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欢迎来到神经现实

文 / 神经现实
2020-01-03 01:32

转眼间,神经现实就快四岁了。

在深耕脑科学的这四年里,我们始终从跨学科的视角,努力向科学界和大众介绍神经科学、认知科学和精神病学的前沿话题和深度解读,并推出了演讲、沙龙、播客、插画等丰富的内容。秉承着促进“公众理解科学”这一目标,我们在微信和知乎等平台上持续更新,吸引了共计35万以上的订阅者。而我们的每一篇推送,都离不开背后160余名志愿者的辛苦付出。

在北京和上海,我们举办了5场“神经现实 Mind +”演讲,鼓励相关领域的研究者向公众解释大脑的工作原理。在《神经漫游》播客中,我们潜入人类思想和社会的未知世界,试图从科技、医学和哲学等角度探讨有趣的事物。

今年10月,神经现实和北京706青年空间携手主办“心理健康月”,展开20场心理学和精神健康领域的演讲、体验活动和主题派对。同时,我们也和出版商、研究机构、科技和教育公司以及艺术展览机构达成了多项合作。

我们相信大脑是人类知识的最后一片疆域,而神经现实希望见证每一步重大突破。

2020,让我们一起进入神经现实。

年度文章

T·O·P5

关于意识,神经科学准备摊牌了

PHILIP BALL

神经科学家们正准备检验他们的意识起源理论:意识即体验到自我存在的认知状态。

那个与认知科学为敌的男人

曹安洁

认知科学和行为主义,最终谁会留下,谁会离开?答案,也许仍在未来。

理性救不了我们

ROBERT BURTON

我们不是拥有独特自我意识的理性生物,理性也解决不了关乎人类存亡的大问题。


认知科学死了吗?

曹安洁

没有人可以断言认知科学作为一门科学是否会失败,但人们对于心灵的继续探索永远不会停驻。


其他好文

T·O·P5

精神疾病背后的生理原因仍未明了,然而医生们拒绝承认现实。

VASCO M BARRETO

抵制抗抑郁药的风潮,源于人们对药物的怀疑,以及对抑郁症本质的误解。

其他好文

T·O·P5

感觉累了?不,你可能病了

LAUREN ARCURI

慢性疲劳综合征让患者深感痛苦,被普罗大众长期忽视。专家通力合作,使其诱因和发病机制变得清晰。

LAURA ENTIS

共享办公空间,交友软件,成年人的集体宿舍,都在贩卖人际关系。

抵抗还原宣言:人工智能不是终极答案

伊藤穰一

我们需要的是一种人机交融的系统,用音乐而不是算法来干预它。

T·O·P5

为了解释意识,哲学家们重新拾起泛灵论

有耳

已经9021年了,为什么许多哲学家开始拥护泛灵论?它能揭开意识之谜的真面目吗?


为无序辩护

ALAN LIGHTMAN

人类喜爱规律,追求可预测性。但就像宇宙演化离不开熵一样,我们需要无序才能繁荣。


其他好文

神经现实 Mind+

「神经现实 Mind+」线下演讲活动是神经现实的核心品牌。我们聚焦于神经科学、认知科学和精神病学等研究的最前沿方向,邀请行业内的顶尖科学家以跨学科演讲的方式为公众呈现相关深度解读。

2019年,我们陆续在北京、上海开展了4场现场演讲,和观众们一起探讨了“自闭症与精神分裂症”的生物学因素,了解了“决策过程中的神经机制”,明白了“奖励机制如何缓解压力”,以及初步掌握了“艺术之所以像艺术”背后的相关神经结构。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自2019年5月起,神经现实联合超星名师讲坛、腾讯科普、新浪科技一起实现了Mind+演讲的线上直播,累计点击人次近50万,有效地推动了科学的进一步传播。

心灵深处的湍流:自闭症与精神分裂症

清华大学IDG/麦戈文脑研究院的研究员姚骏介绍了精神分裂症和自闭症的发生与发展、科学研究的历史和现状、以及前沿技术的原理和应用,带领大家纵览自闭症和精神分裂症的全貌。

我们的大脑会掷硬币吗?来聊聊决策的神经机制

是否存在一些方法能够帮助我们做出最佳决策?神经科学家们如何提升我们对大脑的理解?相关成果能否应用在新兴技术如AI系统中? 本期演讲中,神经现实邀请了中科院神经科学研究所、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研究员杨天明博士,与您共同探寻人脑的决策机制。

何以解忧,炸鸡啤酒:奖励机制如何缓解我们的压力

生物个体生活在一个复杂的环境里,要应对各种突发事件,大脑发展出了一套有效的应对策略,协调个体机能,最大限度地保证个体的生存。神经现实邀请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孙文智研究员从神经科学的角度,和大家探讨压力产生的原因,缓解压力的办法,以及大脑中的奖励机制的作用。

艺术为什么看起来像是艺术?

深圳大学哲学系特聘教授朱锐从神经美学的概况开始,通过讨论脑和艺术的平行主义、视觉等级和元素组合,来揭示神经美学的主要课题;还从神经美学的角度探讨现代艺术中存在的柏拉图式理念,在形而上学、美学与神经科学之间,搭建一座认识的桥梁。

活动月

2019年10月,神经现实和北京706青年空间携手主办了“心理健康月”系列活动,包含20场心理学&精神健康领域的演讲、体验活动和主题派对。联合了医生、咨询师、高校教师、精神&心理领域从业人员、相关媒体、行业创业者,为北京的小伙伴呈现了一系列聚集行业力量的科普活动。

活动月以“探索自身,理解他人”为slogan,希望在心理学的世界里带大家发现新的自己,也更理解身边人。心理健康月话题涉及心理学流派科普、心理学框架下的治疗和疗愈、精神疾病科普、自然疗法、神经精神疾病、自杀干预等方面。从多角度探讨心理健康相关的不同话题。

活动月于10月10日世界精神健康日开场,神经现实副主编就2019世界精神卫生日主题“40秒行动-自杀干预”进行了主题公益演讲,开启了一个月的主题活动。演讲嘉宾均为相关从业者,讲师,创业者和知名高校相关专业硕士,传播优秀科普内容的同时也让受众一定程度上理解了我们的工作方式。

滑动重返活动现场

播 客

在下半年,神经现实团队进入了声音的领域,开启一档播客节目「神经漫游」。自第一期播客推出以来,我们保持了每月更新的固定频率。作为一档神经现实团队联合主持的节目,我们试图通过跨学科视角探讨大脑、认知和心智,以及科技、医学和哲学。在即将到来的2020年,我们希望通过更多样的内容形式,例如话题讨论、人物专访和纪录片特辑,带给你更加丰富的收听体验。

站在2019年的尾巴上,我们还在声音领域进行了新的探索:「Neurohub」「神游口播室」。在「Neurohub」中,我们推荐并解读脑科学前沿研究,同时提供有声文章,带你“4分钟听懂研究内容”;「神游口播室」则是神经现实的每周资讯栏目:神经周周发的播报版本。

我们真诚地希望你能喜欢这些节目的内容。

扫码可听,请享用

▷作为「神经漫游」的“开场白”,神经现实团队成员汉那、杨闰哲、崔雯雯在这一期中谈到的话题多种多样,既有他们感兴趣和正在从事的领域,也包括他们自身的经验、感触和期待:深度学习是什么?在中国和美国读博士分别是什么样的体验?关于人类认知的科学——认知科学,它是什么?它对人工智能有什么启示?

▷ 在这一期中,神经现实团队成员神无量子、汉那、杨闰哲聚焦的话题,是“近未来”的黑科技——无人驾驶。然而他们并不只从纯粹而单一的技术视角出发,由科幻小说引出的讨论,本身就带着人文色彩:无人驾驶的技术难点在哪里?人工智能,需要多“智能”,又可以多“智能”?它带来的,是“科技创造新生活”,还是“美丽新世界”?

▷ 本期节目制作时,一位韩国女星因抑郁症去世,又将这类疾病推向风口浪尖。神经现实团队成员亦兰、Spring、崔雯雯或是相关领域从业者,或是曾经的亲历者,她们以自己的体验、经历以及专业知识,向我们展示了一幅不一样的抑郁症图景:抑郁症患者也许看起来和平常人没有区别?经历抑郁症到底是一种怎样的体验?如果患了抑郁症,我们应该如何自救?怎样寻医、怎样求助、怎样合理认识他人的看法?

▷ 计算神经科学,一个新兴的跨学科领域,涉及计算机科学、物理学、 数学、生物学、认知科学等众多学科。它在神经现实团队成员顾金涛、汉那、杨闰哲以及特邀嘉宾李想的眼中,是什么样子的?作为本领域及相关领域的学习者和研究者,他们在这一期节目中,从自己的认识、研究和体会等方面,讨论了这个充满希望、机会,也充满疑惑、困难的学科:计算神经科学,是“计算”在前还是“神经”在前?计算神经科学是怎么做研究的?我们离“完全搞明白人脑”还有多远?先找个不那么科幻的“小目标”行得通吗?我要选专业,我该入行吗?

▷ 本期由神经现实团队成员顾金涛解读,是“肠脑理论”方向的新研究。“肠脑理论”这一方向关注人类肠道菌群和其神经系统、心理和行为等方面的关系,是新兴的热门方向。过去,该方向的研究者大多聚焦于肠道菌群对神经系统的影响,而这项研究揭示了小鼠体内的神经元是如何影响肠道益生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