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哭了不理,不哭再理"的代价有多大?看看心理学家的失败案例

文 / 听天石讲父母故事
2019-07-05 10:08
"哭了不理,不哭再理"的代价有多大?看看心理学家的失败案例

孩子一哭闹,父母就妥协,这个局面让多少人束手无措!为此,就有了对立面的声音:"哭了不理,不哭再理,让他知道哭闹也没有用。"

用这个方法对付孩子的哭闹很管用,可是,你知道代价有多大吗?西方已经为此争议了很多年,你还在盲从这个理念吗?

(一) 饱受争议的"哭声免疫法"

要说清楚"哭了不理,不哭再理",就不得不提"哭声免疫法",英文叫做"cry it out(CIO)"。具体内容这里不多说,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维基百科或百度百科[1]。这里只讲一个视角,"行为和情感是两码事"。

CIO原本是针对婴儿睡眠训练。最重要的是,原本CIO并不是哭了不理,而是哭的时候也会给予安慰和陪伴。只不过,有些人在实行的时候走了样,就演变出了这种极端的"哭了不理,不哭再理"的做法,而且从睡眠训练扩展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然而,这种做法一直饱受争议,即便是儿科医生,也有很多人反对它[1],因为它的代价是孩子心理的创伤。换句话说,行为上,我们得到了想要的结果,孩子乖乖听话了,不哭不闹了。可是,在心理上,在情感上,孩子受到的伤害没有人在意。

其实,孩子自己在意,只不过,这些痛苦要到孩子长大成人之后,在心理咨询室里,才有机会得到关注。所以,精神分析学派对此持明确的反对态度。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武志红老师新浪博客的案例[2]。

(二) 心理学家的失败案例

尽管受到精神分析学派的明确反对,但是仍有很多人赞成"哭了不理,不哭再理"的做法。他们所寻求的支持大多来自约翰·华生(John B. Watson)的心理学理念。

作为行为主义心理学之父,约翰·华生对心理学的发展有自己的贡献。可是,他在养育孩子方面,却是一个失败者。

"哭了不理,不哭再理"的代价有多大?看看心理学家的失败案例

华生的育儿理念认为,过多的情感关注会让孩子更依赖,而不是更独立。所以,他站到了亲密育儿(Attachment Parenting)的对立面,强调父母的权威感,强调减少对孩子的情感关注。

可是,即便是约翰·华生自己,也在下面这两件事上,无可辩驳地展现出这个理念的弊端。

首先,华生的儿女在心理健康方面备受折磨。

华生有4个儿女。其中,一个儿子自杀了。华生的女儿也备受内心的折磨,几度试图自杀。他的另外一个儿子,无所事事,缺乏目标,年纪轻轻就被胃病夺去了生命。[3]

其次,华生在去世前,烧掉了他所有的尚未发表的手稿。这个行为或许也意味着,华生最终对自己的理论也开始心生怀疑。[3]

一个在自己身上都印证失败的理念 ,你还在奉为宗旨吗?这个理念得到的是什么呢?不是孩子的成功,也不是孩子的幸福,而是父母对生活的控制感,说一不二。

(三) 行为和情感是两码事

孩子一哭闹,父母就妥协,这里面错的不是孩子的哭闹,而是父母的妥协。可是,"哭了不理,不哭再理",把妥协变成了冷漠,这就矫枉过正了。

对孩子来说,确实有些行为无法得到满足。可是,行为上不得不拒绝孩子,并不代表在情绪上也需要拒绝孩子。相反,孩子的情绪和感受,什么时候都应该被接纳,也可以被接纳。

有一次,我带孩子去公园(美国),遇到一个女孩带着三个孩子玩。其中一个是五六岁的姐姐,另外两个是三岁左右的弟弟。这个照看孩子的女孩非常年轻,一看就是不是孩子妈妈。

弟弟跑去玩秋千,但是被姐姐抢先一步,弟弟很伤心,跑去女孩那里哭。这个女孩什么都没有说,就是温柔地抱着弟弟,让他有个怀抱可以哭。几分钟以后,弟弟的情绪排解好了,又跑去玩其它的东西。

这个女孩这么年轻,为什么可以有这样的情绪处理能力呢?我想,她从小也是被这样温柔对待着长大的吧。

"哭了不理,不哭再理"的代价有多大?看看心理学家的失败案例

孩子是父母的镜子。我们都想要让孩子成为一个有爱的人,一个热心而温暖的人,可是,如果我们一再用"哭了不理,不哭再理"的冷暴力来对待他,他又如何能成为一个温暖的人呢?

行为主义心理学的极端做法,从上个世纪50年代起就开始衰退了[3]。而"哭了不理,不哭再理",却还在被一些人奉行。

当我们看到这些方法如此有效,能够让孩子越来越乖,这时候,我们可曾想过,乖的表象之下,是孩子一颗受伤的心,一颗不敢对父母报以期待的心,一颗孤独的心......

[1] Ferber method – Wikipedia. https://en.wikipedia.org/wiki/Ferber_method

[2] 武志红,新浪博客,《幼儿园时遭遇哭声免疫法——一个成年人的描述》.

[3] https://www.positive-parenting-ally.com/john-b-watso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