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花了不该花的钱?“遗憾消费”背后的心理学逻辑

文 / 三刀心理
2019-08-02 02:06
"

关注三刀心理,每天更加了解自己

相信大家都有过这样的体验:下班路过一家超市打折,进去逛逛后买了一堆东西,虽然购物的时候心满意足,但回到家后一检查,却发现有很多东西都不是自己想要的,然后就产生一种后悔的心情,觉得自己当初不应该这么冲动。

又花了不该花的钱?“遗憾消费”背后的心理学逻辑

这种情况,就是典型的“遗憾消费”行为。遗憾,指的是那些已经发生但不尽如人意且无力补救的事情,其背后包含了一套以后悔、不满、不甘为代表的复杂情感体系。而所谓的“遗憾消费”,代表的就是一种“购买商品时兴致勃勃,购买商品后却总是后悔”的消费心理。

“遗憾消费”的形成有许多原因,这里分两个方面来解答:

个体心理学

从个体心理学的角度来说,你之所以会感到遗憾,就是因为这一购物结果实际上与你的自我需求不够匹配。这种不匹配归根到底,就是对自我需求的认知不够清晰。换句话来说,就是没有真正明白自己想要什么。

又花了不该花的钱?“遗憾消费”背后的心理学逻辑

因为主观上不明白自己想要什么,就会依赖于一些客观标准来为自己的消费行为提供指导。比如折扣往往意味着更低的代价,而名牌往往意味着更高的品质等等。客观标准有其普适的科学意义,可以用来研究和解释一些大众化的行为等等,但购物行为是一种包含大量主观因素的个性化的行为,在个性化行为中一味地以客观内容作为参考,最终就会造成自我需求的不满足和自我价值的迷失。

这种不满足感和迷失感,就是形成“遗憾消费”的心理基础。

环境心理学

从环境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当你身处于一个购物环境之中时,你的心里就会倾向于去买点什么,好让你的行为和环境相匹配,就像是当你拥有一座鸟笼时总希望能买只鸟装在里面一样,这就是著名的“鸟笼效应”

又花了不该花的钱?“遗憾消费”背后的心理学逻辑

“鸟笼效应”实际上揭示了一种心理压力。当你拥有一只空的鸟笼时,基于“鸟笼里有鸟”的固有印象,看到人总会询问:为什么这只鸟笼里没有鸟?渐渐地,就连你自己也会产生同样的疑问,这就在无形之中生成了一种心理压力,从而促使你通过“买鸟”或者“丢掉笼子”来释放这种压力。

同样的道理,当你走进购物商场时,基于“在购物商场里购物”的固有印象,别人会认为你应该要买点什么。虽然没人会把这种想法直接说出来,但你自己却会想象别人正持有这种想法,从而在自己本身就受固有印象影响的基础上,给予自己心理压力。这种压力,就会促使你通过“购物”这一行为来得到释放。

又花了不该花的钱?“遗憾消费”背后的心理学逻辑

于是乎,问题就来了,你的这一购物行为受到了环境下心理压力的影响,并非完全遵循自我需求,一旦环境变化,心理压力消失,这种购物结果与自我需求的不匹配很快就会暴露,从而构成“遗憾消费”的心理基准点。

如何解决?

“遗憾消费”毫无疑问是一种不健康的消费,所以在了解了它的产生原因后,我们也应当想方设法去避免它。

从个人的角度来说,首先要树立个人价值感和消费自信,明白自己真正需要的到底是什么。明白后,更需要坚定的意志去贯彻,这样才不会陷入客观标准下的消费陷阱。

又花了不该花的钱?“遗憾消费”背后的心理学逻辑

从环境的角度来说,可以先采取一些强制措施,比如一周只选择一天进行购物,其他时间里无论碰到什么购物活动都不去参与等等,待个人价值感和消费自信确立起来以后,再根据自我需求制定消费计划。

".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