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见了娘,没事哭一场”,心理学家:这是安全感缺失的表现

文 / IF枕边育儿
2019-05-14 19:10
(此处已添加圈子卡片,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

朋友的孩子小雨,对妈妈的依赖非常严重。平时朋友要上班,只能晚上回来。只要一回家,小雨就会粘着妈妈不放,动不动还大哭。奶奶说白天跟我在一起都非常乖,你一回来就特别娇气。果然是“孩子见了娘,没事哭一场”。但是在周末的时候,朋友陪小雨的时间会比较多,这两天小雨也会表现的很乖。

“孩子见了娘,没事哭一场”,心理学家:这是安全感缺失的表现

相信这种情况,不少家长都碰到过。奶奶总是说跟着他们更乖,好像觉得妈妈就不该回来一样。老人不懂那么多,只会觉得孩子乖就是好。其实为什么妈妈在与不在的情况下,孩子会大变样?究其原因,还是因为孩子安全感出现了问题,安全感缺失造成的。

什么是安全感?

著名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安全感是决定心理健康最重要的因素之一,甚至可以被看作是心理健康的同义词。

社会文化精神分析的代表专家霍尼认为孩子在早期有两种基本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和满足的需要,这两种需要的满足完全依赖于父母;当父母不能满足孩子这两种需要时,孩子就会产生焦虑。即如果父母不能满足孩子安全的需要,孩子就会缺乏安全感

“孩子见了娘,没事哭一场”,心理学家:这是安全感缺失的表现

安全感的产生来源于依恋关系,可以分为3种类型

依恋关系是由英国的精神病学家约翰•鲍尔比提出的,是指婴儿和其照顾者之间存在的一种特殊的感情关系。它产生于婴儿与其父母的相互作用过程中,是一种感情上的联结和纽带。在《亲密关系》这本书中说到,婴儿对其主要照料者的依赖会表现出不同的模式,从而形成不同的依恋类型。

1.如果婴儿生理上的各种需求,都能得到照料者的悉心照顾和呵护,那么他就能产生依赖感,觉得他人可以信任,从而获得安全感。也能形成安全型的依恋。这种类型的依恋能让人快乐地与他人交往,发展出轻松信任的人际关系。

2.而如果在婴儿时期,父母对于孩子的照顾不持续,而且没有热情、亲密的回应,或者是照料者变来变去。都会使孩子产生复杂而焦虑的情感,从而形成焦虑、矛盾型的依恋。这种类型的人,就会对别人的关爱产生过分的依赖和过分紧张的情绪。既想得到更多的爱,又不确定自己能不能持久的享受这份爱。小雨就是处于这种阶段,所以她为了寻求妈妈更多的爱,而用自己特殊的方式来获取。这就是缺乏安全感的表现。

3.如果在照顾孩子时,主要照料者(一般指父母)是一种拒绝或者敌对的态度。就会给孩子造成一种心理,认为他人是靠不住的,因此会在他以后的人生中对很多人和事都不信任,从而在人际关系中畏缩不前,表现出回避型依恋。这也是一种没有安全感的类型。

“孩子见了娘,没事哭一场”,心理学家:这是安全感缺失的表现

安全感,在婴儿时期就能感受到

《心理学与生活》一书中说到:人的一生有8个发展阶段,0—1.5岁是第一个发展阶段,孩子需要通过与看护者之间的交往建立对环境的基本信任感。

孩子在这个阶段中,父母会提供给孩子最初的信任感。如果父母能够在保证婴儿物质方面的需求外,还能给予身体接触、亲密热情的回应,孩子就会觉得这个环境是很安全的,会产生一种信任感。反之如果父母不积极回应婴儿的需求,对其态度冷漠,陪伴断断续续,就会让婴儿发展出一种强烈的不安全感和焦虑感。

有人说3岁以前的事不是都很快就忘了么?的确,我们人都有一个“婴儿期遗忘”,但是这个只能叫做记忆的遗忘,不代表我们就真的忘了。事实上科学上还有一个概念叫“肌肉记忆”。就是说你的所有经历会储存在你的身体内,可能有些事你觉得是忘了,但真的到某一个需要的时刻,它会突然窜出来。

我家大宝是保姆带的,1岁多的时候,有个保姆对他特别好,大宝也很依赖她。到3岁的时候,保姆家里有事不得辞职了。前段时间,这个保姆正好路过我们家附近,过来看了大宝,没有想到大宝竟然还记得,那天表现的特别高兴,甚至比跟我待一起时更热烈。由此我也真正见识到记忆的神奇,也明白了孩子安全依恋关系的建立是多么的重要。

“孩子见了娘,没事哭一场”,心理学家:这是安全感缺失的表现

孩子缺乏安全感的表现

上面我们说到了婴儿时期就能感受到安全感,那么在孩子的成长阶段中,如何判断孩子是否缺乏安全感呢?其实,通过孩子的一些常见的行为和情绪我们就可以窥见一二。

  • 对很多东西有“害怕”的情绪

孩子如果没有安全感,就会表现出很多恐惧。比如有的小孩子会非常怕黑,觉得在黑暗中没有人会保护自己。还有的孩子会经常说床底下藏着什么怪兽或者“鬼”,要来伤害他。有的是怕做噩梦,不敢入睡。这类孩子可能就是因为父母对其采取的是冷漠式回应,从而让孩子觉得没有可以依恋和信赖的人,而产生许多害怕的情绪。

  • 喜欢吮吸手指或玩衣角等小动作

小宝宝喜欢吮吸手指是比较正常的身体探索,但是有些孩子在两岁之后仍然频繁的吮吸手指、咬指甲,则很可能是缺乏安全感的表现。不同的孩子会用不同的方法表现安全感不足的情绪,有的孩子会表现为玩衣角、抠手等行为。一些身体不由自主的小动作其实就是一种焦虑情绪的表达,而这种情绪往往来自于内心的冲突,可能就是在婴儿时期,照料者对其经常有指责、批评、大声吼叫的情况。

  • 总爱乱发脾气和使用暴力对待别人

有些孩子不善于表达情感,特别是与其他小朋友相处时,一个不如意就会发生矛盾。而如果是内心缺乏安全感的那个孩子就喜欢用暴力去争取自己想要的,轻则粗怒的夺回东西,重则对别人拳打脚踢。

这一类的孩子,往往是因为家庭氛围不和谐,或者父母采取的是粗暴似的教育方式。使孩子对任何事物都产生了戒备、抵触的心理。

“孩子见了娘,没事哭一场”,心理学家:这是安全感缺失的表现

孩子安全感如果出了问题,可以修复和改变吗?

《儿童心理学》说:人们发现即使那些在非常不被重视的环境中受到严重伤害的孩子,只要有适宜的条件出现,其发展也能得到恢复。

我听过最有说服力的一个例子,就是前段时间在网上一个很火的事件。中国的一个孤儿被国外一对夫妻收养了,几年之后从形象到气质大变样。收养时那满眼的弱小和无助,几年之后,变成了一个笑容满满,自信洋溢的小女孩。

家长如何建立孩子的安全感

奥地利精神分析学家埃里克森(E。H。Erikson)在1950年曾提出,在个体发展的早期,人格发展最主要的课题是建立对世界最初的信任感。

只有对世界建立了最初的信任感,才能让一个孩子往最良性的方向发展。在其遇到再大的困难时,都能从容面对,而且不失本心。所以如何建立孩子的安全感非常重要,但孩子在每个阶段安全感发展的重心都不一样。父母需要根据孩子每个时期的发育特点,给予不同的支持,来帮助孩子建立安全感。

  • 0—1.5岁孩子的安全感建立关键词:爱和爱抚

这个阶段的孩子是属于安全感建立的关键期,因为孩子初次来到世上,离开了母体,对于外界的一切都是充满恐惧的。这个时候家人的爱和爱抚就非常重要了:可以多亲吻,抚摸孩子,给孩子做四肢操,多和宝宝进行目光和言语的交流。

  • 1.5—3.5岁孩子的安全感建立关键词:陪伴和欣赏

这个阶段的孩子其实已经有自己的思想情感了,也能够进行正常的言语交流和表达情绪。这个时候家人需要给予孩子足够的心理支持,让孩子感受到自己在父母心中是受保护的。允许并理解孩子的情感需求,尽量不要用语言和行为来威胁,给孩子带来不安定的恐惧心理。

“孩子见了娘,没事哭一场”,心理学家:这是安全感缺失的表现

  • 3.5—6岁子的安全感建立关键词:承诺和参与

这个阶段孩子的安全感就不只来源于父母了,更多的是来自于社会外界。因为他们需要进入到集体生活,需要有必要的社交。这个时候家人需要教会孩子对陌生人的态度,多鼓励并和孩子一起参与户外活动,鼓励孩子与小朋友的互动。

除了社交,信任感的建立就来源于家人的行为。如果家人对孩子做出的承诺经常不予实现,就会让孩子产生一种不信任感。所以这个阶段安全感的建立,承诺的兑现也是非常重要的。

朋友家的儿子5岁,说在幼儿园很内向,拒绝分享,拒绝合作。而且对上学仍旧很抗拒,每天晚上去接他的时候,都一副很不高兴的样子。朋友起初以为儿子在幼儿园受欺负了,或老师对他不好,了解过后才发现是儿子自己的态度比较抗拒,好像对任何人都存在不信任的情绪。我问她,平时是你在接送孩子吗?她说是的,每天我都会跟儿子说今天妈妈会早点去接你,你在幼儿园乖乖的,跟其他小朋友做好朋友。

但常常因为公司临时有事,不得已会很晚才过去,等到幼儿园的时候,其他小朋友都差不多被接走了。我为此也跟他道歉过,可是看得出来他还是不能释怀。我说这就是问题的根源,做出的承诺经常不兑现,久而久之会让孩子对其他事物产生不信赖感。

如果你不能保证早点接,就干脆不要做出承诺。直接说妈妈今天上班会忙一点,会晚一点来接你,但保证的是一下班就回来接你。再慢慢的重建他的安全感。

枕边育儿寄语:

育儿,是一场长跑,陪伴孩子最多的就是爸爸和妈妈,抓住孩子每个阶段的特点。给予他们足够的安全感,才会让他们成长为一个乐观豁达的人。

多平台邀约原创作者,高级育婴师,一位儿童心理学专业的二胎妈妈,专注孕期、育儿、早教、喂养与护理知识分享!希望这篇文章对您有所帮助!

(此处已添加圈子卡片,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