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300万年前就已经根植于人类基因中的拖延症,到底怎么整?

文 / 宁镜诚
2019-08-03 02:08
"编辑|宁镜诚一.拖延症是人类进化的结果,或者说是一种“本能”

2017年7月7日,前往德国汉堡参加G20峰会的美国总统特朗普,并没有如愿住在他钟意的汉堡四季酒店,而是在无奈之下,选择住进了汉堡市的议会招待所。

看名字我们就知道,这两家酒店的住宿条件存在不小的差别。

早在300万年前就已经根植于人类基因中的拖延症,到底怎么整?

汉堡市议会招待所

特朗普之所以会“屈尊”选择住进议会招待所,究其原因竟是因为助理的拖延,7月份举办G20峰会,助理却没有尽早作准备。

等到他4月份开始着手预订酒店时才发现,汉堡市内所有的豪华酒店早就被预订光了。

想想我们参加高考前,不少考生提前半年就预定了所在考场附近的宾馆。这么看来,特朗普的助手确实因拖延,导致工作的失职。

即便是特朗普最终入住的议会招待所,也是汉堡市议会眼看峰会将近,不好让客人没地方住,所以才出手帮忙,这才解决了特朗普一行的燃眉之急。

大家可能都会指责那个因拖延症导致特朗普没能如期入住酒店的助理,但殊不知,这其实并不能完全怪他。

拖延症,其实是我们人类进化的结果,或者说,它其实是一种本能。

早在300万年前就已经根植于人类基因中的拖延症,到底怎么整?

人类进化

为什么这么说呢?

如果从300万年前的早期猿人开始算起,因为当时恶劣的自然环境和落后的生产力,导致我们的祖先的首要任务,就是让自己活着。

为了活下来,他们会竭尽所能地让自己吃饱,然后再慢慢考虑其他问题,这就决定了我们的基因里“及时满足”的本能是根深蒂固的。

而人们之所以会陷入拖延的怪圈,主要就是因为难以从“及时满足”的基因中挣脱。

只不过随着人类进入文明社会,除了吃喝睡觉之外,随着人类大脑不断地进化,在适应自然环境和提高了生产力的基础上,大家这才开始考虑去做一些推动社会发展的事情。

人们理性地意识到,做一些困难的,有时甚至会让自己感到不适但却有意义的事,会让我们的大脑更加发达,增强自身能力的同时,社会也在随之进步。

早在300万年前就已经根植于人类基因中的拖延症,到底怎么整?

及时满足和社会要求的矛盾

所以,通过人类进化衍生出的“及时满足”和高速发展的人类社会对人们“不断进步”的要求之间发生冲突,人们由此产生恐惧与焦虑的反应,拖延症就产生了。

简单来说,拖延症就是:

你明明知道一件事该做(社会要求),但迟迟不肯行动,就是不想做(及时满足),从而产生焦虑和负罪感的症状。

根据国际拖延症研究专家根据统计数据得出的结论显示:

大约有70%的大学生存在学业拖延的状况,正常成年人中也有多达20%的人每天出现拖延行为,由此可以推算出,全球可能有近10亿人患有拖延症。

这种普遍存在且深深根植于人们基因内的普遍问题,确实给我们带来了不少困扰。

二.拖延症是一种缓慢燃烧的退行性疼痛

在医学的概念中,退行性病变是指随着时间的流逝,人们的年龄在一天天增长,所以身体各部位会出现轻重不同的衰退。

而因为拖延,导致人们无所作为,短时间内我们可能会感觉良好,但随着时间的流逝,未完成任务带来的压力和焦虑,会逐渐让人感到恐慌和痛苦。

就像刚点燃的报纸,一开始火势很小,但慢慢地疼痛的火焰开始侵蚀我们的内心,随着时间的流逝,这种疼痛会逐渐蔓延,直到报纸燃尽。

也可以说,拖延症其实就是一种缓慢燃烧的退行性疼痛。

早在300万年前就已经根植于人类基因中的拖延症,到底怎么整?

退行性疼痛

我们可以来了解一下蒂姆·尔班先生准备TED演讲的故事,这样大家就会对拖延症有一个更为清晰的认识。

蒂姆·尔班2016年在TED上发表了自己《拖延症人群的内心世界》的演讲,出于惯例,TED节目组提前一年,也就是在2015年就向他发出了下一年发表演讲的邀请。

蒂姆·尔班收到邀请后非常高兴,因为这是一种对他本身能力的认可,所以他准备利用接下来的这一年,认真准备这次演讲,一开始他的规划是这样的:

早在300万年前就已经根植于人类基因中的拖延症,到底怎么整?

一开始的规划

他计划采用“阶梯式”地工作方法,前期先做好准备工作,中期开始逐渐减速,最后冲刺完成自己的演讲作品。

可是,当下他并没有付诸行动,于是转眼间几个月就过去了,他发现自己什么都没做,于是“聪明”的蒂姆改变了自己的计划。

早在300万年前就已经根植于人类基因中的拖延症,到底怎么整?

过去几个月后,他改变了计划

他把任务分摊到了剩余的几个月中,时间虽然过去了三分之一,但总体来看还算宽裕,按计划实施,结果肯定还不错,他这样想。

但遗憾地是,蒂姆又一次背离了自己的计划,等到再次醒悟,距离他演讲只剩下不到两个月的时间,他只能把任务都堆在这仅存的一个多月里去完成。

早在300万年前就已经根植于人类基因中的拖延症,到底怎么整?

仅剩不到两个月

这时,他才发现,自己已经陷入了拖延的怪圈,不出所料,等到他再次打起精神准备演讲的素材时,距离他上台演讲仅剩3天了。

早在300万年前就已经根植于人类基因中的拖延症,到底怎么整?

仅剩3天,不得不行动了

于是,他开始通宵达旦地准备演讲PPT和所需素材,最终在这3天时间里完成了演讲的准备工作。

他的这种情况,相信我们中的大多数都经历过:上学时国庆7天假,作业总拖到最后一天;大学毕业写论文,也往往拖到导师查进度,才熬夜准备。

我们在不该休闲的时候选择了娱乐,导致进度一拖再拖,整个人也随之陷入内疚和焦虑的状态中无法自拔。

其实不光是我们,很多名人,比如举世闻名的画家达·芬奇,也有拖延的问题。

早在300万年前就已经根植于人类基因中的拖延症,到底怎么整?

达·芬奇

他之所以一生只留下了15幅作品,除了本人要求完美之外,最大的原因就是因为他的拖延症,他曾在日记中写道:

“告诉我告诉我,有哪样事情到底是完成了的?”

不仅仅是达·芬奇,还有曾任北京大学校长的胡适,他在美国留学时,曾经一度暗下决心要发奋苦读,学有所成,一开始他准备读完手边莎士比亚的 《亨利八世》。

但根据《胡适留学日记》中记载,他在随后的几天,大部分时间都在打牌,期间他还自责地写道:

胡适之啊胡适之!你怎么能如此堕落!先前订下的学习计划你都忘了吗? 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不能再这样下去了!

写完日记后第二天,他又接着疯狂打牌……

早在300万年前就已经根植于人类基因中的拖延症,到底怎么整?

胡适喜欢打牌

还好后来他没有耽误学习,最终也算是学有所成。

但是,拖延症待给我们的苦楚,远不止内疚和自责那么简单。

三.拖延让我们得以逃避现实,但最终变得懦弱

古希腊诗人赫西俄德曾在《工作与时日》中写道:

不要将工作推到明日或明日的明日,懒惰的工人填不满他的谷仓,拖延的人没有饭吃。

其实,拖延带来的后果远不止吃不上饭这么简单。

下面,我们分2点来具体阐述一下:

1.自我效能感降低,遇事畏缩不前

自我效能感原本是指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行为所进行的推测与判断

摊开来说,就是在做一件事之前,我们凭借对自己能力的了解是否有过相关经验,甚至是有没有信心去完成这件事等几个维度,来对自己到底能不能完成这件事做一个评估。

而一个有拖延症的人,遇事多半畏畏缩缩,不愿着手准备,再加上担心自己完成不了,从而导致自信心受损,这样很容易减弱自我效能感。

早在300万年前就已经根植于人类基因中的拖延症,到底怎么整?

畏缩逃避

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处理事情不自信,不能合理评估自己的能力,变得愈发不认同自己。

2.拖延症导致失败,从而陷入习得性无助的漩涡

“习得性无助”的概念是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在1967年提出来的,它指的是因为重复的失败或惩罚而造成的听任摆布的行为。

因为我们习惯了碰见事情就逃,遇见困难就躲,所以问题一直横亘在我们面前,从未得到真正的解决。

久而久之,我们就意识不到了自己原本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陷入习得性无助的漩涡当中,这是一种持续的、对自我能力地否定状态。

就像我们熟悉的《红楼梦》中的男主人公贾宝玉,从少年的启蒙教育再到成年教育阶段,他的父亲贾政都嫌弃他不务正业,总是混迹于女人堆之中。

早在300万年前就已经根植于人类基因中的拖延症,到底怎么整?

贾宝玉和林黛玉

不仅如此,贾政还经常斥责他是“蠢物”“孽障”,甚至有时还要上手教训宝玉一番。

这期间,宝玉遭受了不少人伦的批评和嘲笑,这都导致他逐渐陷入了自我怀疑之中,从心理焦虑发展到精神无助,最后产生了幻灭、绝望的情绪。

这种习得性无助状态下的宝玉,最终断定自己以及这个大家庭会在“毫无意义的自我耗竭中无可挽回地走向没落或末路”

事实也是如此,贾府最终还是败落了。

四.对待拖延症,要“顺势而为”

那么,既然拖延症是一种可在我们基因中的本能,我们是不是就拿它没办法了?

答案是否定的,作家杜子建曾说:

“真正有智慧的人从来都是依道而行,而不是任性所为。事务都有规律可循,找到本身的自然规律,就容易驾轻就熟无为而为。”

而针对拖延症,我们也可以按照其发生的规律,顺势而为。

以下总结了4点,满满都是干货。

1.尝试运用“结构化拖延法”

“结构化拖延法”,是斯坦福大学的哲学教授约翰·佩里在他的《拖拉一点也无妨》一书中介绍的方法,什么意思呢?

简单来讲,就是列出自己必须要做的事,然后按照重要性优先级排队,由于拖延症,人一般都会逃避自己不想做的事情,为了逃避自己不想做的事情,就把另外的事情做完了。

举个例子,传统的告诉大家克服拖延症的方法都是“唠叨”类的方法,比如我们不想写作业,而是选择去打游戏,家长见了就会说“你怎么不写作业呢,还在打游戏,快去写作业!”

结果是什么呢?

一开始我们可能会假装应付一下,等到家长一离开我们的房间,就会立马选择继续打游戏。

早在300万年前就已经根植于人类基因中的拖延症,到底怎么整?

打游戏

这就和我们克服不了拖延症一样,一些人会说“你怎么能拖延呢?这样不好,快去做你该做的事。”

废话,我如果知道自己马上应该做什么,还叫拖延么?

所以,这种“唠叨”类的方法一般流于表面,解决不了真正的问题,而结构化拖延法和普通方法最大的区别在于,它把我们要做的事都圈进了一个范围之中。

在这个范围里的事,不管做哪个,其实都很要紧。

以前我们不写作业,可能会选择去做“打游戏”或是“听歌”这类不要紧的事,它们都和作业无关,而如果我们在纸上写下语文作业,数学作业等我们需要做的要紧事。

那么即使我们不想先做数学,也会先挑相对简单的语文去做,只不过是先后顺序调换了一下,我们最终还是做了要紧的事。

早在300万年前就已经根植于人类基因中的拖延症,到底怎么整?

将要做的事画进你的圈子

这种画一个圈子,让自己在圈子里自由选择,让拖延症发生在要紧的事之间,不失为一种办法。

2.将“创造性”的事情“机械化”

一般来说,会让我们拖延的事大多“创造性”很强,比如让我们背一本书,这件事的难度就很大,我们就会因为畏惧困难而产生拖延。

这时我们就需要想一下,背书的目的其实是为了让我们理解书中的知识,那么除了背书,做什么也可以把书中的知识消化掉呢?

答案是抄书

早在300万年前就已经根植于人类基因中的拖延症,到底怎么整?

抄书

抄书谁都会吧,难度也不是很大,认认真真抄完之后,肯定会建立起一个初步的知识框架,抄书本身是一个“机械化”的行为,难度低且容易执行。

这样一来,我么就采用迂回的办法,解决了拖延的问题。

3.让任务先“飞一会”

大家肯定都看过姜文导演的《让子弹飞》,而这里我们提出的办法是让任务先“飞一会”,什么意思呢?

早在300万年前就已经根植于人类基因中的拖延症,到底怎么整?

让子弹飞

罗振宇在他的栏目中曾经说过,他们高考前语文老师嘱咐他们说,做语文卷,发下卷子先看一下作文题目,再返回去从第一道题开始,按顺序作答。

为什么要这样?

因为看一眼题目,其实我们的大脑就已经在构思要写什么内容了,即使从第一道题开始写,等到写作文时其实大脑已经不知不觉酝酿了很久了,我们可以迅速进入写作状态。

这就为考试节省了时间,同样地,这种方法也可以用到我们的问题解决中来。

比如拿我们写作来讲,不需要坐在那一口气就要写完,我们完全可以先向一个点,然后围绕这个点去搜集素材,这个过程我们可以慢慢来,没必要那么赶。

早在300万年前就已经根植于人类基因中的拖延症,到底怎么整?

先酝酿一会

等到正式开始写作时,酝酿良久的内容就会倾巢而出,很快就会完成。

让任务先“飞一会”,就是我们先去慢慢准备,看似是把事情搁置在那里,其实我们已经做出行动了。

4.让群体压力,逼着我们去做事

美国的富人圈子里很少有胖子,为什么?

因为身边的人都很重视身材管理,即使你也和他们一样富有,但不能控制好身材意味着你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富人,所以为了保持同步,他们彼此监督,身材控制得都很好。

早在300万年前就已经根植于人类基因中的拖延症,到底怎么整?

控制身材

一个人的时候我们可能会拖延,但一群人的时候,不管是出于虚荣也好,群体对自身的反制能力也罢,人们很少当众拖延。

拿今日头条推出的“圈子”功能来说,这就是一个把大家都集中在一起,互相鼓励互相监督,从而有效避免拖延的一种督促形式,大家都看得到,效果显著,每个人都收获不小。

所以,把自己置身一个与一个群体环境,让大家去监督自己,也可以起到很大的作用。

文末

文章最后,我想和大家分享的是,我们尽量不要把拖延当成一种病症去看待,而是在认识到它的来源之后,采取合适的方式调适自己,从而逐渐缓解自己拖延的问题。

这是一个完善自我的过程,也是一个逐渐走向成熟的过程,相信在这个过程中,你会遇到不一样的自己。

共勉。

一一END一一

Reference:

1.拖延症人群的内心世界,作者蒂姆·尔班

2.大家都有拖延症,作者罗振宇

3.习得性无助与贾宝玉的人格探析,作者徐永源

[关于我]:宁镜诚,职场领域创作者,专注于职场领域的研究和实操。关注我,每天和你分享一些不一样的成长干货。

".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