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讲述:病人“走”了,但我却患上了抑郁症

文 / 金蝶说医
2019-09-10 14:08

我是一位从医23年的脑外科医生。这些年,我目睹过许多生死离别,也品尝过奇迹生还的喜悦。我以为自己的内心很强大,但我从来没想到,自己有一天会陷入焦虑抑郁的泥沼。

► 病人去世的那一刻,我彻底崩溃了

两年前,有一位脑瘤患者前来就诊,由于肿瘤生长的位置非常不好且体积又很大,她已经被多家医院拒之门外,而她只有33岁。

研究了她的病情后,我建议,与其“坐以待毙”,不如放手一搏。与家属谈话时,我讲得很直接:“我们会尽最大的努力,但也要做最坏的打算。”

为了这台难度极高的手术,我特意请了经验丰富的老主任一起上手术台。手术的过程虽然很艰难,但总算顺利完成了。

手术后,看着患者的身体情况一天天往好的方向发展,我总算松了一口气。

可没想到,两周后,她的病情急剧恶化,高热不退,伤口裂开,咳痰困难……我想尽了各种能采取的措施来挽回她的生命,可是效果都不理想。

那段时间,我很焦虑,即使下班回到家,心思都在病人那里,恨不得每天睡觉前再去看看她病情有没有好转。通过各种关系,我请了知名老专家前来会诊。病人的情况有了一丝好转,我的喜悦难以言表。

可是没过多久,她的生命迹象还是渐行渐弱。看着她悲伤的家人以及她尚未懂事的儿子,我的心像被针扎一样痛。

病人去世的那一刻,我的情绪彻底崩溃了……

凭一己之力,根本走不出来

“健康所系,性命相托”,读书时医学院的校训言犹在耳,这句话无疑是对的,但没想到,此时这句话竟成了捆绑我内心的枷锁,我陷入了深深的自责和痛苦。

从那时候起,我突然对任何事情都提不起兴趣,吃饭也是食不知味,没吃几口就“饱”了。到了夜里,辗转难眠,即使睡着了,两三小时就会醒来,然后就再也无法入睡,直至天亮。

我只能用“行尸走肉”来形容那时候的我:表情呆滞,整天都没有精神,什么事情都不想做,连洗脸刷牙这种基本的个人卫生工作,也要给自己鼓劲好几次才会有所行动。

那位病人离世后的一个月,我整整瘦了20斤。有人和我开玩笑说,我的衣服怎么像是借来的,因为已经宽松得完全不合身了。

有一天下班,我和往常一样开车回家,不知不觉竟撞上了其他车……这一撞,把我撞醒了,我意识到不能再这样下去,必须振作起来。我想到的第一个自救方法是看书,在翻阅了一些医学心理书后,我清楚自己确实患了抑郁症。于是我一边看书寻求心理疏导,一边服用了一些中药。

可是这些方法都无济于事,有时候我甚至觉得生不如死,几度想要放弃生命。

我知道,单凭自己的一己之力已经无法走出抑郁的泥沼。我只得走进上海市心理医学中心,求助专业的医生。

医生给我开了三张“处方”:一是药物、二是体能训练、三是认知训练。

起初的治疗真的很难熬,当时正值夏天,坐着不动都会出汗,可我每天一早醒来都会去跑上几公里,让自己大量流汗。虽然很累,但每次跑完,整个人感觉会好很多,尽管运动的作用只能维持几小时,但这几个小时对我来说已经是一种希望。

后来,我找到了更好的办法,就是游泳。游泳时需要深呼吸,每当我把胸中的气用力呼出时,似乎体内的糟糕也都排空了,再吸入一大口新的空气时,我觉得自己回到了现实。游上个十来圈,整个人都好了起来,入睡也容易了许多。

然而,抑郁症的泥沼不是靠简单的运动就能彻底摆脱的,有时候第二天醒来,我的情绪还是很糟糕,依旧需要咬牙面对一切。

► 行医须豁达

为了家人和我内心依旧热爱的医学工作,我坚持治疗了三个多月。慢慢地,治疗开始起效了,半年后,我的情绪和生活逐渐回归了正常。

那段时间,我读了一本书叫《追寻生命的意义》讲的是二战集中营里,那些俘虏是如何面对死亡,又如何在艰难中获得一线生机的故事。这本书对我来说是一种很好的心理暗示,无形中成了支撑我的精神力量。

一年后,就在我以为自己已经彻底摆脱抑郁症的时候,因为工作上的一些压力,我又复发了,紧接着又是半年艰难的治疗。

这期间有许多辛酸不忍回首,也难以用三言两语来描述。

现在,我已经彻底从抑郁症中走了出来。作为脑外科医生,我依旧要面对生命的逝去或各种垂死挣扎,我依然会痛苦,但我告诉自己,行医必须豁达。如果什么都不在意,肯定不是一个好医生;但什么都太在意,也成不了好医生。由于病人的病情变化而过多的自责、内疚,就会起到坏作用。

我已经学会给自己松绑,理智地去做好一个医生应该做的事。有一位挚友曾提醒我:皮要厚、壳要硬,否则根本撑不下去。

如今,我还是会全身心地去救助每一位患者,有好几次面对无名氏、甚至没有家属签字的病人,我都会尽我所能为他们开刀救治。

只是,再遇到不顺利的状况时,我会去冷静面对,不再过分自责、内疚,不再把不应该有的压力压在自己心头。

面对性命攸关的种种考验,我知道有许多同行都面临着极大的心理压力,我希望我的故事能帮助他们,也能帮助那些正处在抑郁边缘的人们。

最后说说:现在特小的孩子都有患癌的,这应当怎样筛查呢?

癌症是一种生活方式性疾病,40岁以上患癌的人占整个患病构成比85%以上。受诸多条件的限制,癌症筛查不能覆盖所有的癌种,更不能覆盖所有年龄段的人群,只能根据高发癌种和高发年龄段的人进行筛查,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目前的数据提示,我国儿童的患癌人数在50万以上,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围产期的致癌因素、遗传因素、生活环境等很多方面,如何在儿童期进行癌症的预防和筛查将是医疗卫生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但对于20岁以上的成年人来说,对常见癌症的预防和筛查,可以遵循相应的筛查指南。

癌症筛查选择的检查设备,是不是越高级越好?

不可否认的是,癌症筛查对设备精密度的要求越来越高,但不是越贵的设备或所谓越高端的手段就越好。每个癌种都有相对应的手段或设备,衡量一个设备或方法或手段是否适用于筛查的唯一金标准,是这些设备或方法或手段是否可以降低筛查人群的死亡率。

对于不同癌症,比如体表或浅表器官肿瘤,一般查体手段也是必要的。不同角度的查体,可以提供筛查结果更多的判断依据,并且多个手段联合可以提高癌症筛查的敏感度。

病例解答:男 CT查出 肺癌晚期,并伴有转移,右肺上叶中心型肺癌并纵膈淋巴结转移,请问大夫,目前如何治疗为好?

答:具体需阅片,并结合有无远处转移情况决定。如阅片后有手术完全切除的机会,首选手术治疗;如无手术机会,可行气管镜取活检明确病理,做基因检测,决定行化疗、放疗、靶向治疗或免疫治疗。

笔者微信:842470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