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魔珠”还是“灵珠”?心理学家告诉你

文 / 麦子妈妈说育儿
2019-08-17 23:08
"1 十年磨一剑 哪咤始降世

截止8月17日,《哪吒之魔童降世》上映第23天,观影人次破亿,票房已突破39亿,业内预测,电影的最终票房将超过46亿。

画着烟熏妆,留着齐刘海,豁牙露齿,既萌又贱的哪咤,何以刷爆网络,成为国漫之光?

2年打磨剧本、3年制作,60多家制作团队、1600多位制作人员参与、仅"江山社稷图中四个人抢笔"的草图就做了2个月等等,这些数据似乎可以说明些什么。

而在完整的故事情节、紧凑合理的节奏、立体丰满的人物形象和巅峰的视觉效果背后,我们不能不提到一个人——饺子。

你是“魔珠”还是“灵珠”?心理学家告诉你

饺子,原名杨宇,从小喜欢画画,但大学学的是医学。大三时,他想搞动画。有人认为他脑子进水了,但父母很支持他,给他买了电脑,让他自学动漫。大学毕业后,他先在一家三维动画广告公司工作了一年,然后辞职,专心搞动画创作。

"三年半期间,我过的生活跟生活在空间站似的,三点一线:客厅、卧室、厕所。"几乎足不出户,还断了网线,专心做动画。期间,他花光了所有的积蓄,成为别人眼里的异类。尽管如此,父母依然坚定地支持他:"我们相信你!"

你是“魔珠”还是“灵珠”?心理学家告诉你

《打,打个大西瓜》剧照

2008年,他创作出了反战主题的动画短片《打,打个大西瓜》。这部短片一经推出,业界震惊,被网友誉为"华人最牛原创动画短片"。并斩获30多个奖项,包括第26届德国柏林国际短片电影节国际竞赛单元最高奖项"评委会特别奖"。

10年后,《哪吒》更是石破天惊,上映当日票房破2亿,迄今票房已超39亿,被网友们誉为"国漫之光"。

你是“魔珠”还是“灵珠”?心理学家告诉你

哪咤剧照

如果说李靖夫妇给哪咤种下的灵珠是盖世英雄,那么,饺子的父母给他种下的那颗灵珠就是——"我们相信你"。

"相信"有着神奇的魔力,如同洒下的希望的种子,时机成熟时就会灿然绽放,当外界质疑他时,是父母的"相信"支撑着饺子走过了那些不被外人理解的孤独岁月。

巴菲特曾说,父母唯一应该为孩子做的事情,就是找到孩子的热情所在,鼓励他全力以赴地去追求,并发挥得淋漓尽致。饺子的父母做到了,于是,有了饺子的厚积薄发,也有了"哪咤"今日的成就。

2 “我不是神童,是妈妈的信任和支持成就了我。”

著名画家陈丹青说过,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唤醒,是种教育手段。父母和教师不要总是叮咛、检查、监督、审查他们。孩子们一旦得到更多的信任和期待,内在动力就会被激发,会更聪明、能干、有悟性。

香港女生叶礽僖精通多国语言,10岁获得AIA创业大赛冠军,11岁开发出全球首款儿童语言社区APP,12岁辍学成立自己的软件公司,13岁成为世界上最年轻的CEO,被称为香港女神童。

你是“魔珠”还是“灵珠”?心理学家告诉你

当别的同龄孩子还在背着沉甸甸的书包,想着写不完的作业,忙着追星和聊八卦,玩着王者刷着抖音时,她已经奔走于各地的演讲会和研讨会,与业界精英大咖见面聊天,以汲取能量和养分,建立互帮互助的人脉关系。

你是“魔珠”还是“灵珠”?心理学家告诉你

然而,谁又能想到,如此优秀的叶礽僖曾被同学们视为怪物,屡遭校园欺凌。"班上差不多每个女同学都欺负过我。" 因为女同学热衷的打游戏、追明星、娱乐八卦、早恋化妆……她统统不感兴趣。因此,没法与班上女生打成一片,受到同学的孤立 ,每天放学后,只能躲在厕所中,等大家都走后她才走出来。而且整夜做噩梦、睡不好觉,害怕去学校。

幸亏妈妈及时发现了礽僖的的反常。于是,礽僖退学了。退学后的她,每天早8点到下午1点,安排自己学习和阅读,其余的时间则完全自由支配。

像支持她退学一样,妈妈又支持她创业。因为妈妈深信:创业可以给女儿多一个非同一般的学习环境,能鼓励她不停探索未知。为此,妈妈专门拿出一笔资金,找技术团队用了半年的时间,将女儿设计的APP做了出来。

你是“魔珠”还是“灵珠”?心理学家告诉你

"我很感谢爸爸妈妈,无论是我退学还是创业,他们始终给了我最大的支持和信任。"

是啊,如果没有父母的信任和支持,这个富有才华的少年很可能就被校园欺凌折断了飞翔的翅膀。

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教授魏坤琳说,我们要相信:孩子会比我们更能适应时代的变化,我们能做的,就是顺应孩子的成长规律,借助科学技术的进步,让孩子的能力得到更好的指引,让孩子获得更有效的教育。

3 父母不是教育警察,相信孩子有自己纠错的能力。

很多父母或老师,总是抱着警察思维,像对待囚犯一样对待孩子,投射出的是对自己、对孩子、对人性、对世界极端的不信任。以囚犯模式长大的孩子就很容易成为真的囚徒,因为孩子会以我们对待他们的模式对待自己,对待世界。

综艺节目《放学后》中,有一期是一个小朋友很喜欢粤剧表演,每天都会在家里练习,然后用手机录下练习的视频,既方便自我纠正错误,又可以发给老师指导。

你是“魔珠”还是“灵珠”?心理学家告诉你

每次练习时,妈妈都要旁观,看看孩子有没有达标,有没有偷懒。 对于妈妈旁观的要求,该小朋友甚是抗拒,最后勉为其难地允许妈妈一旁观看,但禁止说话。

无奈的是,妈妈很快食言了,时不时出声纠正动作,害得她的节奏一直被打断。小朋友十分郁闷,非常不满意地反驳:既然你行,你来。

对于这个小朋友来说,按照自己的节奏来练习,不仅可以自我纠正错误,还可以完善不连贯的动作。

但妈妈的不信任,打乱了她的节奏,影响了她的练习,虽然妈妈的出发点是好的,却因为错误的方式,最终弄巧成拙。

你是“魔珠”还是“灵珠”?心理学家告诉你

都说父母是最爱孩子的人,然而,父母却很少把信任完全交付给孩子。

"妈妈,我来拖地吧."

"拖什么拖,你能拖干净了?还不得我重打扫?"

"妈妈,这次单元测试,我考了一百分。"

"是吗?我才不信。你是抄的吧。"

……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特别是幼年时代,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当父母一味地否定、打压孩子的信心,不相信孩子的能力,就会让孩子失去奋发向上的精神,久而久之,孩子便会自我设限,认为自己真的"做不了","不行","做不到",产生习得性无助,遇到事情便退缩,活成父母口中差劲的模样。

4 父母的信任和支持是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

心理学上有个专有名词——皮格马利翁效应,也叫罗森塔尔效应。

1968年,罗森塔尔带助手们来到一所乡村小学,在一到六年级各选了三个班,对这18个班的学生进行了一个"未来发展趋势测验"。

你是“魔珠”还是“灵珠”?心理学家告诉你

测验结束后,他把一份"最有发展前途者"的名单给了校方,并叮嘱他们要保密,免得影响实验的正确性。这个名单占了学生总数的20%,但校长和学生都不知道的是,名单上的学生都是随机选的,罗森塔尔根本没有去看这个测验的成绩。

奇妙的是,8个月后,情况果然有些变化。在针对这18个班学生的测验中发现,上了名单的那部分学生,成绩普遍提高,而且性格更外向,自信心、求知欲都变得更强。

你是“魔珠”还是“灵珠”?心理学家告诉你

针对这个结果,罗森塔尔提出了一个词,叫"权威性谎言"。虽然说某些孩子是"最有前途者"是个谎言,但信息接受者却信以为真。对于被期待的那个人,这种信息甚至都不必说出来,依然会产生效果。这正是这个效应的奇妙之处,被期待者会从权威这面镜子中,镜映出自己积极向上的样子:如果权威眼中的"我"很好,"我"就会表现得更好;如果"我"表现得更好,权威就更会肯定和鼓励我,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父母就是那个权威者。父母说我是灵珠,我就会成为爱护百姓拯救天下的盖世英雄,父母认为我是个魔珠,我就会成为"杀人不眨眼吃人不放盐"的混世魔王。

而究竟是魔珠还是灵珠,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父母的信任。哪怕全世界都嘲笑他,只要父母相信并肯定他,孩子就会充满力量。因为孩子对自己的信念和对梦想的执着追求,多来自父母的反馈。

正如<<PET父母效能训练>>一书提到的,爱,"如其所是",而非"如我所想"。爱与信任,是父母能给予孩子的最好的礼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