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亲人发火、对陌生人客气,是怎么一回事

文 / 一点心理学
2019-08-05 12:11
"

关注一点心理学,让生活轻松一点。

有一个关于情绪传递的“踢猫效应”故事:一父亲在公司受到了老板的批评,回到家就把沙发上跳来跳去的孩子臭骂了一顿。孩子心里窝火,狠狠去踹身边打滚的猫。猫逃到街上正好一辆卡车开过来,司机赶紧避让,却把路边的孩子撞伤了。


坏情绪会沿着心理安全的关系等级链依次传递,使得无辜的人成为了最终的受伤者。


这是人在无意识的应对焦虑不由自主产生的一种心理防御机制——转移:将对某个对象的情感、欲望或态度转移到另一个较为安全的对象上,使得后者成为了前者的替代对象。


通常这些情感、欲望或态度,因为种种原因(如不合社会规范、具有危险性或不被自我意识所允许等)而无法向这个对象直接表达出来,而将它转移到了一个相对较安全的对象身上,以减轻自己内心的焦虑。

对亲人发火、对陌生人客气,是怎么一回事

我们大多数都在人前表现出我们希望表现的样子,礼貌、客气、甚至克制;而在家里,卸下了人前的面具,在安全的场所面对安全的人,就会放松警惕,任由压抑的情绪放纵了。

往往最亲近的人,就成了莫名之火的“出气筒”。


然而,虽然亲密的人是安全的,但也更易在肆无忌惮的语言中备受伤害。亲人的容忍是因为爱,这份爱和包容不应随意被挥霍。



对亲人发火、对陌生人客气,是怎么一回事


曾经看到过一句很温馨的文字:“进门前,请脱去烦恼;回家时,带快乐回来。”

这是非常理想的生活愿景,我们每个人都希望坏情绪自动消失。可是,人前装豁达忍气吞声,回家装快乐无忧无虑,哪里才是容留真实自我的空间呢?


我觉得,情绪就该带回来,只是带回来的情绪需要的是好好地被表达出来,然后也被好好被倾听,被支持。这才是截断坏情绪传染链的方式。

对亲人发火、对陌生人客气,是怎么一回事

成人的世界。没有谁比谁容易,没人有义务为你的坏脾气买单。

能狗容忍你坏脾气的人,都是爱你的人,而你还在用你的坏脾气一次次的伤害他们。

成年人就要学会为自己的情绪负责。

这个世界有时很残酷,我们应该学会面对现实,没有人会永远拥抱一个永远无法被温暖起来的人。

受了欺负退一步海阔天空时别人说你懦弱,你要拼个你死我活别人又说你鲁莽,当别人指着你的痛处大笑时,你生气别人又说你开不起玩笑,你陪着别人又以为你是个软柿子好捏,所以千万别为别人而活,你不可能让所有人满意,你要有自己的思想和原则,决定去做了就要坚持,每个人都会长出自己的形狀,正式独特才好。

有时候自己也不想听别人絮絮叨叨的讲同一件事。刚开始可以安慰你陪你,但是时间长了,别人也有自己的事情要做。没人会跟你感同身受的。所以,只希望大家都可以自我调节。

一个不懂得控制自己情绪的人,即使把全世界都给你,也早晚会被你毀掉。

生活不易,除了生死,都是小事,你不要动不动就发脾气。

有时安慰的话听太多,反倒有了抗体,不如自己安静待会,有些情绪,说不定在睡一觉以后就没有了,还可能会在醒来后突然精神焕发,正能量爆棚,行动力变强,觉得生活还是挺美好,人还是应该积极向上。

(声明:敬请订阅更多心理分析文章,关注微信公众号:yidianxinlixue123。本平台只提供分享和交流不作商业用途,如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