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别忘了孩子的心理健康

文 / 中国家庭报
2019-07-12 20:36

又到暑假,对于上学的孩子们来说,这个原本是放松、休息的假期,却在今天变得越来越沉重。

各种补习班无休止的课程,永远写不完的作业,令人沉迷的电子游戏,无人陪伴的孤独……凡此种种,影响着孩子们的心理健康。

与之相对应,教育管理部门的监测显示,只有11%的家长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一项全国中小学生心理抽样检测结果表明,约有30%的学生存在心理异常现象,在有的地区,小学生心理素质达到优秀的仅8. 6%。

“父母更多关注孩子的饮食、作息等方面的健康,但很少关注孩子的精神、情绪。”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精神医学科主任施慎逊教授对此表示担忧。

别把抑郁,当成青春期叛逆

上初一那年,苏楠患上了重度抑郁,不说、不笑、不动,有时候甚至拒绝吃饭。

没有人意识到他病了,老师批评他不合群,同学欺负他,回到家里,父母有时还会对他动手。

去年暑假时,苏楠的病情愈发严重,整个假期,他没迈出过家门,也不写假期作业。父母白天上班,晚上回来后,发现他没完成作业,往往暴怒。可每次挨打,苏楠都不吭声,等父母打完了,他就默默地 回到自己房间,躺在床上,不言不动。

快开学时,苏楠的暑假作业依然一个字没写。父母急了,强逼他写作业,可苏楠坐在书桌前,怎么也不动笔。父母轮流打他,打完了又劝,整夜没睡觉的苏楠趁父母生气时,用水果刀割破了自己的手心……

送到医院后,医生为苏楠包扎好伤口,问了情况,然后叮嘱苏楠父母带他去做个心理评估。直到这时,父母才发现,苏楠可能是病了。

诊断结果是,苏楠患了重度抑郁,母亲抱着他大哭,父亲向他道歉,但他无动于衷。回家后,父母态度完全变了,跟他说话都小心翼翼。那一年,苏楠休学了,老师带着欺负过他的学生,向他道歉。

“有许多青少年抑郁症案例,被家长、老师误认为是青春期波动,以为孩子熬过这个阶段就好了。其实不然,如果家长发现孩子情绪低落、沉默少语、无故哭泣、喜欢独处等,就要引起注意,父母应有心理健康意识,多了解相关的知识。这些年来,孤独症很受关注,很多人都听说过它,但对儿童抑郁症,关注仍很少。”施慎逊说。

虽然力争,只是把退学改成休学

何靖是一名留守儿童,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年迈的爷爷奶奶只能照顾他的生活,无力监督他的学业,更无法照顾他的心理。

四年级时,何靖开始住校,每两周回家一次,爷爷奶奶更不了解他的生活和学习了。期间,何靖患上了抑郁症。

乡村小学中,大部分都是留守儿童,老师要照顾这么多的学生,也没有意识到何靖的问题,直到何靖和同学发生了激烈冲突。

因为抑郁症,何靖在班上沉默寡言,从来不和同学交流,因此也成了少数同学欺负的对象,何靖曾被他们关在厕所里,他的书包被多次扔出窗外。

有一次,几个同学强迫何靖给他们当马骑,忍无可忍的何靖用圆珠笔扎伤了两名同学。事情惊动了派出所,何靖的父母也千里迢迢地赶回来。最终,何靖被诊断为抑郁症。

欺负他的同学受到了处分,但学校却劝何靖暂时退学,理由是人手太少,没有能力做心理辅导,老师也没有精力照顾一个患抑郁症的孩子。父母和老师、校长力争,甚至吵架,也只是把退学变成了休学。

抑郁症发病率是所有精神疾病之首,国际上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该病普遍发病率为10 .4%,即每10人中就有一名患者。在我国,青少年患病率尤高。

上不完的补习班,让她喘不过气来

五年级暑假时,任晴晴拿了全市小学生书法比赛一等奖,父母为她办了一个“庆祝会”,邀请了很多同学,但任晴晴不高兴,整个“庆祝会”上一言不发。

“那时候,我们不知道她病了,还批评她不合群。”任晴晴的母亲于琳说。

“庆祝会”后,任晴晴变得更加沉默,有时候一整天一言不发,于琳逐渐意识到,孩子可能出现问题了。

“以前她不算活泼,但不是这样的,不愿意做的事情,会当面跟我们说,有时候,她会闹脾气,跟我吵架。但那次以后,她完全变了,叫她干什么,她就干什么,没人催,就什么也不干。”于琳说。

医生告诉于琳,任晴晴患了抑郁症,但不严重,建议她多陪陪孩子,最好多带孩子出去旅游,或者多参加一些集体活动。

从医院回来,于琳就向单位请了长假,带任晴晴去旅游。整个暑假,母女二人都在旅行,爬泰山、看大海,还跟着驴友去徒步。开学时,于琳发现女儿的情绪明显变好了,脸上也有了笑容。

但好景不长,开学后,任晴晴的症状又一次加重,尤其是在上补习班时。

和同龄的孩子一样,任晴晴要上很多补习班,英语、舞蹈、书法、国学、古筝等,几乎全年无休。

旅游了一个暑假,任晴晴已经落下了很多课程,要比别人更辛苦才能追上,这让她陷入更深的痛苦。

“我们现在都不知道该怎么办了,”于琳说,“我和她父亲都是普通职工,收入不多,不可能一个人养家,另一人专门带孩子。即便我辞职了,也没能力一直带着她去外面玩儿,而且,也没有同学跟她一起玩,因为同学们放学后,也要去上各种补习班。”

孩子迷上网游该怎么办

和于琳不同,钱程把儿子托付给父母照管,从周一到周五,儿子和爷爷、奶奶住在一起,老人帮钱程接送孩子上下学,周末时,才将孩子接回来一起住。

2016年暑假,钱程发现,儿子迷上了网游。那还是晚上起夜,钱程见儿子的房间里有亮光,推门进去,发现儿子正靠在床上玩手机,已是凌晨四点多。

钱程对儿子要求一直很严格,不允许玩手机超过半小时。他觉得儿子还算听话,平常超过时间了,提醒一下,他就不玩了,没想到,儿子会偷偷玩。

从那以后,钱程开始格外注意儿子玩游戏的情况,不久,他再次发现儿子在半夜玩游戏。钱程想没收儿子的手机,却引发激烈反抗,最终,钱程动手打了儿子,那是他第一次对孩子动手。

此后,家里的气氛彻底变了,冷战成了家常便饭,争吵隔三差五发生,儿子的手机被没收了,他用沉默对抗,而且不写作业、不吃饭、不按时起床。

钱程带着孩子去接受心理医生的疏导,可回家后,儿子依然如故。父母埋怨钱程说:“你小时候,我们也没管过你,你也一样考上大学了,也没学坏啊。”父母这样对钱程说。

最终,钱程妥协了,把手机还给了儿子,但严格限定玩手机的时间,晚上睡觉前,必须把手机交回来。没想到,效果不错,儿子慢慢习惯了新的游戏模式,反而不再因为玩不了游戏而焦虑、烦躁了。钱程说:“后来我也想明白了,堵不如疏,孩子喜欢玩是天性,只要不过度,应该多一点儿容忍。”

送到乡下,没想到孩子更焦虑

从上小学开始,每年寒暑假,李路都会把儿子送到乡下的父母家度假。李路出身农村,从小在家里干农活,大学毕业后在城市里安家落户。他觉得,把孩子送到农村,可以让孩子体验不同的生活,多点儿见识,不那么娇气。

李路和妻子都要上班,寒暑假没时间陪孩子玩儿,送到父母那里,有父母照顾,有同龄人一起玩,比待在家里好。

李路没想到的是,一开始还好,孩子在乡下玩得很高兴。但到三四年级时,每到寒暑假来临,孩子都变得很焦虑,不想去乡下。反复询问,儿子才说,乡下没人跟他玩,开学回来后,班里的同学也渐渐疏远他。

原来,乡下的年轻父母大多在外打工,到了寒暑假,很多父母会把孩子接到打工的地方。村里的孩子少了,同龄人更少。在乡下度过一个假期后,回到城市,和同学间也产生了隔阂。

李路不知所措。他说:“在城市里立足,生活压力很大,要还房贷,要养孩子,还要赡养双方父母,实在没时间带孩子。可把孩子放在家里也不行,一个人在家,问题更多,他自己去找同学玩,我们又不放心,真不知道该怎么办。”

无人看护、缺少玩伴,暑假原本是快乐放松的时间,但在今天,许多家庭却因为假期而陷入苦恼。

著名学者、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杨阳表示:“这是一个社会性的问题,很难通过某个单一的方法解决。”

护佑心理健康,应从战胜偏见入手

怎样才能还孩子一个快乐、健康的暑假?杨阳认为,关键在于给孩子一个自然成长的环境,不能让孩子身处重压下,再去想办法疏导他们的心理。

“我也是在城市长大的,父母也是双职工,那时没有现在这么多问题,也没有什么补习班、辅导班要上。一放假,我们就是疯玩,玩到最后几天,开始突击写作业,”杨阳说,“成长有其自然的规律,孩子的抗压能力都还比较低,寒暑假就是让孩子放松的,现在却被刻意地侵占和挤压了,和平时上课没什么区别,甚至学习任务更重,当然会引发各种心理问题。”

施慎逊说:“虽然近些年儿童心理问题凸显,但是目前专门从事儿童精神方面的专家不多,儿童抑郁症也没有像成年人那样得到重视。”

“儿童抑郁症问题越来越突出,特别是部分家庭在生了二孩后,过于疏忽老大的感受,这就很容易造成儿童抑郁症。现在的孩子很早就会自己看电脑,这让他们看到外界很多东西,开拓了视野,但有时他们会模仿网上的暴力行为。”施慎逊说。

如何应对儿童心理问题越来越突出的现状?施慎逊表示:“对家长来说,如果发现孩子表现异常,首先要去找专业机构咨询,不要去遮遮掩掩。同时严格遵医嘱治疗,临床上,我们碰到了不少家长,不完全配合医生治疗,他们觉得‘是药三分毒’,有人自行给孩子停药,还会影响孩子发育,反而耽搁了病情。对学校来说,要有专门的心理健康关爱机制,及时意识到儿童的心理问题。目前学校也有缺失,一是对患病孩子有偏见,二是怕担责任,甚至拒绝已经治好的孩子返校。孩子生了肺炎好了,能再回去读书,为什么得了抑郁症的孩子就不能好好入学了呢?”

文/本报记者 迟乾 杨淑梦

微信用户可关注 中国家庭报官微(zhongguojiatingbao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