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常见的情绪困扰:冒充者综合征

文 / 专家做科普
2019-04-06 15:24

“别夸我,我受不起”

某大学老师为学生们做心理咨询,发现很多人明明很优秀,也能得到他人的欣赏,却总觉得自己配不上这样的光环。每当听到别人的夸奖,他们总会想:

“夸我的人只是不了解我。如果他们认识了真正的我,就会发现我真的很多地方都比不上别人。”

这群人共同的困惑,就是“我没有别人想的那么好”,这样的心态叫做冒充者综合征(imposter syndrome),它不是一种精神疾病,却是一种常见的情绪困扰。

但男性和女性在应对“冒充者综合症”时的表现不同。女性往往会更加努力地来证明自己,而男生更多的是想方设法回避那些可能会暴露自己弱点的环境。他们共同的目的是保持那个外界看来“优秀”的形象。当然这个优秀的形象客观上的确很优秀,只是他们主观上并不这么认为。

为了掩盖自己的“无能”,这群人常常会表现出一些完美主义的倾向:要么格外努力,过度准备,企图把事情做到“最好”;要么因为极度的焦虑而不停拖延,甚至推掉任务。

越成功,越焦虑

心理学家 Pauline Clance(冒充者综合征的发现者之一)总结了一个“冒充者循环”(Imposter Cycle),表现了这群人的典型思维方式:

- 面对与个人成就相关的任务(例如竞赛、升学考试、面试),“冒充者”们感到焦虑;

- 由于焦虑,他们进行过度准备,有些人会先拖延,然后疯狂地准备;

- 任务完成后,他们先是感到放松和成就感,但这些感觉会很快消失;

- 即使得到了正面评价,冒充者仍然会否认自己的实力,认为别人高估了自己;

- 事先过度准备的人会将成功归功于努力,而一开始拖延的人会将成功归功于运气;

- 这些信念强化了冒充者循环,在面对新的同类任务时,他们再次感到非常焦虑。

对于“冒充者”而言,成功不仅无法带来快乐,还会加重他们的焦虑。就算通过努力取得了成功,他们也会想:“靠努力才能追上别人,说明我本来就很笨。”所以,下次遇到同样的情况,他们仍然对自己没有信心,仍然会付出十二分的努力。

“过度谦虚”并不能使人进步!

冒充者综合征与完美主义之间有很强的关联。“冒充者”们无法忍受自己不是那个“最好的”,也难以忍受自己的表现中不完美的地方,往往放大自己的不足。

为了维护自己在他人眼中的成功者形象,他们会回避那些可能暴露自己短板的任务,这就错失了很多挑战自我的机会。例如比利时根特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具有冒充者综合征倾向的人更不愿意承担超出自己职位范围之外的工作。

学会安心接受表扬吧!

认识冒充者综合征是摆脱它的第一步。当你感觉自己侥幸取得了成功,或者受到了过高的表扬,并因此感到不安的时候,请提醒自己:这是一种不理性的思维,它只会带来焦虑,快停下来。

接下来,你需要逐渐克服完美主义。比如:

你可以鼓起勇气,把未完成的作品拿给信任的人看看,咨询他们的意见,你担心的“暴风骤雨般的批评和嘲笑”多半不会发生。

你还可以尝试通过教授他人来获得信心。通过担任助教、指导新人或者提供培训、咨询服务,你会发现,和后辈们相比,自己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知识和能力,完全能胜任今天的位置。

最后,你还可以多和信任的人交流,谈谈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你不仅能得到一些情感支持,也许还会发现,原来他人也有相似的感受。实际上,冒充者综合征心态是许多人共有的秘密,只是谁也不愿意先说,就像一场“谁先眨眼就输了”的荒谬游戏。

慢慢学会享受成功吧!

成功总是被放在聚光灯下的,而那些“不完美”的时刻只有自己知道。那些被一遍遍重写的文章,无数次涂改的图纸,邮箱里一封封的拒信,“本可以做得更好”的瞬间,都只有自己知道。或许这才是冒充者综合征如此普遍的原因。

成功都是侥幸,失败才是常态。这听起来好像很丧,但是当你尝试的次数多了,总能考出几次高分,做出一些好作品,赢下几场比赛,你值得安心享受这一切成就。最重要的是,许多人也经历过同样的失败和自我怀疑,也和你一样战战兢兢地接受着夸奖。

所以啊,不必担心被人看破“伪装”,其实你和他们一样。

你的脆弱和你的力量,都和他们一样。

什么是冒充者综合征?你是否经常自我怀疑?

过度自我怀疑,缺乏自信,你可能得了冒充者综合征!

请点击阅读(往期精彩文章!):

峰终定律告诉你:对平淡无奇说“不!”

反对者常用的四种扼杀好主意的伎俩

达克效应,解释了为啥有人对无知丝毫没有敬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