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足8小时居然更困?关于睡眠,这3点你一直有误解!

文 / 汤臣健康
2019-12-04 16:58

“50后最快入睡,60最爱午休,70后最爱睡前看书,80后最爱失眠,90后睡的最晚,00后赖床最久,05和10后睡得最长。”

这是《2019年中国睡眠指数报告》的一组数据。

via 中国睡眠指数报告

调查显示,有21.5%的国人经常失眠,而失眠的主要原因依次是情绪波动、生活压力、工作压力

睡不够会困,这其实是件正常事,但现在,同样有个问题困扰着一堆人:为什么明明睡够了8小时甚至更多,还是感觉很困,而且整天脑子昏昏沉沉?

坑你的就是“8小时睡眠论”!

有太多的养生知识告诉我们:要12点前睡,最好11点前睡,必须要睡够8个小时之类的……

但是,前英国睡眠协会会长尼克·利特尔黑尔斯,就对这种说法提出了科学质疑。

在他的写的书《睡眠革命》里,并没有完全否定8小时睡眠的说法,但却强调:睡眠也有因人而异的规律在里面,不是每个人全都睡8小时就精力充沛。

咱们一整晚的睡眠,其实是分为几个周期的。国际睡眠医学将周期划分为5个阶段:入睡期、浅睡期、熟睡期、深睡期、快速动眼期。

这5个阶段走一圈下来,时间约为90分钟,而在每一个90分钟结束后,人就会相对的清醒和精神。

为啥有时候早上起床感觉整个人都是蒙的?

很可能是因为你的起床时,还在睡眠周期中的某个阶段,却被闹钟硬生生叫起来。

所以想要清醒那是强人所难,一脸蒙圈才算情有可原

到底该睡几小时?

既然了解到睡眠是有周期的,那我们只要每次睡醒,基本上是完成周期就完事了。

举个例子,假如你每天早晨7点10分起床洗漱,那么按照90分钟倒推回去,入睡时间在5点40分、4点10分、2点40分、1点10分、昨晚11点40分、昨晚10点10分,就是比较合适的。

换算成小时就更简单,90分钟=1.5小时,那么只要你的睡眠时长总体大概能被1.5小时整除,就基本完成了一个睡眠周期。

有意思的是,《睡眠革命》这本书中,还提出了一个非常颠覆人们惯性思维的理论,它说:

如果错过了一个最佳入睡时间,干脆就熬到下一个入睡时间,在这90分钟期间你可以做一些让自己感觉更舒适的事情。

在连续一个星期的睡眠测试中,有人计划晚上11点40分睡觉,但却常常到12点-12点半才有睡意。

为了不打破睡眠周期,参与测试的人干脆直接看书、看剧一直等到下一个睡眠周期——也就是凌晨1点10分左右再睡。

比较神奇的是,实验发现,这样早晨起来虽然也会感觉睡的不够,但状态却很清醒的,测试者也并没有再发生之前的头疼、头晕等情况。

而且,当连续几天在某一时间入睡,到了第二天这个时候,困意会明显上升,这将有助于更快地调整好入睡时间。

晚睡的人强行早睡就健康了吗?

答案是:其实未必。

很多时候,是基因决定了咱们是早睡星人还是晚睡星人。

早睡星人熬不了夜,晚睡星人白天就困,别觉得晚睡就是自己作死,其实也是命运使然。

《睡眠革命》书中就举了一个例子:一个姑娘每天晚上正常入睡,准备早晨6点多起床,但实际上到了四五点就感觉睡不着了。

可是她一直告诉自己:只睡这几个小时咋不够啊!于是强迫自己继续睡,反而睡不着又心浮气躁,好不容易终于入眠,这时候闹铃一会儿就响起,反而要头晕脑胀一整天。

换句话说,如果晚睡是“命”的话,强行“逆天改命”有时候却会适得其反。

不妨从现在开始,每天问问自己的身体:我现在的睡眠时间感觉怎么样,6个小时少不少,9个小时多不多?

其实只要不影响白天的工作、学习,那就尊重自己的生理规律,夜里实在睡不着,那就干脆减少一个睡眠周期。

把时间省出来,做点别的事情,而缺掉的睡眠,可以通过午睡、傍晚睡或其他方式来弥补,适合自己的才是最高效的睡眠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