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们,孩子自卑怎么办?

文 / 牛不吹育儿真经
2019-06-03 17:09

莫在不知不觉中把孩子养成一个自卑的人!

每位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的阳光、开朗、乐观、大方,长大后热爱生活,工作能力强,婚姻幸福……,但有些家长却发现,孩子的成长与自己的期许事与愿违,不知不觉中出现了自卑行为,严重一些的,在长大后出现,逃避生活,长期待业,害怕谈婚论嫁。

为什么,家长们无微不至的呵护和付出,却换来了孩子的自卑呢?

首先,我们来看,心理学上是如何定义和解读“自卑”的。

家长们,孩子自卑怎么办?

个体心理学创始人,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先驱,阿德勒在《超越自卑》这本书上说:人在某个难以解决的问题面前感到力不从心的情绪就是自卑情结。其中包括,哭泣、气愤、愧疚等等。

同时,人会因自卑陷入焦虑,为弥补这种情绪,便致力于寻求优越感。当一个人,或当一个孩子,如果通过自己的努力,摆脱了力不从心的局面,重新找回了优越感,那么自卑情结和自卑情绪就消除了。

但这个时候,有两类孩子不知道如何努力才能摆脱这种局面,并容易陷入恶性循环的深渊。

家长们,孩子自卑怎么办?

一类是,长期被溺爱的孩子。

溺爱会导致孩子形成错误的人生意义。他们会把对别人的期许当成命令,觉得自己不需要努力,就能获得上帝的宠爱,并觉得自己生来就跟大家不一样。他只想得到,不想付出,时间长了,就失去了独立能力,对自己还能做些什么一无所知,不知道与其他人如何合作,遇到问题时飞扬跋扈、胡搅蛮缠。

被惯坏的孩子步入青春期后,更易走向失败。成人的责任让这些习惯于受人照料的孩子难以承受。他们想一直被照料,却发现自己逐渐长大以后,已经失去了大家的关注。父母在他们成长期间,为他们创造了舒适的家庭环境。而现在的外部环境却变得如此冷酷,这给了他们一种感觉,自己之所以失败,是因为生活欺骗了自己。他们会在接下来的日子大幅后退,例如在学习、工作中迎来惨痛的失败。先前看似比他们笨的孩子却会迅速超越他们,展现出非凡的能力。

在溺爱中长大的孩子变成社会危险分子的概率很高。他们之中有良知泯灭的人,通过迎合人掌握权力,毁坏组织在工作中的团结;还有公开叛变的人,把所有不迎合、不依从自己的人视为反叛者,并认为社会对自己非常不友善,因此心生歹念,想报复所有人。

有些采用的方式比较温和,有些却直接使用暴力,有不少人这两种方式都采用过,但目标一直没有改变。在这些人看来:“生活的意义就在于凌驾于所有人之上,必须让其他人承认自己的重要性,必须满足自己所有的需求,无论要为此采取什么方法。”

这种人总会把这样一句话挂在嘴边:“我沦落到这般田地,全因我妈把我惯坏了。”

家长们,孩子自卑怎么办?

另一类是,被忽略的孩子。

被忽略也会导致孩子形成错误的人生意义。被忽略的孩子对真正的爱与合作一无所知,对友情的力量视而不见,对生活的理解陷入荒诞。遭遇困境时,他们往往会高估困难,低估自己的能力和身边人的帮助。

有个家境贫寒的十五岁女孩,她哥哥身体不好,家里人把所有精力都用于照料哥哥,忽略了女孩。再加上女孩的父亲在女孩出生后就病倒了,母亲更没有多余的精力和爱分给女孩。因此从很小的时候,女孩就了解了何谓被人照料,一直期待自己也能成为被照料的那一个,这成了她关注的焦点,可惜她始终未能如愿。后来,父亲康复了,母亲却又生了妹妹,并将照料妹妹当成生活的重点。就这样,女孩成了全家仅有的未被照料过的孩子。后来高中住校,面对陌生的环境,陌生的同学老师,她感到非常无助,她该如何是好? 她极力想找一个人,充当自己的知己。多次尝试后,她出走去找一个男人,跟他过了两周的同居生活。

这件事原本不必发生,可惜女孩对自己的认知不够充足,为了引起父母的关注,才做出这种行为,她希望他们能关心自己,她想让母亲找到她,带她回家。

她的父母其实很疼爱她,当时十分忧心,四处寻找她,但他们并不知道自己给孩子造成了严重的“忽略感。”

这就说明,有时候孩子“被忽略”,是家长疏忽大意造成的。

还有一个案例是。有个男孩是家里的老二,总是撒谎,偷东西,不听话。后来这个男孩得了肺结核,整整半年一直躺在病床上。等他病好了,大家惊讶地发现,他变成了一个听话的孩子。他的转变显然是——生病前,他总感觉父母忽略了自己,把太多的爱都给了大哥。生病之后,他得到了家人的关注与关怀,便不再误会他们不重视自己。

当下,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要二胎,这个时候家长一定要注意,不要因为自己的疏忽大意,让任何一位宝宝感觉到自己被忽略了。

阿德勒说:“对一个人来说,世界的全部要求与最大奖赏是,务必让他成为优秀的工作者,跟身边人建立平等的友情,得到美满的爱情与婚姻。”然而,这一切都不离不开人与人的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