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人士怎样学习最有效?11位心理学家耗费10年得出这个规律

文 / 厦九九
2019-03-26 01:06
职场人士怎样学习最有效?11位心理学家耗费10年得出这个规律

文 | 厦九九

我朋友凯里的一天是这样度过的:

早上一起床,先打开手机听一期逻辑思维。在洗漱和吃饭的时候,打开喜马拉雅听半小时音频课程。然后出门上班,地铁上,再打开每日英语听力,听半小时英语。

中午午休的时候在混沌大学学习一节课程。下班路上打开得到听订阅专栏。晚上吃完饭,看书一小时,然后带着满满的充实感睡觉。

在众人眼里,凯里绝对是个好学上进、勤奋努力的人。都说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在于下班后的两小时怎么用。像他这么用功地充电学习,应该很快把人甩在身后吧。

然而,事实却是,两年了,我也没见他升职加薪,或者在某方面变得能力很强。他自己也很焦虑,为什么学了这么多,看了这么多书,自己还是老样子?

是时候认清学习的本来面目了。你以为自己掌握了知识和技能,是一回事。把对知识和技能的熟练掌握表现出来,又是另一回事。知道和做到之间,差了十万八千里。

职场人士怎样学习最有效?11位心理学家耗费10年得出这个规律


怎样才叫学会了或掌握了?

先讲个故事。飞行员马特刚开始自己的职业生涯时,有一次需要连夜开塞斯纳飞机去肯塔基州送货。当他独自一人飞行在11000英尺的夜空时,右引擎的油压突然下降了。马特意识到自己遇到了麻烦。

他的脑海中快速闪现了很多信息:引擎如果失灵,在关闭它之前飞机还能飞多久?飞机失去右侧的升力会不会掉下去?

最后,考虑到塞斯纳飞机的损伤容限,他立刻做出了行动:关掉坏了的右引擎,把螺旋桨桨叶调至与气流平行的位置以减轻阻力,同时增加左侧的动力。在勉强飞了十英里之后,马特安全地迫降了。

这个故事想说明什么呢?你不知道你学过的知识会在什么时候被派上用场,尤其这种要命的时刻,你根本没有去查谷歌或百度的时间。

工作中也会出现类似的情况,如果你的老板带你去面见重要的客户,突然问你一个专业领域的问题,你总不可能说稍等,我百度一下吧。

又或者公司需要你短时间内做一份高水准的PPT,平时缺少实战演练,看了再多技术贴你也很难完成。

所以在学习一门知识或某项技能的时候,要让它最后能够成为一种“条件反射”式的本能操作,这种学习才是有价值的。认清学习的本来面目:你的技能是一种条件反射。

如何形成条件反射?关键在于发展出完整正确的心智模型。

什么是心智模型?

心智模型是经由经验及学习,脑海中对某些事物发展的过程,所写下的剧本。人类在经历或学习某些事件之后,会对事物的发展及变化,归纳出一些结论,然后像是写剧本一样,把这些经验浓缩成一本一本的剧本,等到重复或类似的事情再度发生,我们便不自觉的应用这些先前写好的剧本,来预测事物的发展变化。

从新知识中提取关键概念,并把这些概念组织成一个心智模型,同时把这种模型和已知联系起来,能够做到这些,你才算学会了一门知识,或者掌握了某项技能。

职场人士怎样学习最有效?11位心理学家耗费10年得出这个规律

为什么这样学是无效的?

《认知天性》(英文名《Make It Stick: The Science of Successful Learning》)一书让我明白了很多学习上的困惑。这本书由11位认知心理学家,耗费10年心血总结出人类普遍学习规律,利用心理学与脑神经科学的前沿研究成果,帮助我们走出传统学习的误区。

平时你会怎么学习?记笔记,划线,多看几遍?请停下这些“看起来“很努力的行为。

《认知天性》里指出,研究结果表明,如果你在书上记特别多的笔记,画特别多的线条和颜色,你的大脑就不去记它了,看完就忘记了。我们的天性以为,我们努力记笔记,多重复几遍,多背几遍,似乎就学会了,记住了。但事实不是。

《如何学习》一书中,称这叫做“熟练度错觉”。学习的时候你一眼就能看明白的内容会让你误以为自己已经掌握了,这就是“熟练度错觉“,即你以为既然现在一眼就认识,那就说明你已经弄明白了、记住了。

熟练度错觉会在潜意识中自动形成,因此要小心以下这些容易强化这种错觉的”学习方法“,如划萤光线、再抄一遍笔记、再看一遍老师指出的重点,以及刚刚学过之后在复习一遍。

这些大多都是被动式的、不过脑子的学习,你也很轻松,但实际上这种方法达不到真正的精通,也无法产生持久记忆,只是在浪费时间而已。

相反,你需要让脑筋动起来,比如自测、考考你自己,或隔两天再复习,这样才会真正帮你提升学习效果,并暴露熟练度错觉的所在。

职场人士怎样学习最有效?11位心理学家耗费10年得出这个规律

怎样学才有效?

如果把我们的大脑比喻成一条链子,把知识比作一颗又一颗的串珠,那么学习就是往链子上串珠的过程。重复阅读就像反复把珠子串上细链,却任由它们从链条的另一端掉落。那么怎样才能让串珠留在上面呢?没错,打一个结。

想要让学习过程有效,就要为自己的知识链打上记忆结。如何打上记忆结呢?你需要检索

检索就是主动回忆某个事情的过程。如果能在学习过程中做到主动检索,多去做自我检测,你的记忆就会得到强化。

比如看完一本书后,试过把书合上,自己来复述一遍书的内容。或者看完放到一边,过几天拿出一张白纸,把这本书的脑图画出来。

为什么很多人不愿意检索?因为检索是件很费劲、甚至相当痛苦的事情。有时候你能想起来某个知识,但有时候怎么想都想不起来,这种挑战让人感到难受。

但是,学习越轻松,效果越不好。学习本身就是反人性的过程,只有耗费心力的学习才是深层次的,效果也更持久。那些不花力气的学习过程很轻松,但明天就忘了。过程越痛苦越难受,学习的效果越好。

职场人士怎样学习最有效?11位心理学家耗费10年得出这个规律

给学习者的五条建议

学习是需要挑战天性的,也是需要努力的。那么我们究竟要怎样努力呢?《认知天性》中给出了五条建议:

1)学会巩固记忆。间隔练习,努力检索,这些花费力气的巩固过程,会让你学到的东西真正内化为自己的,不但能让你产生自己的理解,还能强化与已知的联系,并建立牢固的心理线索和检索路径。

2)打造自己的心智模型。下足够的功夫去练习,使彼此相关的复杂理论或是技能融合为一个有意义的整体,这就形成了心智模型。对应某项技能的心智模型就像大脑中一款又一款的“应用程序”,学习过程中,你可以有意识地积累大量的心智模型。

3)学会举一反三。在不同时机、不同环境下多次进行检索练习,期间穿插不同的学习资料,这样做有助于给这些资料建立新的联系,形成了一个彼此关联的知识网络。这个知识网络不仅强化了你对自己专业知识的精通程度,还可以增加检索线的数量,让它们能够充分应用于更多场合。

4)学会构建概念。我们不仅要学会某个具体的概念,还要学会辨析和归纳,也就是分门别类。一般认为,学习时的穿插练习会加强一个人的辨析与判断能力。

5)注重学习迁移。“只有把训练当成比赛,才能把比赛也当成训练。”这种学习方法被科学家们称为“学习迁移”的能力,即在新环境中运用所学的能力。也就是说,学了知识,我们要多在生活中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