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别人打架的时候,心跳加速、身体不自主发抖属于一种正常心理

文 / 第一心理
2020-01-24 00:46

在生活中,大家是否会出现这样的感觉,每次和别人发生矛盾,特别生气的时候,会心跳加速,身体不自主的发抖,这是害怕的表现吗?

应激反应

身体上的应激是一个非特异性的反应,其原则是:任何反应都是一把双刃剑。指的是为了保护个体,但是由于反应过度或持续时间较久,将会出现个体的精神损伤。

应激反应中最常见的是神经、体液模式,或者肾上腺素和糖皮质激素发挥作用,人们在受到不良刺激时,短期内身体会出现焦虑、暴躁等情绪。

病理心理学中认为,应激反应是人类进化过程中为了应对危险情况、避免损害而存在的机能,但是一旦超过机体的承受范围之内将会造成损伤。

当我们在生活中压力过大,或者与别人发生冲突时,个体会立即警觉起来,形成“应激反应”,选择一系列保护自己的应对方式,并且,这个反应过程是极其迅速的。

人类的大脑皮层是一个与情感联系非常紧密的器官,它会根据个体的情绪变化而产生复杂的反应。比如:紧张时,会手心冒汗;激动时,会脸红等等。

当遇到强烈的伤害时,意识系统会呈现各种反应(这本质上存在着人类对于危害的生存价值)。

一个人意识系统越平衡,面临生活中的突发事件的应激承受度就越高。换言之,那些越是平和的人,在面对冲突时,他们依然会保持理智。

精神系统易感

个体的精神系统容易受到干扰的人,会产生与对方相应的特征性行为。

比如:主动型人格对突发伤害的刺激更加敏感,他们会第一时间做出冲动的举措来;而被动型人格则对挫折刺激更加敏锐,他们往往容易悲欢、沮丧。

精神系统易感会导致两种后果,一类是进行性两维失常,另一类是效果性两维失常。

这是根据个体的神经两维结构而形成的应对模式,进行性是失去了最惬意的状态,原先的行为逻辑在个体与环境中建立了一种均衡,他们面对突发事件,容易对这种平衡造成伤害。而效果性失常更容易导致心理障碍。

因此,我们的心理状态会影响外在的生理表现。比如:当你感到开心的时候,你会眉开眼笑;当你紧张时,你会手足无措。这种心理状态与生理表现之间的影响,反之也成立。

心理防御机制

在心理学上,“心理防御机制”指的是自我的一种防卫功能,压力产生焦虑,个体通过一定的机制,解除焦虑,恢复心理平衡。

最基本的防御机制,则是压抑,当自我无法接受事实,会将它压抑到潜意识之中,选择性进行遗忘。

它会通过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如:做梦、梦呓、行为失误等(潜意识行为)。

有些意志薄弱而思维单纯的人在遭遇困境时,自我意识常常采用“否定”的方式来保护自我,但否定不是忘却,而是一种无意识形态的否定(即否定事物存在的本身)。

当我们面对肢体冲突时,我们会心跳加速,身体不自主的发抖,这并不一定是害怕感而造成的。这是由于自身潜意识之中不能够被接受的冲动,转化为意识层面上所做出的反应。

还有一种情况是:明明对一个人有强烈的控制欲,但却表现的对其完全开放、不施加任何的约束;内心非常的自卑,但表现出来的确实十分强大,以至于自负的形象;那个人异常讨厌,但和他相处过程中却会对他很友好。

我们之所以会出现这类反应,本质上是因为这些潜意识的冲动和需求是自身所不能接受的。

青春期的一些男孩喜欢某个女孩的时候,他可能并不会直接追求她,也不会通过温柔的方式来示爱,而是贬低、伤害这个女孩来表示自己讨厌她。

但他内心对于这个女孩的爱是如此的强烈,因此他会感到羞耻,担心这种爱会让人无法承受,所以他通过逃避、伤害的方式来掩盖事实。

我们之所以在和别人发生肢体冲突时,身体发抖,这是因为我们的潜意识和应激反应在保护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