“哭喊女医生”令人心焦!疫情一线医护心理创伤如何应对?

文 / 健康界
2020-01-28 00:09
作者:李子君 / 健康界

正文共:1733 字

预计阅读时间:5 分钟

如何预防心理创伤和应激障碍等心理疾病,成为武汉当地医务人员面临的“大考”。

缺装备、无法按时吃饭、患者聚集、有同事病倒……坚守在工作岗位的武汉医务工作者们,正在经历他们职业生涯中最为艰难的时刻。

在媒体上,不时传出武汉当地医务工作者忙碌的画面。与此同时,人们还发现有些医务工作者精神濒临崩溃。急诊医生边拍桌子边哭诉、休息室里的女医生哭喊……他们也是血肉之躯,巨大的应激和工作压力之下,不免有部分人已经接近体力和心理的极限,此时该如何做好心理健康的自助,预防心理创伤和应激障碍等心理疾病,成为当地医务人员面临的“大考”。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哭喊女医生”或许不止一人

曾经参与小汤山医院抗击“非典”疫情医务人员心理危机干预的心理学教授祝卓宏撰文介绍,当年小汤山医院曾经出现过护士精神崩溃的现象,这是因为医护人员长期不能休息,不能轮换,可能出现职业枯竭,情绪失控。毫无疑问,武汉的医护人员目前也是处在高压状态,急需心理危机干预。

一段女医生坐在医院值班室里哭喊的视频在网络上传播。北京回龙观医院副主任医师宋崇升看过视频感到十分痛心。他相信,女医生精神几近崩溃,而且在武汉临床一线,这样精神状态的医务工作者不会只有一人。

有同行提到了和宋崇升相同的看法。湖南省第二人民医院抑郁症诊疗中心副主任医师周剑在接受健康界采访时表示,武汉当地的医护,尤其是救治新型肺炎病人的一线医护人员压力非常大,并且这一次他们面临的是压力层层叠加,既要照顾危重的病人,还要担心自己会不会被感染,操心基本医疗物质不足的窘境同时,又要防范被极端患者打骂。

专家认为,让医务工作者崩溃的最主要原因是持续多个小时工作,并且基本的生理需求难以满足。

由于防护装备短缺,很多医生为了节省装备,在“连轴转”的同时,为减少上卫生间和脱换防护服的次数无法按时吃饭。长时间这样的工作环境,很容易让人处于应激状态,并产生焦虑情绪。最明显的是出现包括沮丧、不安、无力、易怒、绝望、失眠、做噩梦等精神和心理状态,他们工作时会缺乏耐心并且很难做出决策,这显然对继续开展工作十分不利。

不止心理,人在应激状态下还会产生躯体上的不适。宋崇升提到,腹痛、恶心、头晕,甚至呼吸困难,都有可能随之而来。

一线医生,请您抽空小睡一下

尽管目前已有多名经验丰富的心理危机干预专家飞赴武汉,为那里的患者和医务人员提供支持,但对于临床一线人员来说,学会心理自助的方法,才能在短期内避免自己走入崩溃的边缘。

宋崇升说,身心疲惫的一线人员最直接的解压方法是“抽空小睡”。“医生最好每个人准备一个眼罩,在工作中休息片刻时给自己制造一个黑暗的环境,哪怕只是入睡十分钟,也能让身体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休息。”此外,放松身心还包括做深慢的呼吸,这种让全身肌肉放松的方法会让人心率变慢,血压降低,情绪也会有所舒缓。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周剑则从饮食角度提出建议。她表示,一线医务人员要在条件允许情况下尽量进食可口且营养丰富的饭菜。“美食可以让人心身愉悦,大家在休息状态下听自己喜欢的音乐,或阅读,同时保持与家人朋友等支持系统的联系。”

有人认为,负面情绪会传染。那么是否就意味着一线医务人员不能与同事相互吐槽呢?宋崇升并不同意这种观点,他认为,大家在一起工作时,可以相互支持并分享自己的情绪。把坏的情绪埋在心里,才容易给自己埋下心理疾病的隐患。

与此同时,医务工作者不必心存负罪感,大家要时刻告诉自己:病人需要按顺序等待就诊是客观现实;疫情蔓延不是自己的错。

当然,医生一旦意识到自己发生严重心理问题,要及时寻求专业人员的帮助,包括拨打当地心理援助热线,以及到专业精神卫生机构就诊。

做好补给,休息后“再战”

事实上,保证充足的后勤补给和合理的休息及睡眠时间,才是帮助一线医务人员走出心理阴霾最直接的方法。周剑说,相关人员要给一线人员带去肯定的信息,告诉他们物质和接替人员保障到位,哪怕暂时不能马上到位,也要有确定的时间,给人以希望,让他们安心,客观问题的解决能够缓解他们的现实压力,从而减轻心理压力。

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是一场持久战,最新消息显示,包括解放军医疗队在内的数十支驰援队伍已经到达湖北,各项工作有序开展。健康界期待,各路赶往湖北的“援军”和物资尽快投入“战役”当中,让当地医生歇一歇吧。

热门推荐

文章转载,请关注“健康界”公众号

百万医健人士,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