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对口误行为的分析,帮你找到行为背后的真相

文 / 活着的艺术
2019-08-06 05:06
"

有一家公司每半个月例行召开一个会议;当所有人都到齐了的时候,老板说话了,他说:“现在我宣布会议正式结束。”

我们都知道这个老板的真实意图是想宣布会议开始,而不是结束。这只是单纯的口误吗?我相信很多人都会相信。

但事实是,这样的口误却有它独特的意义。老板或许会主观上否定,认为自己只是单纯的口误,并没有其他的意思。但我们是不是可以得出这样的推断:老板的内心并不希望参加这场会议,虽然这场会议才刚开始,但他恨不得早点结束。他有这样的想法,或许他自己也不清楚;这只是他潜意识的作用。

出现口误行为是常有的事,很多人并不在意,没有思考失误行为背后的意义。实际上,任何失误行为都有意义,有的意义重大。

弗洛伊德在《精神分析引论》一书中谈到:往往一些不起眼的失误行为具有重大意义。

心理学:对口误行为的分析,帮你找到行为背后的真相

小时候,有一件事儿,让我到现在都记忆犹新。

那次,吃完晚饭,母亲对我说:“你把剩菜收拾一下,放到床柜下面去。”

我当时愣了一下,心中困惑不已:“为什么要把剩菜放到床下面?”我以为是什么风俗习惯,也不敢多问,直接就端着剩菜往房间里走;母亲叫住了我,问我在干嘛?

我反问道:“你不是要我把剩菜放床下面去吗?”母亲当时苦笑不已,说自己说错了,她的本意是叫我把剩菜放到橱柜里面去;后来母亲还笑我傻,反应慢。

不久之后,母亲又出现了这样的口误,依然是叫我“把剩菜放到床柜下面去。”当然,这次我听懂了母亲的意思,但我有意逗一下母亲,于是就照着她的要求,准备把菜放到床下面去。

当然,在我们生活中这样的口误有很多,而且当事人并不容易察觉。就算是当事人或听者有所察觉,也不会太在意。人们把这些口误看着习以为常,认为口误本身就没有什么价值。在弗洛伊德看来,人的失误行为是潜意识的作用,原来的真实意图受到干扰的结果。

在此,我将通过几个例子,对口误行为进行分析,找到口误行为背后的意义。

我们先来看看上面的例子。我母亲为什么要说“把菜放到床柜下面去呢?”结果看似很明显,“床柜”和“橱柜”这两个词,无论是从文字的发音(都是c开头)还是客观实物都有些相似。

小时候的我并没有分析口误的兴趣,所以也只是像大多数人想的一样,仅仅把它当做一个误会。感到不幸的是,母亲当时也没有自己说出来,她只是尴尬的笑出来而已,她也认为这是单纯的口误,用苦笑的方式来弥补这样的尴尬。

我认为母亲并不是单纯的口误,因为一个成年人要在一个孩子面前坦白,这是很难做到的;但我更相信我母亲也找不到真正的答案,因为那不是她的主观口误。我只能猜测母亲之前干过这种蠢事,或许她真的把菜放到床下面过。

所以,很多口误似乎找不到真相。因为掌握真相的当事人要么不想说出来;要么随便找一个蹩脚的理由;要么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刚刚犯了口误。这便是对口误分析要面临的三大难题。就连弗洛伊德本人也找不到很好的解决办法来探究失误行为的真相。

心理学:对口误行为的分析,帮你找到行为背后的真相

在这里,为了尽量避免这三大难题的影响。接下来,我将以我自身的口误行为作为分析对象,做到尽可能的真实。因为我自身就是一个经常出现口误行为的“患者”,我能举出很多例子。

先说最近一次的例子:在前两天发生的。当时,我的一位朋友在看一部古装剧,是叫《九州缥缈录》,因为电视里面厮杀的声音有点大,有点热血。我就凑过去跟他一起看。看着看着,我冒出一句:“喔,这精队人这么多!”

说出去后,我自知犯了口误,急忙更正过来,“喔,这军队有这么多人!”朋友只是回道:“假的,哪有那么多群众演员,都是电脑做的模型。”

现在来分析一下。朋友没有嘲笑我的原因应该是不知道我出现了口误,他的注意力应该放在了电视上;又或者他听出我犯了口误,只是想给我留一些面子;或者不屑于把注意力放在我的口误上。那么就等同于把我当口误看做一件常态,一个不起眼的小误会。

然而,我却对我的口误进行了深刻地思考。我之所以要把“军队”说成“精队”,主要原因是在我出现口误之前,电视剧里面经常提到“精骑”、“精锐部队”这些带“精”的字眼。第二个原因是“精”与“军”的发音相似。所以,当我有意识地说出“军队”的时候,这些干扰因素却混进了我的真实意图里面,从而使我产生口误。

事实上,我是一个话比较少的人。在对别人说出任何话之前,我基本上都会在心里练习一遍,避免出现口误。但是,事实好像相反,似乎越提醒自己,越容易犯错。反而那些脱口而出的话,不那么容易出现口误。我相信有的人早已发现了这个现象,并为之苦恼。通过下面的分析,我会给出我的答案。

我记得在大二那会儿,我参加了一个“广播剧”。我的工作是负责给男一号配音。在之前演练的时候,我曾把一句台词念错。那句台词是什么,我现在已经记不清了。我只记得剧本里面有一段男一号与女一号发生争吵的场景。

由于女一号长得很漂亮,声音也很甜美;所以在跟她对台词的时候,我显得有些紧张。在正式上台之前,我一再告诉自己,一定不要出错。可是正式表演的那天还是出错了;我记得剧本台词的意思是“不爱你”,我说成了“爱你”的意思。

心理学:对口误行为的分析,帮你找到行为背后的真相

现在来分析一下。首先,我口误的主要原因是对方长得漂亮,声音甜美,对我造成了干扰,使我感到紧张;我的内心是渴望得到对方的,所以我把“不爱”说成了“爱”。所以,我的口误似乎是我内心真实意图的表现。由于被现实种种因素的压制,最后通过口误的形式表现出来。

这便是研究口误的重大意义之一,即通过口误行为探究当事人的真实意图。

然后,再来分析一下:在正式上台表演前,我分明强调过一定不要出错,但是最终还是出现了口误。我知道是什么;因为我发现,我强调一定不要犯错的同时,也是在强调一定要犯错。

人的大脑就是这么神奇,对于需要强化的记忆,大脑是不能分辨出好坏、对错的;它不会分变出什么是有益的记忆,什么是无益的记忆,只要是被强化的,大脑都会照单全收。所以我在强化不要犯错的时候,同时也是在强化要犯错。最终导致我犯了错。

我们也可以这样说:遭到排斥的倾向用口误这样的实际行动违背了说话者的意志,在表达上修改了说话者经过训练的意图,混入真实意图中,或者完全取代真实意图。这便是口误的机制。

所以,如果你困惑为什么一再强调不要犯错的前提下,最终还是犯了错;那么你就得思考一下了,是不是强化的方法不对?还是说就不应该去强化它?

也许我们应该从影响我们出现口误的因素出发,找到问题的答案。

心理学:对口误行为的分析,帮你找到行为背后的真相

就以上例子来看,口误行为受到了以下几个因素影响:

一、当事人在当时情况的情绪。比如,一个人在受激情况下,容易出现语无伦次,就像我把“不爱”说成了“爱”。

二、受到语言文字的同音字、词的影响。就像我母亲把“橱柜”说成了“床柜”;我把“军队”说成了“精队”。

三、受到余像的影响。就像我把“军队”说成“精队”,因为之前重复出现过“精”字。再举个例子:你想去吃“肯德基”,但你的一个朋友告诉你,他之前在一家叫“啃得起”的店吃过东西。于是,当你的另一个朋友打来电话,问你在哪里的时候;那么你就有可能出现这样的口误:“快过来,我在吃肯得起。”

当你认识到这些影响失误行为的因素,你便能对失误的当事人作出一些合理的推测。假如你是一位老师,你的一位学生迟到了。当你问他为什么迟到的时候,这位学生说:“我妈没叫闹钟起来。”如果事先你没有研究过失误行为,你听了学生的理由之后,一定会愣住;你会很困惑。你一定认为你的学生是因为太紧张了,害怕受到老师责罚,所以出现了口误。

但我们可不可以这样猜想:平时都是妈妈叫他起床;但这次,妈妈恰好忘记了叫他起床,所以他迟到了;或者是,首先是妈妈忘记叫他起床了,其次设的闹钟也没有响,最终导致他迟到。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我们是不是可以判断这是一位依赖感比较强的学生呢?还是说,我们可以推断出这是一位没有时间观念的学生呢?

朋友们,分析失误行为,可以为我们提供更多依据,这些依据对我们分析一个人的心理有很重要的作用。

心理学:对口误行为的分析,帮你找到行为背后的真相

我不知道我这样的猜测对不对,因为这里涉及一些心理疾病,即“妄想综合症”。我不知道我是不是患有妄想症的倾向,从而对这些失误行为产生各种猜想。所以我只能拿我自己的失误行为作为研究对象。

我上面举了一个例子,我把“军队”说成“精队”;当我说出之后,我有一种尴尬的心情,有那么一丝焦虑的情绪。我害怕这种口误被朋友听到,产生羞愧感;我急切地想要找到一种方法来弥补我的口误行为。当然,这些心理活动都是我有意识的行为活动。

当一个人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失误行为,那他会不会产生这种焦虑的情绪呢?要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是相当困难的。这意味着我不能拿我自己的口误作为研究对象。

或许我只能从我身边的朋友找到一些若隐若现的答案,因为人与相对熟悉的人交谈的时候,戒备心会减轻许多,从而更能找到到答案。但还是要面临一些被假象的欺骗,从而无法深入到当事人的内心。或许我们可以从其他失误行为上找到答案。

我的一个朋友多次向我抱怨。说自己很健忘,总是爱丢三落四的;一会儿找不到钥匙,一会儿找不到剪刀;有时候准备炒菜的时候找不到锅铲。我发现这样一个现象,当丢失的东西是他现在马上需要的物品时,他就显得很焦虑;当丢失的物品不是马上需要的时候,他就显得没有那么焦虑。

我相信大家都遇到过这类事情。那我们能不能将这种遗忘的失误行为与口误行为做比较呢?我们是不是可以推断出这样的结论:当我们的口误行为没有为我们带来损失的时候,我们就不会产生焦虑的情绪?

心理学:对口误行为的分析,帮你找到行为背后的真相

我相信答案没有这么简单。如果一个人行为失误,那么这个人一定会用其他方式来弥补。就像我那位爱健忘的朋友一样,他丢失了某样不足轻重的物品,他会用其他的方式来弥补丢失的东西;下次,他会把钥匙放在最显眼的桌子上,这是我唯一观察到的。

各位,还记得我之前举的例子吗?我的母亲把“橱柜”说成“床柜”,她或许没有思考为什么自己会说错;她也许只是单纯的认为这就是一个小误会,在面对这个小误会的时候,她也只是尴尬的笑出来。但我知道,她一定想做些什么,用来弥补她的失误。或许她在心理上自我检讨过;只不过被她忽略了。

如果说,无意识的口误会产生焦虑,那么这种焦虑也应该是不被感知的,不会被当事人察觉。

做一个总结:

朋友们,口误行为并不只是一个简单的误会。这对了解一个人的心理非常重要,因为你并不能随时随地就能听见别人的口误,而一旦有人发生口误,那么这种口误就一定有意义。

当然,我们这里并不是在讨论故意的口误行为。因为口误行为无意识的行为,不受控的;而故意的口误行为则是一种达到目的的手段。

所以,要区分是故意的口误还是无意识的口误行为,似乎是一件困难的事情;因为两者都有自己的目的,只不过故意的失误行为的目的更加容易被察觉罢了。

声明:文章原创,请勿抄袭。

".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