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改变行为习惯,遇见更好的自己?

文 / 时间管理金博星
2019-08-03 13:07
"
关注@时间管理金博星;一起自律,一起成长,一起遇见更好的自己。

坚持早起156天,坚持练声计划156天。

如何改变行为习惯,遇见更好的自己?

对于我们来说,最艰难的任务莫过于改变自己的行为习惯。

我们会给自己找寻各种理由和借口避免改变。编造借口,合理化我们的行为,固化的习惯思维会诱发自我设限般的抵触。

最终的结果,是我们始终在怀疑自己,在悔悟,却没办法成为理想的自己。

我们总是怀着对未来的期许,憧憬,以及希望,制定各种计划,沉浸在那种似乎就要蜕变的自我感觉良好的氛围之中。希冀着蜕变的光芒,带给自己快乐的温暖。

环境等因素产生的诱因不断变化,我们没办法掌控,让我们在无意识中忽视诱因对于行为习惯的巨大影响。

环境给予我们反馈的信息,在我们固有的认知思维中,被主观的视而不见。

我们一天当中,都在不同的角色,不同的环境中穿梭。在转移的过程中,很难时刻保持警惕,也没有办法达到时时延续意识。

对于坏境的反应,在我们内心之中,有两个相互独立却又相互影响的角色,即策划人和执行者。

策划人,就是针对计划的具体的意识想法;执行者,就是我们在现实中具体的执行。

当计划没有办法落地执行的时候,就说明我们内心对于这两种角色没有很好的平衡。

计划或者改变实施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所以我们必须以一种动态的眼光去权衡。先权衡需求在选择做事风格。

彻底的自控,有时只需一张小卡片,可视化的提醒自己,在改变的过程中,如何有效的唤醒意识,做出行之有效的,让改变的计划和执行同步。

那么还有哪些方法可以更好的改变呢?


1.三步预测改造习惯的微环境

环境对我们有着强大的作用,所以预测就是一件必做的事,它包括三个相互关联的步骤:预备、回避、调整。

如何改变行为习惯,遇见更好的自己?

预备:看似友好的环境最值得警惕

很多时候,越是简单,也是难以坚持,越是顺利,越是需要警惕。

我觉得预备,属于一种想象模拟,就是根据风险预估,做足准备,努力的让能够掌控和预测的部分在自身控制的范畴内,主动的创造环境,而不是等待环境改造自己。

不企图靠希望战胜经验,也不沉溺于经验之中,在预演的基础上,行动认知。

回避:你无须接受太多挑战

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有一句名言:“我见过的领导者们有一种人不需要学习怎样做事,他们只需要学习怎样停下来。”

学会放弃,学会停下来,学会卸下纷纭的杂念,需要勇气,需要智慧。

我们可以通过在面对诱因时,选择主动回避它,这样,在更加专注的过程中,避免一些习惯的回路。

稻盛和夫,曾经说过,在决定之前,要为自己设立一个理性的程序,为了就是“三思而后行”。

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而这个理性的程序,实际上,也是回避的一种。

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工作之中的矛盾,遇上惹我们生气的同事,为了避免发火,我们可以短暂的离开现场,等待清醒之后,再返回现场,这时候,发火的冲动,早已消失殆尽。

调整:当你极度渴望改变时

当我们极度的渴望改变时,我们会获取意想不到的洞察力,我们会非常留心周围的环境。

在这种自主的氛围之中,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环境,也根据不同的认知需求,做出内心的权衡,调整自身的行为。

这就像,我们在城市生活的时候,我们会操着一口流利的普通话,身边的同事和朋友,讨论着一些工作近况和生活。

但是,当我们回到农村的老家的时候,如果你还是保持城市的作风,特别是在分享工作的美好的事情时,会有人理解为做作和炫耀。

换言之,入乡随俗。才是我们该做的事情。那样我们可以避免认知沟壑引起的误解。

而这种转换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认知需求下的调整。

2.设计改变之轮

在改变行为习惯这件事情上,我们是有选择的。

改变之轮,有四个选项:创造、保留、清除、接受。

创造代表了我们想要在将来创造的积极因素

保留代表了我们想要在将来保持的积极因素

消除代表了我们想要在将来消除的消除因素

接受代表了我们需要在将来保持的消极因素

创造:行为习惯改变中最迷人的

思考未来,变革自己,才可以开启创造。不屈服于惯性,在经历从一而终的专注过程中,创造更好的行为习惯。

保留:不断进步,持续改变

需要我们有着日日精进的态度,全面的认知自己,反省自己,识别出有益的习惯,坚守纪律,避免因为一味追求变革而抛弃旧有的却行之有效的习惯。

问问自己,我的生活中有什么习惯值得保留,认真的回答可以节省我们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保留宝贵的行为习惯,可以少做一些错误的改变。

消除:给创造腾出空间

放弃一些,对未来无益的部分,不要牺牲明天换今天,用未来的视角来审视选择现在。

减少一些无效社交,我们会拥有更多有效的时间,去做更有意义的事情,学会节制,放弃一些无关未来,对未来的目标和梦想,没有价值的却自身喜欢做的事情。

“”

接受:当你缺乏改变的能量时

很多时候,我们盲目的乐观,一厢情愿的相信一定会得到最好的结果,合理的预期一定是建立在以实际出发为基础的,以客观评价为标准的情况下存在的。

我们不能只接受主观预期的结果,却拒绝接受所谓的坏消息。

接受徒劳无功,接受现实,才能更好的认清现实。否则,我们以不肯接受的态度诱发的行为,绝对比我们错误的创造、保留和消除行为加起来的结果还要糟糕。

END

尝试是种本能,无畏是种本性。改变出于本我,坚持方可蜕变。

如何改变行为习惯,遇见更好的自己?

自律改变认知 行动创造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