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情商那么高,为啥过不好?

文 / 郝好理心
2017-06-27 22:52

生活中,常常会有这样一些朋友,自诩情商很高,过得却不好;有的人做人从来不吃亏,获利却还那么少;有的人在亲戚朋友面前常常卖乖取巧,人缘却不太好。还有一些秉性笃实,不善言辞,不太机智的人往往却傻人有傻福,总能得到好评和认可,常常收获意想不到的幸福!

你情商那么高,为啥过不好?

在电视剧《欢乐颂》里,樊胜美算是情商比较高的女白领。她长期从事HR工作,无论是识人交友,还是洞明世事都是一针见血。她懂时尚,每次外出,每个约会都能将服装穿得很得体;她懂人心,对男人女人的心思都能猜得八九不离十。最令人敬佩的是,她单枪匹马去砸白渣男的狗窝,还能跟问询和调查的警察聊得热火朝天。但就算是情商这么高,她还是过得不好。

于是,常常在网络上看到“情商无用”“高情商害人”的文章。我们过得不好,就让情商来背“窝”,却实在是有失偏颇。

你情商那么高,为啥过不好?

情商(Emotional Quotient)通常是指情绪商数,简称EQ,主要是指人在情绪、意志、耐受挫折等方面的品质,其包括导商(LQ)等。它是心理学家们提出的与智商相对应的概念,从最简单的层次上下定义,提高情商是把不能控制情绪的部分变为可以控制情绪,从而增强理解他人及与他人相处的能力。

回归生活,我们许多人所谓“高情商”其实都不能算是“情商”。

高情商≠圣母情节

英国咨询师Jacqui Marson在《爱自己的人自带光芒》一书中,谈到一种强迫心理,称为「圣母情结」,陷入圣母情结的人,活在一种不健康的假我状态,这类人无法面对他人对自己的任何批评,很害怕被指责。或者非常重视他人的认可,得不到认可就活得非常惶恐。这种人常常以虚伪,或“烂好人”的形象出现,有的不甘做好人,又摆出好人的姿态,却得不到实利;有的把快乐寄托在别人的认可上,交到别人的手上。《白鹿原》中的白嘉轩,就是一个不懂得拒绝的人,他不懂得拒绝祖宗家法,将这两者奉为神明,将卫道当作自己的使命和快乐的全部,他做的每一件事,看起来像是为自己做,却实际上是在为他灵魂中的圣母情节在做。

你情商那么高,为啥过不好?

有圣母情节的人,貌似情商高,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不敢表露自己的不满和厌烦。他们总是很热心,很乐于助人,在公司里,不管是不是自己的事,即使自己的事还没有忙完,仍然不会拒绝别人的请求,即使是BOSS无理的要求,同事鸡毛蒜皮的小事强加给他,仍然会委曲求全地接受,纵使心里奔腾着一万只“草泥马”,仍然不敢表露,或只会在背后啜泣或抱怨。

“圣母情节”和“烂好人”都是一种低情商的表现。所谓的高情商是对危机的把控能力,对情绪的管理能力,对矛盾的化解能力。

高情商不是“俯首甘为儒子牛”,只会低头干事,不会抬头看路、闭目沉思,不是为了逃避批评刻意去讨好迎奉,甚至拍马吹牛。真正的高情商,是学会做“会哭的孩子”,懂得倾诉和表达,让BOSS和身边的同事知道你也很忙,有更重要的事要做,是学会委婉地拒绝;学会幽默、机智,而又不伤害面子地指出别人的错误和不足,善意地提醒。

你情商那么高,为啥过不好?

高情商≠世故

有人把高情商等同于世故。身边总会有一些人,看起来精明利落,凡事算得猴精,做事做得八面玲珑,做人从来不肯吃亏,但他们的“精”洋溢在脸上,令人心生防犯,避之不及。

这类人,看到别人失误,可能不是委婉提醒,及时补台。要么踩上一脚,体现自己的威力,要么做个事后诸葛亮,炫耀一下自己的聪明;要么伸出了援手却刻意示好,令人心生厌恶;他们看到一点蝇头小利,便趋之若鹜,奋勇争先,看到危险将至便做鸟兽散,看到有人倒台便不问是非,做出“墙倒可劲推”之势。

真正的高情商绝不是世故,而是大智若愚。不夸夸其谈,却心中有韬略,心中很清明,却波澜不惊,喜怒不形之于色。

真正的高情商是做人真实,有喜有怒有操守,不同流合污,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又善于用自己的聪明才智让自己实现理想、追求快乐。

你情商那么高,为啥过不好?

提高情商可以这么做

做真我,也可以“假一点”。真我就是本色生活,本色做人,遵从本心。当然这种“真”也不是我行我素率性而为,完全不在乎他人的感受,完全不在乎别人的看法,而是保持真心,适度“伪装”。心理学家认为,当我们在社会中扮演自己的角色,维系自我与他人之间的和谐相处,尽管偶尔没有表现出真实的自己,但我们很清楚真实的自己是什么样子,那么这样的假我无碍于我们的心理健康。

自我肯定,经常给予激励。从行为主义的角度,我们可以每天做纪录,记下自己今天的好表现。譬如“过去一直不敢拒绝帮同事打印文件,今天我做到了,虽然理由很烂,但至少是个开始。”我们每天反思自己做了什么,记住这么做带来的感受,并拟定下一次的目标。为了强化行为,我们可以给自己一些激励,好比做到某个次数或效果,就去吃顿大餐加以鼓励。

正视自己的恐惧。当我们逃避批评或过分追求认同,背后都有一个害怕受伤的心。这无可厚非,没有人喜欢在社交中与他人产生摩擦。但是,当我们活得失去自己,在当中屡屡受伤,开始正视自己的恐惧,是一个必要的开始。

不追求完美主义。许多烂好人都非常看重自己的口碑和在别人心中的印象,都有有一种完美主义思想。他们怕对不起任何一个人,哪怕其他人根本不在意;害怕任何一件事做不好,哪怕其他时候表现都不错。完美主义往往会给自己带来很大的压力,压力会成为我们难以改善的阻力,反而更容易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让自己屡屡受挫而放弃。

划清人际边界,学会互相尊重。我们没有义务对每个人的情绪负责,让别人失望并不是我们的错。我们要做的就是划定人与人之间的边界,好让每个人都能做自己、做好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