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近千名哈佛父母,可借鉴的家庭教育模式到底是什么?

文 / 天博雅教育
2019-04-22 15:04


调查近千名哈佛父母,可借鉴的家庭教育模式到底是什么?


本文共 5012 字 预计阅读时间 15 分钟

子女教育是家庭的重中之重。很多父母想要送孩子去美国顶尖大学读书,那什么样的品质更值得名校的青睐?这是家庭教育中要考虑到的问题。本文作者调查了近千名哈佛父母,选取139名哈佛家长的答案,通过简洁的数据图像,总结分析了中西方教育的差异性,对中国家庭教育具有一定的参考和借鉴价值。

调查近千名哈佛父母,可借鉴的家庭教育模式到底是什么?



调查近千名哈佛父母,可借鉴的家庭教育模式到底是什么?


后天培养孩子的软实力远比天赋重要


要说哈佛学子家长幸运,人们首先会觉得他们的子女一定特别聪明,大多是天才。

人与人之间,智商有别,这是事实。能被哈佛录取的孩子,应该是比较聪明的,要不然,也适应不了顶尖名校的激烈竞争环境。

但是,究竟有多少哈娃是天才,看看哈佛家长对他们子女的看法吧!

从调查结果看,只有17.3%的父母认为他们的子女是奇才,之所以被哈佛录取,是因为在某一方面的突出才能或已经取得的显著成就。

82.7%的家长认为他们的子女是相较均衡的全材型,具有成材的潜能——但是,还需要像哈佛这样的教育环境,才能培养成才。而这种各方面都比较好的全材型学生,应该是后天培养出来的。


调查近千名哈佛父母,可借鉴的家庭教育模式到底是什么?


哈佛学生类型比例


谈到幸运,大家通常会觉得被哈佛录取本身就是一种幸运:在成绩差不多的申请学生中,仅仅只有百分之几的学生能被录取——没有被录取的学生可能不一定差,仅仅是运气不佳。这可能与人们对美国名校录取标准不太清楚有关。

美国名校的录取标准究竟是什么样的,没人知道,人们仅仅知道是综合的,但是,具体哪些指标,又各占多少比例,大家并不清楚。

而且人们对美国名校录取标准的理解,通常有误区。常常用中国名校录取标准,来解读美国名校录取标准。

中国名校录取是根据单一的高考成绩,而美国除了考试成绩(SAT/ACT),还要看学生的软实力,比如课外活动情况,个人品质和潜力,文书和推荐信等

调查近千名哈佛父母,可借鉴的家庭教育模式到底是什么?


如果仅仅看考试成绩,敢申请哈佛或者其他美国顶尖名校的,不会太差,应该都能在最低录取分数线以上。

但决定是否会被名校录取的主要差异其实是软实力。在软实力中,学生在各项活动中的获奖多少和获奖档次又是最重要的。

下图是哈佛家长调查报告结果之一。88%的哈佛学子获得过州(省)级或者以上的比赛大奖,这些奖励包括学校和课外活动。无论是文艺特长,体育竞赛,科技比赛,演讲答辩,领导能力,还是个人素质上的奖项,都会让申请学生脱颖而出,受到名校青睐。


调查近千名哈佛父母,可借鉴的家庭教育模式到底是什么?


哈佛学生高中时获得的奖励


从这些分析可以看出,大多数的哈佛孩子不是什么天才,他们是后天培养出的全材,他们之所以能够被哈佛或者其他顶尖名校录取,主要是靠突出的软实力,而这些软实力也是后天一点一点培养出来的。

因此,我们可以说哈佛孩子的父母们能把子女送进哈佛,不仅仅是因为幸运,更重要的是依靠他们的有效教育模式。


调查近千名哈佛父母,可借鉴的家庭教育模式到底是什么?


中西结合创造新的教育模式


大多数哈佛学生来自美国,所以美国式的“松管散养”的教育模式,应该是大多数华人家长的首选模式。

但是,大多数华裔家长有中国教育的背景,对中国应试教育模式比较了解,所以也有可能采用中国式“严管严教”模式。

那么究竟哪种教育模式,是哈爸哈妈们的最爱呢?数据显示,不到5%的哈佛华裔家长采用了中国式的“严管严教”模式,喜欢美国式的“松管散养”模式的家长更多一些,但也只有14.4%。76.3%的哈爸哈妈们,既没有用中国教育模式,也没有用美国教育模式,而是创造了属于他们自己的教育模式。

他们把中美教育模式的精华,融合到一起形成了自己的教育模式。为了有别于美国的“散养”和中国的“圈养”,我们把这种中美教育的综合模式,称之为精养教育模式。


调查近千名哈佛父母,可借鉴的家庭教育模式到底是什么?


哈佛家长的教育模式


中国式教育的优势是书本知识教授多,贯彻应试教育的理念,注重考试成绩。父母和学校都主张严管严教,学生被动学习的成分比较多。

在美国学校里,华人华裔学生,学习成绩大多都比较好,凸显了中国式教育理念在知识学习这一方面的优势。

美国式教育给了孩子更多空间和时间,来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尤其在中小学阶段。学生也每天在学东西,学到的不仅仅是那些能在考试成绩上显示出来的东西,还有许多将来学习,工作和生活要用的东西。

如果我们把考试成绩称之为硬件,硬实力,那么,这些从考试成绩上很难看出来的特质诸如——领导才能、团队合作精神、爱心素质、自我管理和动手能力,则常常被称之为软件或者软实力。而美国式教育,往往给学生发展软实力的机会更多些。

中国大学录取看硬件,高考成绩。当然,美国的大学,尤其是公立大学,在录取学生时,也会看学生的考试成绩。

调查近千名哈佛父母,可借鉴的家庭教育模式到底是什么?


但是,美国名校的录取,不但看过凸显的硬实力,还要看具有特色的软实力。如果能把中美教育模式的优势融合到一起,相互取长补短,就可以形成一种有效的教育模式,更具名校竞争力。

实际上,在美华人华裔,面对美国的教育体系,和我们中国教育的经验、背景和理念,我们都在自觉或者不自觉地用自己子女做实验,把中美教育模式杂交到一起,形成自己的独特教育模式。

由于各个人的教育背景、工作状况、经济条件、所在地教育体系、以及能够花费在子女教育上的时间不同,最终呈现的教育模式的结果也有很大差异。哈佛家长的精养教育模式,可能也会有所不同,但是,都具有强劲的名校竞争力。能被哈佛这样顶尖名校认可,说明精养教育模式是有效的。

不同的哈佛家庭都可以把子女送进哈佛,说明他们的教育模式具有共性,是可以重复的。换句话说,精养教育模式是可以借鉴和模仿的。那么,精英教育究竟有哪些要点可供我们借鉴呢?


调查近千名哈佛父母,可借鉴的家庭教育模式到底是什么?


精养教育模式的要点


要点1:挖掘内在学习动力,快乐学习

在精养教育模式中,家长们注重挖掘和保护孩子先天性内在学习兴趣。等孩子到了高中阶段,72.9%的父母认为子女的学习动力源于学习兴趣 。

当人们对于某个事情或者领域感兴趣,就会自然而然地主动去学。学习本身是辛苦的,但是有了兴趣,为自己的爱好而学,学习便是快乐的。

依靠先天性个人兴趣,作为学习动力,并不是精养教育模式的特色,实际上,这是美国松管散养模式的可取之处。

精养模式的精华是在保护子女的先天性学习兴趣的同时,挖掘和培养孩子后天性内在学习动力,让子女懂得不但要为自己的兴趣而学,还要为自己的责任和义务而学。

54.7%的哈娃成长到了高中阶段,他们的学习动力源于后天性内在动力 (图四)。对于不感兴趣的课程,为了保持理想的GPA或者能与其他学生保持竞争优势,也照样可以学得很好。

这种学习动力是内在的,是他们自己要学,不是因为家庭或者学校的外界压力。同时,这种学习动力是后天的,是培养出来的。


调查近千名哈佛父母,可借鉴的家庭教育模式到底是什么?


高中时学习动力来源


要点2:培养自我管理能力,有效学习

孩子的成长是一个被人管理到自我管理的转变过程。子女的教育应该是一个帮助他们培养和塑造自我管理理念和能力的过程。

父母在子女教育中的角色也应该渐渐地从主角转换到配角,让子女有机会培养自我管理能力,从而让孩子自己成为他们生活中的主角。

如果父母迟迟不肯松手或不知道何时应该松手,大事小事父母包办,子女的独立自主能力将难以提高。

在精养教育模式中,98%的父母非常清楚自己在子女教育中作用,做好配角。其中,54%的父母认为教育应该以子女兴趣为中心,让他们自己决定和安排学习和课外活动。44%的家长认为子女教育应该以家庭为中心,父母应该尽早从主角转换到配角,注重培养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

只有不到2%的父母认为子女教育应该以父母的意愿为中心,父母来安排孩子的学习和课外活动,他们迟迟不肯松手,一直到孩子高中毕业上大学,远离家庭时,被迫松手。这样做,很可能让子女在适应大学生活方面,增添了一些新的困难。


调查近千名哈佛父母,可借鉴的家庭教育模式到底是什么?


父母在子女教育中扮演的角色


要点3:锻炼领导能力

从哈佛孩子的课外活动中可以看出,培养和锻炼领导才能,是精养教育模式的精华之一。他们当中近70%在高中阶段有机会担任班级或者学生会干部。

在其他课外活动中,也同样寻求培养领导能力和与人的沟通能力的机会。有43%学生参加了演讲答辩活动,大大提高了书写和能言善辩的能力。这也领导才能的一部分。

在精养教育模式中,孩子们通过参与领导才能活动的锻炼,让领导能力有显著的提高,并且得到社会的公认。

有8.6%的哈佛学子是美国总统奖(Presidential Scholars) 获得者,4.3%是青年议员奖(US Senate Youth Program) 获得者。

调查近千名哈佛父母,可借鉴的家庭教育模式到底是什么?


这两种奖是美国政府对高中生的最高奖励,每年只有104名学生获得青年议员奖,最多也只有一百六十一名总统奖获得者。领导才能是获得这两奖的最重要的条件之一。

在美国顶尖名校中,哈佛的特色是重视和培养领导才能。具有领导才能特色的高中生,在申请哈佛时,这些特色对他们成功敲开哈佛之门,有非常大的帮助。

领导才能不仅仅是有效的敲门砖,更是终生受益的技能。哈佛对领导才能培养的环境和文化,是那些有抱负未来成为各行各业高级管理人才的首选。

35.3%的哈娃选择上哈佛是因为哈佛对于领导才能的培养。在哈佛的四年里,他们积极参加各种活动,利用众多的锻炼机会,把他们的领导才能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在哈佛这个人才济济的校园里,很多华裔成功竞选上不同的领导岗位。

在2016级校友会的八人领导成员中(Program Marshal),有四名华裔,其中包括主席 (First Marshal)。


调查近千名哈佛父母,可借鉴的家庭教育模式到底是什么?


哈娃选择哈佛的原因


要点4:培养名校未来的竞争力

什么是名校竞争力? 简单地说,就是除了考试成绩以外的“软实力”。这软实力也可以被解读为成功潜力,领导才能,爱心品质,和个人特色。

这些软实力主要是通过课外活动,文书,推荐信体现出来的。

名校录取标准中,不但要看学生目前已经取得的成绩,而且还要看未来成功的潜力。学生达到同样的考试分数或者GPA,有的已经接近全力,有的还是比较轻松自如,这反映出个人潜力是不一样的。

比如两个学生SAT都是1500分,一个学生基本没有什么课外活动,也就是说,这个学生可以把业余时间都花费在了准备考试上。

另外一个学生,是学校球队的主力,基本上每天要练球或者打球,能够花费在准备考试的时间要少得多。说明此人个人潜力更大,也许更聪明,或者是能有效安排自己的学习。

在哈佛家长调查结果中,所有学生在高中阶段都参加了课外活动,没有例外。

名校竞争力的另外一个亮点就是个人素质。名校不但要培养有成功潜力的,更希望这些未来成功人士具有爱心,能够为母校,为社会,为人类作出贡献。

调查近千名哈佛父母,可借鉴的家庭教育模式到底是什么?


名校多为私立,经济来源之一是靠校友和社会捐赠。社会公益事业也需要有像微软的比尔·盖兹这样成功人士的领导和经济支持。

在哈佛家长调查结果中,参与最多的课外活动是能够显示爱心的志愿活动,78%的哈娃参加了无报酬的社区服务。

调查近千名哈佛父母,可借鉴的家庭教育模式到底是什么?


哈娃高中时参加过的课外活动


个人特色是美国名校录取标准之一。换句话说,具有个人特色的学生才具有名校竞争力。个人特色可以通过申请文书反映出来,通过课外活动来验证,老师推荐信来旁证,再通过面试来推销。

现在很多家长都知道美国名校录取要看课外活动,但是,不知道看什么。其实很简单,是要看通过课外活动显示出来的个人特点和素质。


调查近千名哈佛父母,可借鉴的家庭教育模式到底是什么?


用长远目标打造人生赢家


上哈佛,上名校,不是子女教育的全部,更不是人生的最终目标。人生目标有短期,中期,和长期之分。短期目标是学业,中期目标是职业,长远目标是事业。

学业目标是培养校园舞台上的实力,以及达到职业目标和事业目标的潜力;职业目标是有一份心仪的工作,让自己和家人受益;事业目标就是能够成就自己想做的公益事业,奉献于社会,让社会受益。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早期二三十年主攻学业,中期三四十年忙于职业,退休后的二三十年可以集中精力在公益事业上。

事业可大可小,可以是简单的义工,也可以像比尔·盖茨那样,做一番轰轰烈烈的慈善事业。当然,学业,职业,和事业之间,可能会有很多重叠。

不同的教育体系,教育理念,以及家庭的具体情况,让人们的教育目标也有远视与近视之分,还有介于两者之间的中视。

调查近千名哈佛父母,可借鉴的家庭教育模式到底是什么?


远视父母在子女教育上瞄准人生长期目标,注重学业实力和成功潜力的培养,让子女不但有机会上心仪的大学,而且有潜力赢得职场上的竞争和成就想做的事业。

中视父母注重职场目标,希望孩子将来能有一份好的职业,尤其是处于社会中下层的家庭,每天需要为生活打拼的父母,子女教育比较现实,希望通过教育,可以提升子女职场竞争力。

短视的父母,仅仅注重子女在学业上的表现,而且主要在考试分数上,子女教育急功近利,没有中长期目标。非常不幸的是,持有这种短视教育目标的父母,不在少数。这有社会方面的原因,也有教育理念的错位。

哈佛学子家长大多瞄准长期的人生目标,用独特的精养教育模式,注重培养孩子的领导才能与人沟通能力自我管理能力爱心奉献以及上进心和责任心的培养,让孩子们有很强的人生竞争力。

大多哈佛家长们和我们一样,希望子女不仅有一份满意的职业和幸福的家庭,还能成就一番事业,尽早尽多地回馈于社会,不辜负母校和社会对学子们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