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抑郁离我们远吗?

文 / 全科与心理
2019-05-21 22:04

就在前几天,四川米易的一位宝妈,带着3个孩子,从上图的这座桥上跳下自杀。宝妈27岁,三个孩子,老大4岁,老二和老三是双胞胎,2岁。四个人,当场都死了。

在给家人留下遗书中,这位宝妈这样写道:

“我真的承受不住了,生了双胞胎之后到现在,我没有睡过一个晚上整觉。。。没有谁真正体谅过我。这几年来我真的每天都处在崩溃的边缘。”

“我真的撑不下去了,真的太累了。每一次,不管什么事,只要娃娃一生病或者是发生什么,第一责任必定是我,是我照顾的不好,我知道,我不是一个好母亲,不是一个好妻子,更不是一个好女儿,也不是一个好儿媳。我没有把你们照顾好,我也很自责,自己是个没用的人,没有本事、没有能力,连最基本的带娃都带不好。娃娃是我带来的,现在我带走他们”


“我真的承受不住了,生了双胞胎之后到现在,我没有睡过一个晚上整觉。。。没有谁真正体谅过我。这几年来我真的每天都处在崩溃的边缘。”“我真的撑不下去了,真的太累了。每一次,不管什么事,只要娃娃一生病或者是发生什么,第一责任必定是我,是我照顾的不好,我知道,我不是一个好母亲,不是一个好妻子,更不是一个好女儿,也不是一个好儿媳。我没有把你们照顾好,我也很自责,自己是个没用的人,没有本事、没有能力,连最基本的带娃都带不好。娃娃是我带来的,现在我带走他们”澎湃新闻:《27岁女子携3子跳河溺亡 留遗书"每天都在崩溃边缘"》


如果你还有印象,也就两年前,湖南湘潭的一位31岁的母亲,带着两个孩子从13楼跳下,她和孩子都不治身亡,其中一个孩子才出生几个月!和四川的这位宝妈类似,在自杀之前,湘潭宝妈留下了15页的遗书,详细叙述了自己的心路历程!

看着这些内容,感到特别特别特别痛心,甚至有点愤怒!痛心不必多说,愤怒是因为这类恶性事件一再发生,背后的原因都是同样的:产后抑郁症(Perinatal and Postpartum Depression)!这不是什么情感问题,也不是家庭矛盾,这是典型的重症抑郁症患者自杀和伤害行为。这是一种“病”!

而我们应该从悲剧中,看到真正的问题,而这个问题在宝妈群体非常普遍!特别是在中国,“产后抑郁症”往往被家庭关系、婆媳关系掩盖!


产后抑郁离我们远吗?


1|产后抑郁症到底有多普遍?


根据美国儿科学会关于产后抑郁症的综述来看,以美国为例,每年大约有40万产妇出现抑郁症状,产后抑郁的发生率大概12%,而低收入群体的概率会增加一倍!中国心理学会也曾有过估算,认为中国产后抑郁症的发病率大概是15%。可以看到,中美两国对产后抑郁症发病率的估算挺接近的,并且这个发病率都不低!

产后抑郁症,对低收入人群,既往抑郁症史人群都是高风险因素。此外,夫妻关系不和睦、宝宝健康有问题等等因素,都会提高产后抑郁症的风险。(比如,四川这个事情,很主要的诱因,就是3个宝宝都经常生病!)


产后抑郁离我们远吗?


2|产后抑郁症的症状和阶段


而产后抑郁这类精神问题,它的发展有一个从“非病”到“病”的过程。第一阶段是轻微抑郁(Baby Blue),这通常在宝宝出生之后3天开始,持续两周左右,然后自行消失就好了。这种情况不需要治疗,多数妈妈是这种情况,通常的症状是:

情绪波动焦虑悲伤烦躁感觉不知所措哭满足感降低了食欲有点问题睡眠也有点问题


但是如果在宝宝出生6周之后,特别是几个月之后,抑郁症状不仅没有自行消除,反而加重了,就进入了“产后抑郁症(Postpartum Depression)”的阶段。一些妈妈会出现这样的症状:

情绪低落或有严重的情绪波动过度哭闹和宝宝交流很困难与家人和朋友的联系突然“玩消失”明显比以前吃得更多或更少失眠睡不着或者嗜睡感觉特别容易疲劳即使做自己以前喜欢的事,满足感和快感也降低强烈的烦躁或愤怒担心自己不是一个好妈妈无羞耻感罪恶感或者有超强烈的羞耻感罪恶感思考能力下降,很难做决定严重的焦虑或惊恐有伤害自己或孩子的想法经常想到死亡或自杀


如果这种情况不经过治疗,可能产后抑郁症会出现几个月的时间。然后可能自己好了,但也可能发展到“产后精神病(Postpartum Psychosis)”这第三阶段,必须立刻药物治疗。

混乱,方向感丧失对孩子有各种强迫的想法出现幻觉严重睡眠障碍偏执狂试图伤害自己或孩子


简单概括一下,“产后轻微抑郁”开始最早,持续时间短,可以观察,一般自愈,多数妈妈是这种情况;“产后抑郁症”强烈建议治疗,虽然也有自愈的可能;“产后精神病”必须立刻治疗!


产后抑郁离我们远吗?


3|产后抑郁症怎么办?


对产后抑郁症的护理和治疗,也是根据三个不同的程度而展开的:

对于产后轻微抑郁(Baby Blue),那么可以:

妈妈要注意多休息向家人或朋友寻求帮助与其他的新手妈妈多交流专门给自己留出时间放松一下不要饮酒


对于产后抑郁症,一般需要:

专业的心理咨询,寻找专业的心理医师或咨询师的帮助药物治疗,一般是抗抑郁药物


对于产后精神疾病,则需要:

药物治疗电击疗法



产后抑郁离我们远吗?


4|产后抑郁症真正可怕的是——


算上四川这出悲剧,其实类似新闻报道不少了。像湘潭、四川这种带着孩子自杀的极端案例,都出现过好几例!但每次发生这样的新闻,很多人的关注点或者口诛笔伐还是各种家庭关系家庭矛盾啥的!

但这是错误的!不正视、不重视产后抑郁症,是比产后抑郁症更可怕的事!

特别是在中国,我们的产后“坐月子”陋习,以及婆媳往往同住“一个屋檐下”老人带孩子。。。这些传统习俗,其实都是在增加产后抑郁症的可能性!但很多人还认为“精神疾病”说不出口,似乎说出来周围的人会觉得嘲笑!很多妈妈自己明明产后抑郁了,自己也不知道,还只是以为自己最近“心情不好”;还有就是其实知道自己是产后抑郁了,但也不去认真治疗。。。。。。

据统计,产后抑郁症的发病率大约在8-15%,这是一个非常高的比率。

随便在网上一搜,就会看到大量的讨论帖子。而且也会明显感受到,大部分讨论的焦点都是在丈夫上、在家庭生活上。

本期我们想就夫妻间的家庭生活这一方向,从心理学角度和大家聊聊产后抑郁这一话题。抛开生理因素外,我们来谈谈我们能改变的。

01

我们习惯处理问题的方式,都是在伦理角度讲谁对谁不对,比如谁的脾气不好、谁勤快谁懒、谁不够关心对方等等。

然后给出的解决方式就是多帮忙照顾孩子、多干点家务活、多陪陪对方等等列1.2.3.4.条,这些大道理好像说的都对,但为什么不解决问题呢?

因为这些处理方式并没有达到心理层面,比如看到自己情绪的来源,看到自己内心的需求。有些需求本身并不是不对的,但是有时对方没法匹配到我们需求的时候,那我们就会失望,失望后就容易找毛病,各种看不顺眼。

今天想给大家普及一个心理学概念:心理化(mentalization)。

心理化功能是指人具有考虑自己和别人的心理状态的能力,能够意识到自己和别人的心理状态是相互独立而又互相影响的。

这要求我们能够理解自己和他人的欲望、行为、情绪等各种心理状态的意义,能够区分心理事件,反思自己和他人的心理状态。

02

在处理产后抑郁这个问题上,当然也包括处理夫妻关系问题中,最首要的,都是要学会真正了解自己的家庭生活。思考自己的家庭生活在心理层面来讲,它是什么样的。

我们一直生活在这个家庭当中,一天又一天的过,以为自己很了解自己的家庭生活了,但是大部分的我们其实并不了解,或者说是没有意识到要在心理层面深入对自己的家庭生活去进行了解。

上一辈也是这么过,这一辈也是这么过,别人也是这么过,我们也是这么过,怎么就会不对劲呢,怎么就有了这样那样的问题呢。

在了解家庭生活这个课题上,不管是丈夫还是妻子,最主要的是先静下心来了解自己,了解自己的原有基础,脾气个性、心理素质、以及原生家庭带给我们的影响。实际上,原生家庭的一套生活方式很大程度上会影响我们在现有家庭中的相处模式。

然后我们要了解自己的心里期待。有时候我们有一些心里期待,但我们没有公开说出来,这是不自觉地心里期待。

而且因为每个人的原有基础不同,两个人对家庭生活中的很多方面期待点可能是不一样的,甚至说会不自觉地不是一个劲儿,而这个时候就很难往一块使劲了。

接下来要看清我们遇到的困难,看清自己的情绪,好的不好的,以及这个情绪的来由。比如说是否有时候的一些负面情绪,是因为自己内心有些隐形期待没有被达到?看清它,承认它,讲出它。

03

很多宝爸面对妻子产后抑郁,其实是手足无措状态的,他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看出来妻子情绪不好,那我多做点家务、我别惹她生气、或者我多哄哄她吧。

但关键点其实是思考她这些情绪的来由,现在的改变给她带来哪些心理影响?她其实对产后生活有哪些期待?或者她的情感依托点在哪?

这是对对方进行心理化的过程,那么对自己呢?在心理层面我是否逃避问题比解决问题多一点?我为什么会这样?我期待怎样的家庭生活?我不好的情绪来由于什么?

双方都去了解自己的心理层面以后,往一块凑一凑,找到契合点,就会找到问题。然后就来思考思考以现在的基础,每个人往哪方面转变转变,我们的生活会更好,或者自己会更满意。

直白讲,这是一个过程,并不容易就做到互相都满意的,要不断的看清、思考、做出改变,然后一步步来改善。

而且,不要继续在伦理层面打架,他就是懒惰、他就是爱抱怨、他就是不耐心等等等等。当伦理层面开始打架了,那实际在心理层面已经垮台了。

04

其实在我们现有的文化下,最需要的就是真正的把精神生活在这方面能心理化,能够看到自己的心理需求,我们不擅长从这个角度看问题,不自觉就会从伦理角度看问题。

进行心理化也可以这样理解,是一个“解构故事”和“重创故事”的过程。心理化中,我们从习惯的思维定式中走了出来,以新的方式看待自己和他人。

一旦有了这个过程,看清关系中很多问题的本质,眼界变得更开阔,那么转变自然而然的在生活里就开始发生了。

希望每个人都可以学会“心理化”这一过程,希望我们都能更进步,共勉。

为了避免悲剧一再重演!所有宝妈、宝爸,都应该对“产后抑郁症”有一个基本的、科学 认识!所以我们请求你,把这篇关于产后抑郁症的科普文章,转发到朋友圈,转发给你的家人、朋友,让越来越多人关注这个话题,关心那些在“产后抑郁症”中挣扎的宝妈。多一些关心,就能让她们早日走出精神的“雾霾”!


版权声明:文章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责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