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脱离原生家庭,不是脱离父母亲,你要懂得正确的方法

文 / 女人心理学
2019-05-11 11:10
心理学:脱离原生家庭,不是脱离父母亲,你要懂得正确的方法

我们经常会听到一些人抱怨说:“都是原生家庭的让我成了这样。”那么究竟什么是原生家庭,你对于原生家庭又了解多少呢?

原生家庭指的是我们出生以及生活的环境,这区别于我们结婚之后的新生家庭。在原生家庭里,父母的教育以及性格等其实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

如果说孩童时的我们是一张白纸的话,那么在原生家庭里,其实就在潜意识里在白纸上进行刻画了。

在原生家庭里面,通常是以父母为主体的,他们是一个家庭中的“掌权者”,所以大多数情况下,我们习惯于听从父母的想法

随着年龄的增长,自我的认知逐渐成熟了,这个时候在内心深处就出现了不一样的心声。我们想要自己掌控生活,不想要总听从父母的,于是也就有了我们所说的“叛逆期”。

其实孩子的“叛逆期”表现,恰恰体现了他们对于逃离原生家庭的那种渴望。

心理学:脱离原生家庭,不是脱离父母亲,你要懂得正确的方法

前些天北大弑母的事件,不禁又再次让人心痛。吴谢宇从杀害自己的母亲,到最后其实一直都在寻找一种释放的方式,只不过他所做的那些事情并不被人们认同。

他从小在母亲的严格管教下生活,所以内心其实是压抑的,我们会说他是原生家庭的一个受害者,也是一个心理扭曲的变态。

因为摆脱原生家庭,不意味着要离开自己父母,更甚者是是以残酷的方式伤害他们。

热播的电视剧《都挺好》,可以说更加直面于原生家庭。姚晨饰演的苏明玉很讨厌自己的母亲,因为她从小觉得她太过苛刻,但是后来无意间,她发现自己竟然成为了母亲的那个样子。

原生家庭对于每一个人其实影响都是很大的,任何一个人进入社会,其实他的想法和认知中都会带有原生家庭的影子。

可是我们要明白,这不是我们痛苦的源泉,更不要把所有的错归结于父母。

最重要的是我们要明白,想要真正改变自己的不是脱离父母,而是从内心深处脱离原生家庭。

心理学家费里曼曾经提出过五项原生家庭中的重要角色,这其实提到最多的便是儿时的需要,未解的心结,以及曾经压抑的情感等。

比如有些男人和女人的恋母恋父情结,其实也是由于原生家庭的影响。

心理学:脱离原生家庭,不是脱离父母亲,你要懂得正确的方法

直面现实,解决曾经遗留下的痛

想要摆脱原生家庭,首先敢于直面于原生家庭,这就要提到现实。

人们习惯于将错怪罪给别人,所以就喜欢将自己遇到的困难都赖在父母身上。

无论是你离他们多远,如果不改变根本的思维和认知,都会再次重蹈覆辙。

所以我们应当去考虑自己为什么会这么做,而不是他们导致了我这么做。

打破固有的思维模式,在一次次的磨砺当中改变传统的思维习惯,那么自然就会发现很多的东西就有了新的改变。

心理学:脱离原生家庭,不是脱离父母亲,你要懂得正确的方法

角色互换,才能够真正的理解父母

想要摆脱父母的人,最后很容易使得双方都受到伤害。

儿时的痛有时候会不经意的影响着我们,所以必要时,我们需要去看心理医生,来给予自己正确的引导。

俗话说“心药得需心药医。”自我是一个主体,因此就需要学着去打破心里的那条枷锁。

摆脱原生家庭不妨学会角色互换,才能够发自心底的去理解父母,自然也就不会觉得他们错了。

父母对于孩子都是十分疼爱的,只不过由于一些经济,情感,个人素质的作用影响了孩子。

父母要懂得去理解孩子的感受,而不是将自己想的施加给他们。

同样,当孩子进入成人阶段之后,不要想着去逃离父母的安排就远离他们。

原生家庭影响的是自我的想法,所以得多从这入手。

参考资料:《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