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自卑毁掉的一代人

文 / 我是钱某某
2019-07-01 18:06
被自卑毁掉的一代人

被自卑毁掉的一代人

被自卑毁掉的一代人

我发现一个有趣现象。

自卑,自闭,讨好型人格,回避依恋人格······凡此种种,几乎都有一个共同点:自我价值感低。

脑中都有个声音——“我不配”。

心底都有个敏感而脆弱的小孩——“我真行吗?我是不是很差劲?”

于是,你会恐惧社交。

你渴望别人关注你,你又害怕别人关注你。

因为你觉得自己低人一等,你觉得像我这样差劲的人,怎配得上别人的关注?

你会常常处在莫名的焦虑之中。

朋友A没有回我微信,是不是对我有意见?老板X刚才板着脸,是不是对我不满意?······

这是讨好,这也是焦虑的根源——内耗。

被自卑毁掉的一代人

更要命的是,你可能明明很优秀,但你还是会找一个差劲的伴侣。

你觉得自己配不上那个闪闪发光的TA。

甚至你还会觉得,自己连真爱都是配不上的。

只能凑合,只能苟且。

哎,人要是自我价值感一低,其不幸,可见一斑。

既然如此,那今天就跟大家分享下,如何培养孩子的自我价值感吧。

被自卑毁掉的一代人

现代精神分析学指出,孩子6岁前的人格发展,大部分都来自于母亲的影响。

因此,培养孩子自我价值感的重任,首先落到了妈妈身上。

温尼科特在《母婴关系理论》中,曾提出“足够好的妈妈”一词。

足够好的妈妈 > 完美妈妈 > 坏妈妈。

坏妈妈做不得。

完美妈妈同样不能做,因为这样意味走极端——要么趋于溺爱,要么走向控制。

而当个“足够好的妈妈”,第一要素,就是学会看见。

一个是看见孩子的需求。

被自卑毁掉的一代人

《少有人走的路》里有一情节。

一个八岁小孩,刚踢完球,赢了。

他气喘吁吁地跑回家,满脸兴奋与期待:“妈妈,你知道吗?今天我的足球队拿了第一耶!”

妈妈说:“噢,是吗?你衣服怎么又湿又脏,快,脱下来,我拿去洗洗。”

孩子心情嗖得一下,立刻掉了下来。

这位妈妈没看见孩子的真实需求——“妈妈,快夸我,快奖励我!”

曾奇峰也讲过一个事。

妈妈和奶奶轮流追着孩子喂饭。

可孩子就不吃,一天比一天日渐消瘦。

后来,咨询师叫停了妈妈和奶奶的喂饭行为。

没几天,孩子就蹭蹭蹭在那吃得贼香。

这位妈妈也没看见孩子的真实需求——“我来,我来,我自己来”

怎样去练习这种能力呢?

放下“我以为”、“我觉得”,从而把全部的注意力,都投注在孩子的表达和情绪上。

被自卑毁掉的一代人

孩子为何这么愤怒?他在索求什么?他在对什么不满?······看见其需求之后,诚然满足即可。

孙瑞雪说,每个孩子都具有一个精神胚胎。

父母若有看见的能力,这个胚胎就会按照其内在规律,一节一节,趋向繁荣,建立自我价值感的大厦。

当然,只看见真实需求还是不够的。

你还得看见孩子的真实感受。

被自卑毁掉的一代人

中国父母管教孩子时,向来喜欢以权威自居。

比如,家里来了位阿姨,但孩子表现不太友好。

搁一般父母,估计就会说:“你怎么可以这么没礼貌?快,叫阿姨。”

孩子敢不听么?

大都数会听,因为怕惹怒妈妈,因为怕妈妈不爱自己——讨好、自卑的稻草,又加了一根。

但足够好的妈妈,就会去与孩子的感受建立联结。

“宝宝,你为什么不喜欢这位阿姨呢?”

“她说话很凶,我不想靠近她。”

“喔,这位阿姨让你感觉不舒服,感觉害怕是吗?”(这很关键,一定要看见孩子的感受,并确定感受。)

孩子点点头。

“那妈妈告诉你,其实阿姨没有恶意······”

也就是说,与孩子最好的沟通步骤是:先共情,再讲道理。

重要的事讲三遍:先共情,先共情,先共情!

共情,即看见。

被自卑毁掉的一代人

比如,你想阻止孩子停止哭泣。

“宝贝,看你哭得这么伤心,你是不是感觉很委屈?”

一般来说,真实感受得到妈妈看见后,孩子会有安全感:“是啊是啊,我不开心!”

这时,请表达你的接纳。

“妈妈也感觉到了,宝贝现在很委屈,我非常理解你,但这件事情是这样的······”

父母具有这种共情能力后,孩子有2个受益点。

  • 存在感爆棚。
  • 孩子越来越尊重自己的感觉。

而这,恰是一个人自我价值感的基石啊。

被自卑毁掉的一代人

可能有些读者会说,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总有这样那样的问题。

如果尊重他,那就不能说。可是不调整,对孩子又不好。

比如,孩子总是贪得无厌怎么办?

孩子攀比心太强怎么办?

面对这些问题,没办法,妈妈也不是万能的,只好拒绝。

拒绝必然伴随着伤害。

只不过,坏妈妈、完美妈妈和足够好的妈妈的拒绝,是完全不一样的。

比如,家里有好几个变形金刚了,但孩子还想买一个更贵的,而你经济能力有限,你怎么回答他?

坏妈妈的拒绝,就跟拿刀戳人家心窝子一样难受。

“买买买!你买多少玩具了,还要?你怎么不把我卖了呢?!”

“你太不懂事了,你能不能替妈妈想想?挣钱容易吗我?!”

还别说,十有八九的父母都是这样拒绝孩子。

这简直就是赤裸裸给孩子植入“我不配”的信念。

拒绝就拒绝呗,不买就不买呗,你干嘛评判孩子的欲望有错?

人家是孩子啊。

孩子撒娇不正常么?孩子不懂事不正常么?孩子就算想要整个地球,那也很正常!

完美妈妈的拒绝呢,同样不妥。

“你考到班级前三名,妈妈就给你买。”

“你这个月表现有多乖,妈妈就满足你多少请求。”

被自卑毁掉的一代人

这会给孩子植入一种信念:只有我够好,才能配得上妈妈的爱——这不正是讨好人格的逻辑么?

而足够好的妈妈,会把“拒绝”上面的刺都拔掉,使伤害不至于形成伤疤。

她会坦诚说:“宝贝,你想要变形金刚没有错,可是妈妈经济能力有限,暂时没法满足你。”

如果她经济OK,只是不想溺爱孩子,那她会说:“宝贝,你的请求没有错,但妈妈有一点舍不得,但这是妈妈的问题,不是崽崽的问题。”

所以,请每位父母,或将来打算为人父母的读者,务必学会这一条:不带评判的拒绝。

诚实回应——孩子很敏感,能察觉到的。

别攻击,别否定——我拒绝,仅仅只是“我不想”,或“我做不到”,而不是“你不配”。

“你很好,只是妈妈没有时间。”

“很抱歉,我现在经济不允许,这是我的问题。”

······

类比到孩子的其他欲求,亦然。

这样一来,孩子就不会进行自我否定。

被自卑毁掉的一代人

即使当时伤心一会儿,但他依然感觉到:我是有价值的,我的欲望是对的,我是配得上这世间诸多美好的。

你说,你要做到这些,你还担心啥?

孩子妥妥地与自卑讨好绝缘。

被自卑毁掉的一代人

讲了这么多育儿知识,望大家不要嫌啰嗦。

我也曾是一个自卑的孩子,至今仍是。

我深感其苦,也深知走出“我不配”的深渊,究竟有多不易。

于是我不断告诫我自己:将来做了父亲,我一定好好爱孩子,给他全世界的爱!

是的,我一直觉得——爱,是一种本能。

越用力,越倾注,孩子就越能滋养其中。

其实我错了。

爱不是本能,爱是学习后的一种能力。

没有学习,我们就会把控制当作爱,把一己私欲披上“为你好”的外衣,强加到孩子身上。

比如吴谢宇。

比如杨元元。


被自卑毁掉的一代人


没有学习,我们就会不可避免被封建教育影响,误把棍棒当作爱,误把伤害冠以“管教”的名义。

比如童年时的你我。

比如太多太多自我价值感低下的孩子。

我相信,钱宝宝们肯定都是爱孩子的。

但是,爱,光有勇气还是不够的。

它须裹藏这两点:

  • 持续学习。
  • 自我反省。

这是爱孩子的必经之路。

这也是通往“一个合格妈妈/爸爸”的唯一指南。

被自卑毁掉的一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