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说“我害怕”,家长别只说“不怕”,这样做有益孩子心理健康

文 / 凝妈悟语
2019-08-03 02:08
"

橙宝小时候胆子很大,对于巨大的声音也不会害怕,比如放鞭炮的声音,鞭炮隆隆响,他还是睡得很安稳,就像什么都没发生过一样。可是,长大后却对巨大的声音害怕起来。

家里买了一个吸尘器,声音特别大。有一次,橙宝正玩得高兴,爸爸忽然打开吸尘器清理客厅,橙宝吓得赶紧扔下玩具,脸色煞白,一下子扑进妈妈的怀里,嚎啕大哭起来。此后,再有一些较大的声音,他就会害怕。

在路上看到园艺工人在割草,橙宝就喊着“找妈妈,找妈妈,怕!”有时候路上一辆飞驰的汽车跑过去,声音特别大,橙宝也会赶紧让妈妈抱抱。哥哥在用电锯锯木头,声音很大,橙宝也要赶紧躲开。

孩子说“我害怕”,家长别只说“不怕”,这样做有益孩子心理健康

类似这样的害怕,在孩子身上并不少见

有的孩子怕黑,不敢一个人睡,告诉妈妈“我害怕!”

有的孩子怕狭小的空间,不喜欢坐电梯、不敢去厕所,告诉妈妈“我害怕!”

有的孩子怕洗澡,尤其害怕洗头发,看到水就会挣扎着逃跑。

有的孩子怕理发,每次去理发就会哭得上气不接下气。

有的孩子怕打针,刚坐在医生旁边就开始大哭不止。

有的孩子怕小动物,看到小狗、小猫就想躲得远远的。

等等等等,孩子的害怕可以说五花八门。

孩子说“我害怕”,家长别只说“不怕”,这样做有益孩子心理健康

孩子为什么会害怕

心理方面的原因

  • 遗传现象:

心理学家塞凯塔把八只刚出生的猴子单独隔离抚养了9个月,在此期间,让它们看两组幻灯片,一组是带有威胁、探究、游戏的猴子生活场景的,一组不是猴子场面的。采用定时不定时两种方式播放,观察发现,猴子的害怕有高度选择性:只要放映有威胁猴子内容的片子,猴子就会骚动,其他一些片子不会引起多少害怕反映。所以,塞凯塔认为,具有威胁内容的片子也许是释放猴子害怕反映的先刺激,最新唤起某些复杂的害怕反映,也许是一个专门的遗传种系结构。

  • 学习现象:

心理学家华生和雷诺做过一个害怕实验:一个叫艾伯特的11个月小男孩,最初玩白鼠的时候并不害怕,后来实验者敲打钢棒,发出剧烈响声,实验过几次之后,艾伯特只要看到白鼠就害怕,而且不管有没有响声都害怕。还会害怕和白鼠类似的物体,如狗、白兔、棉花等。一个月之后又重新测试,害怕程度有所下降,但是条件反射仍然存在。所以他们得出结论,害怕是后天学习获得的。

孩子说“我害怕”,家长别只说“不怕”,这样做有益孩子心理健康

  • 知觉再认:

心理学家希伯做过一个实验:把一组黑猩猩放在有正常视觉刺激的条件下抚养,另一组放在看不见其他黑猩猩的条件下抚养。以后,给两组黑猩猩看一个石膏制成的黑猩猩头像,结果发现第一组看到头像就害怕和愤怒,第二组没有害怕的表现。所以希伯认为:有视觉刺激的黑猩猩,因为看到的东西和实际经验不相符,就会害怕。没有视觉刺激的黑猩猩,没有比较就不会害怕。

人为方面的原因

孩子的害怕有时候是人为造成的,可能是因为遇到了一件让他害怕的事情,从此“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 有一些不好的经历

儿童教育专家李跃儿曾说过这样一件事:一个小女孩小红两岁多的时候,有一天拿着一个杯子跑到卫生间去舀水,但不知怎么回事,卫生间的门却给关上了,她很害怕。姥姥很着急,使劲推开门,把小红抱在了怀里。从此,小红害怕家里面积小的房间,进而发展到害怕进电梯、害怕进亲子班、害怕上飞机,小红的家人着急得不得了。

孩子说“我害怕”,家长别只说“不怕”,这样做有益孩子心理健康

  • 大人吓唬孩子

我们大人有时看孩子不听话,会吓唬孩子,“你再不听话,警察叔叔就来抓你了”或者“你不好好洗手,医生就会给你打针了!”诸如此类的恐吓语言,让孩子不寒而栗,当见到警察、医生的时候,内心就有一种恐惧。

  • 大人的影响

还有的是因为家长害怕,影响到了孩子。有一个妈妈很害怕黑暗,晚上天一黑就不敢出门,孩子想出去,就告诉孩子“外面有危险,外面很可怕!”孩子的内心世界也建立起了对黑暗的惧怕。

  • 动画片的影响

有的孩子如果看过一些惊险刺激的动画片,那些鬼神、恶斗的场景就会在孩子脑海里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遇到事情时总是瞎联想,所以时常会害怕。

孩子说“我害怕”,家长别只说“不怕”,这样做有益孩子心理健康

我们大人看来,这些害怕似乎微不足道,一般家长会有这些处理方式

别怕,妈妈在

遇到孩子说“我害怕!”很多家长的第一做法是说“别怕,妈妈在!”认为说“别怕!”孩子就不怕了,其实孩子的情绪并没有得到认同,这并不能阻止孩子的害怕。

朋友的儿子6岁了,已经能自己独立睡觉,有一次,忽然半夜跑到妈妈房间,哭着说“我害怕!”朋友不知道孩子怎么了,怀疑是做了噩梦,就告诉孩子“别怕,妈妈在,没事的,回去睡觉吧!”孩子还是很害怕,忍不住大哭起来。朋友实在不知道怎么安慰孩子,只好陪着孩子睡了一觉。第二天问孩子怎么回事,孩子也不明所以。

有什么好怕的

有时面对孩子的“我害怕”,家长认为没什么大不了的,芝麻粒点的事用得着害怕吗?不但不会对孩子进行安慰,还会笑话孩子的怯懦,其实是在否定孩子的害怕情绪。

一个奶奶带着2岁多的孩子去理发,孩子第一句话就说“不理发,不理发!”奶奶说“好,不理发!”可是,来理发馆的目的不就是理发的吗!一会儿轮到孩子理发了,孩子就哭起来“不理发不理发,我害怕!”奶奶也不管,直接把孩子抱上去,使劲抱住孩子理发,还说“理个发有什么好怕的!”孩子全程一直在哭泣,理完发之后半小时都没有好转。

孩子说“我害怕”,家长别只说“不怕”,这样做有益孩子心理健康

如何正确应对孩子的害怕
  • 认同孩子的感受

当孩子说“我害怕”时,他是真的害怕,不是说说而已。我们要接受他的“我害怕”,告诉孩子“我知道你很害怕,妈妈小时候对这个也会害怕”,让孩子知道害怕是一种正常行为,没什么大不了的,让孩子感受到他的害怕是被认同的。然后抱住孩子,让孩子获得安全感,消除心理上的恐惧。

《六A的力量》中说,拥抱会产生令人震撼的力量,全世界的婴儿最需要的就是渴望被拥抱和抚摸。关爱使孩子感到快乐,更重要的是,关爱满足了我们身体上的和心理上的基本需要,随着孩子的成长,这种需要并不会因此而减少。

  • 让孩子认识害怕

孩子因为缺乏生活经验,只是被大人吓唬得害怕,我们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不要随意用一些带刺激的语言吓唬孩子。当孩子感到害怕时,我们可以给他讲一些道理,告诉孩子他的害怕是他自己想象的,实际上没有那么可怕。

比如见了警察会害怕,告诉孩子警察不会随便抓人的。比如见了医生会害怕,告诉孩子打针是有一点疼,但只是暂时的,他的好处是会让身体好起来。

孩子说“我害怕”,家长别只说“不怕”,这样做有益孩子心理健康

在面对孩子的害怕时,我们不要表现得过于紧张,我们的过度关注,可能会让孩子更加恐惧。

《孩子:挑战》中有这样一个案例,16个月的马克到狗和害怕,所有的大人都围过来说“马克,不要害怕,他不会伤害你!”这种做法,让马克发现原来“害怕”会引起这么大的反应。如果大人不是表现得过分担心,而是保持镇静,孩子就不会那么害怕。

  • 让孩子从阴影中走出来

有时候,孩子可能是因为经历过一些不开心的事情感到害怕,就需要想方设法让他从阴影中走走出来。

橙宝洗头发的时候,洗发液掉落到他的眼睛里,他感觉很不舒服,所以总是害怕洗头发,每次洗澡都说“不洗头、不洗头!”后来,妈妈换了一种方式给他洗头发,横抱着他,让他的身体躺在妈妈的腿上,一只手托住他的头颈部,另一只手给他轻轻地洗头发。这样就不会让水或者洗发液掉到他的脸上,他发现原来洗头发也没有那么可怕,现在再洗头发就不挣扎了。

孩子说“我害怕”,家长别只说“不怕”,这样做有益孩子心理健康

引起孩子害怕的原因很多,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害怕的情形也会发生变化。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判断孩子害怕的原因,有针对性地进行解决,上面所提供的方法只是最基本的解决方案,希望孩子们都能尽快从害怕中走出来。

如果您觉得有用,麻烦点个赞再走呗!如果还有不清楚的可以留言,我们一起讨论哦!感谢支持!

点击加入婴幼儿养育指南圈,第一时间获取科学育儿知识:

二胎宝妈,高级育婴师,个性化训练指导师,多平台原创作者。爱孩子、爱生活,愿与万千妈妈分享育儿经验,关注我,获取更多育儿知识。

".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