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挺好》反映的三个家庭教育典型

文 / 家长学堂
2019-03-22 18:07

最近的热剧《都挺好》,剧情直指社会现状,更被称为“中国大型伦理恐怖片”。愚孝的老大、有恃无恐的老二、冷漠当作保护色的老三,代表着三个家庭教育典型。究竟父母哪些作为的“因”,会给孩子种下这些“果”?接下来我们就逐个分析一下。

1、孝≠顺,合理的夫妻关系教给孩子界限感《都挺好》反映的三个家庭教育典型

中国人向来重亲情,但其实,古讲孝道,并没有说要孝顺,就连儒家孔孟都说要孝,但不一定要顺。像剧中的老大苏明哲,满口:“我是苏家的老大”,即使打肿脸充胖子,也要为父亲买房。这种以牺牲妻女生活为代价的孝顺,顶多算是愚孝。愚孝的本质是家庭界限感模糊,像心理学家武志红所说,夫妻关系才是家中的No.1。

真正的孝子,应该先维护妻子的情感和心理预期,孝顺父母也要在自己有能力的前提下,量力而行。生活在缺乏界限感家庭中的孩子,很难意识到并尊重这种关系。无论是亲子,还是与父母的关系,如果凌驾于夫妻关系之上,就会产生常见的婆媳问题、恋子情结以及愚孝等。

2、溺爱≠真爱,自我为中心的孩子自私骄横《都挺好》反映的三个家庭教育典型

与站在道德制高点的老大不同,被溺爱的老二苏明成走的是啃老路线,尽管在妻子的支持下开始努力工作还钱,但家暴妹妹变成自私骄横的顶峰。苏父的一句:“兄妹从小打架,以前都是他妈管,怎么现在闹到警察那儿去了。”不禁让我们可恨于为人父的不作为与无知。而苏母尽管出场不多,我们却可以从老二的描述中窥见一斑。

《都挺好》反映的三个家庭教育典型

《都挺好》反映的三个家庭教育典型

真爱以孩子的成长需要为核心,在不同的发展阶段给予他不同方式的爱。而溺爱,看似是父母自我牺牲,以孩子为中心,实际是在满足自己的需要。最终,溺爱大的孩子内心只有自己,没有别人,挫折商低。

3、好胜≠上进,自我认可要从孩童时建立《都挺好》反映的三个家庭教育典型

小妹苏明玉虽然从小在家里不受重视,但靠着自己的努力成为女强人,开奔驰,住别墅。在庆幸她摆脱了原生家庭阴影的同时,却会慢慢发现,酒醉后睡浴缸,所流露出的不安全感。如果不是亦师亦父的师父帮忙,更难以想象争强好胜、盗取公章的违法行为会有多大的影响。你也许奇怪,好胜难道不好吗?

好胜来源于父母对孩子的认同不够,孩子会认为只有在别人面前表现自己才能证明自己是优秀的。而上进是一种内在力量,自己每取得一点成绩,都是值得肯定的,都可以获得自我满足。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一个人的自我认可程度,要从孩童时建立。父母持续的认可“孩子本身很好,不好的是行为”,孩子才会把自己不好的行为与他本人区分开来。

那么,不论这部剧的结局如何,爱与分离,是生命中两个永恒的主题。从我们开始,给孩子一个有界限感、懂真爱、受认可的原生家庭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