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科专家带大家了解一下,躁郁症是否可以被治愈?

文 / 脑康柳跃新
2019-03-25 15:25

说起精神疾病相信很多人是知道的,它的种类非常之多比如抑郁症、焦虑症、失眠症、精神分裂症等,今天我要给大家讲述的是躁郁症,相信不少看过奇葩大会这个网络综艺的人,都知道一个叫刘可乐的女孩,她在节目中提到过这种疾病,她说自己在高三的时候曾经饱受躁郁症的折磨。

这种疾病是“情绪跷跷板”:“你的快乐和痛苦全部被无限放大了”

刘可心对于躁郁症的描述非常的精准,她说:自己抑郁的时候,每天都想自杀,狂躁的时候每天都觉得自己站在世界的顶峰,自己的精力超级旺盛,可以几天几夜不睡觉。

躁郁症的学名是双相情感障碍,这是因为它包含躁狂或者轻狂发作的周期,又包含抑郁发作的周期,患者的状态经常被比喻为坐在情绪的“秋千”或者“跷跷板”上,这是因为患者很可能上一面是低落的,下一面患者的情绪就会高涨起来。

躁郁症多发于青少年晚期,贯穿成人期,有一般的双相情感障碍的患者爆发于25岁以前。

其实早在古时候外国医生就已经注意到了躁狂与抑郁交替的状态了,当时的医生记录了一些患者,这些患者时而悲伤、迟滞、懒散,时而彻夜不停地唱歌、跳舞、大笑。

双相情感障碍早在1854年就被提及了出来,但对于这种病症的界定,一度十分模糊。在美国的第五版精神障碍诊断手册中,双相及相关障碍不再被当作抑郁症的同类疾病,而被看作“如同这两个诊断类别(精神分裂症谱系与抑郁障碍)之间的桥梁”。

也就是说这种疾病在精神分裂和抑郁之间,但是它不属于这二者,比起抑郁,目前业界倾向认为它是更接近精神分裂症的。

躁狂症中的躁狂,其实更接近亢奋,当我们要判断双相障碍的时候做基本的标准就是躁狂以及轻躁狂发作。

相信很多人认为躁狂就是所谓的狂躁,但其实糟糠发作时和心境中的亢奋有关或者是更接近,是一种过度愉快、高涨、站在世界之巅的感觉。

当一个人突然自我感觉极度膨胀,并且在不具有相应才华下,认为自己能够有不切实际的发明,或创造出伟大的作品,从而变得比平时更加健谈,或者感到某种压力让自己停下来说话,只想一直说话,比如,在公共场合主动和大量陌生人交谈,不停地开玩笑;有时,不断地说一些缺乏组织性、连续性的话,或者想法塞满了脑子,但表达不出来。

还有一个典型的表现,就是睡得很少甚至不睡觉。这与失眠(想睡觉但睡不着)不同,而是可能每天只睡了3小时,甚至几天几夜不睡,却还是精神饱满的状态。

躁郁症患者,往往都会让身边的人有明显的感觉,因为他们可能会疯狂购物、捐款,将衣着打扮变得夸张、艳丽,进行冲动的投资,性驱力、性幻想、性行为的增加也很常见。

而且,他们往往并不认为自己生病或需要治疗,甚至会强烈拒绝治疗。

不能被“治愈”,但是可以学着和它“共处”

患双相障碍的人,终生自杀风险是普通人的15倍,超过三分之一的患者一生中有企图自杀的历史。因此,如果是患者身边的朋友和亲属,要格外注意防范自杀。

而药物治疗是双相情感障碍至关重要的治疗手段,目前也是公认的对躁郁症的最好选择。CBT、DBT等认知行为疗法也对这些患者有帮助,但单纯依靠心理治疗来控制双相障碍是不够的。

在很多人的脑海中,“精神病”、“精神障碍”、“服用精神科药物”这样的词,会直接和电影电视中的疯人院,或者病人大喊大叫、摔东西、躺在床上接受电击的景象联系在一起。而精神病院,也仿佛是监狱般的存在。

但对于大多数躁郁症患者来说,持续地接受治疗是尤为重要的。

到目前为止,躁郁症还不能被治愈,但是,药物的作用就是使病情维持在“可控”的状态里。

对于躁郁症患者,和其他精神疾病患者来说,很多时候用“治愈”这个词都不太准确。和精神障碍为伴,可能会是个漫长的过程,可能会经历一次甚至多次反复,而即使经过治疗,我们在将来可能依然会因为一些事感到痛苦。虽然治疗无法彻底消除问题,但是我们可以学着更好地和它们共存,到那时,可能你会发现它们也并非那么可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