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大燕园家庭教育:家长如何培养孩子不怕困难的精神

文 / 清大燕园教育
2019-06-09 13:06
清大燕园全国家长学校家庭教育系列篇(一百零二)家庭教育实例:家长如何培养孩子不怕困难的精神清大燕园家庭教育:家长如何培养孩子不怕困难的精神

案例:害怕困难的小女孩

果果是个活泼开朗的小女孩,但是果果不能面对困难的性格,却让妈妈有点担心。

比如,在幼儿园做手工时,其他小朋友都坐在椅子上很认真地做着,而果果把材料拿在手上看了一眼就说:“老师这个太难了,我不会做。我不想做了!”

老师鼓励她可以尝试一下,可是果果还是摇摇头不肯做。

在家里,果果和妈妈一起玩拼图游戏,果果也经常会说:“太难了,我拼不好!”然后就把拼图扔到地上,伤心地哭起来了。

果果妈妈很担心女儿这种只要遇到一点点困难就退缩的行为。为什么只要稍微努力就能做到的事果果却没有勇气面对呢?

不怕困难的精神很可贵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特尔曼对1528名智商在130以上的超常儿童进行了系统的追踪研究。前后持续了50年的研究结果证明了早年的智力测验不能准确地预测晚年的工作成就。

特尔曼研究发现,造成成就大小最明显的差别是他们个性心理品质悬殊,成就最大的人在心理品质上拥有如自信、坚持性、百折不挠、精益求精等特征。

而那些学习成绩和工作上平庸无为的人,往往不是因为他们不聪明,而是因为缺乏应有的心理品质的素养。

不怕困难,是一个人优秀的性格特质,家长应该重视,并通过正确教育和引导使得孩子养成不怕困难的性格特质。

不合理的教养方式会导致孩子害怕困难

过度溺爱:有的孩子一旦遇到困难,就对父母撒娇。而父母也赶紧帮忙,不让孩子自己去克服困难,这样做也只会加强孩子的依赖性,让他们一遇到困难就想找爸妈解决,而不是试着自己解决。

粗暴对待孩子:孩子做不好事情的时候,家长如果粗暴的批评指责,甚至打骂孩子,就会容易产生恐惧心理,因为担心做不好事情,而不愿意去克服困难。有困难就容易退缩。

太看重结果:如果家长只在孩子取得好成绩的结果时,才给予孩子肯定和鼓励,那么孩子就会过度的看重结果,最终导致导致担心达不到理想的结果,而惧怕困难。

对孩子不合理期待:家长对孩子抱有不切实际的过高期望,就会增加孩子的心理压力,使孩子不敢面对失败。另外,如果家长总是挑孩子的毛病,贬低孩子,同样会伤害孩子的自尊,这样的孩子缺乏自信,会逃避困难以求避免挫折。

泛滥的表扬:适度的赞扬和鼓励可以增加孩子的自信心,但是泛滥的表扬,则会让孩子变得内心脆弱。比如有些家长,经常很空洞地说:“妈妈相信你是最棒的!”“你一定是最好的,没有问题的。”这反倒让孩子担心自己挑战困难失败,失去最棒的地位,进而挑战困难。

如何培养孩子不怕困难的品质

允许孩子表达受挫的情绪:孩子表达情绪情感的方式比较直接,心里有挫败感的时候,经常会立即不开心甚至哭闹。家长要理解和接纳孩子的情绪告诉孩子,你理解他的感受,可以说:“哦,妈妈知道你现在有一些挫败感哦”、“妈妈知道你遇到一些困难!”当孩子被父母理解时,内心往往会被注入力量。而不要说:“这有什么好哭的!”“你瞧你那点儿出息!”这些不理解的话,会让孩子为自己的行为感到羞愧,懊恼,进而增加内心的挫败感。

耐心引导孩子面对困难:在教育孩子上,一定要有原则,不能因为孩子撒娇、哭闹,就想干什么就干什么,遇到困难就退缩,而是应当教孩子面对困难,克服困难。当然,也不能人为地制造紧张、恐吓的气氛,应当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耐心地引导孩子。比如,可以将孩子认为困难的事情,划分成小目标,适当降低难度。孩子达到小目标时,再向更高一级的目标前进。拿拼图来讲。可是如果对整张拼图感觉到畏惧,那么可以先让孩子先带领孩子拼好1/3。当孩子建立了一定的信心之后,在评接下来的部分。循序渐进,让孩子渐渐认识到,大的目标只要一步一步的去努力,都可以达到。

家长给孩子树立不怕困难的榜样:

心理学研究表明,榜样对儿童行为的形成和改变有显著的影响。家长对待困难的态度和行为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的态度和行为。所以当家长遇到困难和挫折时不要在孩子面前表现出恐慌惧怕和退缩,一定要冷静勇敢,坚强面对。

强化孩子应对困难的行为:孩子战胜挫折的经历,家长可以帮助孩子记录下来,当他以后面临困难而想退缩的时候,可以讲讲孩子上一次战胜困难的故事,鼓励孩子向不怕困难的自己学习。

恰当支持孩子: 能力不足的孩子,一遇困难就无力应付时时会被困难压得垂头丧气;能力强的孩子,善于解决问题,不易受挫,即使受了挫折,他们也能积极地从其他途径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或补偿。儿童的许多能力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当孩子面对困难时,父母不应该替孩子做决定、执行决定,而应作为孩子的贴心“顾问”,向他们提供建议,教给孩子些克服困难的方法,最后由孩子自己做决定并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