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活到多少岁最合适?心理学家给出明确的答案,细想的确如此

文 / 第一心理
2020-01-03 01:30

当今社会,随着医疗技术水平的发展,人们的平均寿命也随之延长。

目前我国人口老龄化日益严重,截至目前,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超2.3亿,是世界上唯一一个老年人口过2亿的国家。

衰老会引发诸多的生理、心理问题,如:身体机能衰退、疾病增加、抑郁、焦虑症发病率高。

并且,家中有多位老人的子女会感到巨大的经济压力,而子女大多只身在外、打拼事业,难以抽出较多的空闲时间照顾老人,双方会产生很多冲突和矛盾。

这就引发了这样的思考:一个人究竟活到多少岁才合适?

发展心理学观点

发展心理学认为,人的心理活动的发展和变化,是不断做出自己的选择,接受外来的影响,并主动地加以反映。

从成熟到老年,人们会经历一系列生理和心理上的变化,如:人的社会经验会越来越丰富、智力水平会随着年龄而发生变化。

同时,心理孤独是老年人最普遍的心理状态,由于与女子长期分开居住,缺乏社交活动,很容易产生被“遗弃”的感觉,并对自身存在的价值产生怀疑,引发抑郁、绝望、空虚等心理。

老年期也是人生旅途中的最后一阶,是生活的“丧失期”。随着大脑与身体的衰老,老年人通常会产生不同程度上的性格改变,如:说话啰嗦、固执、情绪起伏大等。

大部分老年人难以接受新事物,学习新技能,甚至和现实抱有对立情绪。从这个角度看,老年人是不适合在充满竞争的行业中继续工作,因为他们缺乏灵活性、接纳性。

此外,老年人通常睡眠时间少、睡眠浅、易惊醒,有的老人还有入睡困难的现象。记忆力不好也是常见现象。老年人疾病的发生率也越来越高,如: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阿兹海默症等。

这是因为他们的机体衰老严重,难以保持原有的健康状态,而以前的人寿命短,老年疾病较少出现。

若一位老人突然遭遇丧偶的打击,或者缺乏足够的社会支持,他们会很快垮掉,甚至导致早亡。

据研究显示,居丧老年人的死亡率是一般老年人死亡率的7倍,除丧偶外,夫妻争吵、亲友亡故、婆媳不和、突患重病等意外刺激,对老年人的心灵打击也非常巨大。

最理想的寿命长度

发展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一个人最理想的寿命长度在70至80岁之间。

随着年纪的不断增长,身体机能退化,再加上疾病的困扰,老年人身心上都倍受折磨。

而70、80岁时,大脑还是比较灵活,具有自主的活动意识,身体上的老年问题还不是特别严重,也不用被送到养老院来维持日常生活。

不过,一个人究竟活多少岁才合适,没有一个固定的标准。毕竟,人的衰老是按照着一定的自然规律。

若是在平时加强运动,并坚持科学合理的饮食习惯,自然能够拥有健康的身体。

但是,如果不幸患上重症,也应该学会接受现实,如任何美妙的乐章都有终曲一样,死亡是生命历程的终结。

谈论死亡、认识死亡、正视死亡,才能够更加全面的认识生命,并珍惜人生存在的价值。

哲学家和心理学家都将死亡看作是生命的一个自然阶段,只是生命有机体的自然变化,其本身并没有什么可怕之处。

人对于死亡的种种恐惧,并不是来源于死亡本身,而是对死亡的焦虑。

特别是老年人身患重病时,便会陷入“死亡恐惧”的漩涡中,整日忧心忡忡、寝食难安,甚至悲观消极、自暴自弃。

这样的心理状态反而会加速死亡的到来,也会剥夺生的快乐。

有生必有死,这是人生不可避免、无法违背的客观规律,只有真正明白这个道理,才能消除不必要的忧伤,始终保持豁达乐观的态度面对人生。

俗话说:不怕人老,就怕心老。年老莫说老,人老心不老,就会产生一种青春活力。

信心是半个生命,冷漠是半个死亡,只有保持坦然心境,才能笑对人生。

任何时候,求生观念不可淡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