沟通专栏: 有效沟通

文 / 硕博心理
2019-03-21 11:25

硕博心理撰稿人:刘刚

大家好,这里是硕博心理,我是刘刚、刘老师。从今天开始,我和大家一起分享我个人非常喜欢的一些心理学知识,叫做<思维改变生活,积极而实用的认知行为疗法>,也希望大家都能受益和喜欢。

美好的生活需要分享。那些让我们高兴的事儿,幸福的时光和完成过的艰巨挑战,我们都愿意与人分享。

我们通过沟通这一过程与人进行分享:传递某种信息,表达我们的关心,商量某些问题的解决办法。这是我们建立人际关系的途径——如果没有沟通,我们就会被隔离在自己的个人世界。要想建立成功的人际关系,良好的沟通是必不可少的,它可以让我们结交朋友并加强联系。如果没有沟通,我们有很多的问题没法解决,我们的需要也往往得不到满足。

事实上很多人觉得自己不会沟通,就干脆不沟通了,其实沟通不会带来麻烦,沟通的不良方式才会带来麻烦。所以这一讲我们才来谈谈有效沟通。

有效的沟通可不是掌握好语言就够了——事实上,很多人的词汇量很大,沟通技巧却不怎么样。有效的沟通意味着我们的表达方式应该增进彼此的理解和善意。如果我们的沟通取得了效果,别人就会理解我们的想法和感受,不会因为我们所说的话而感到受胁迫。尽管别人不一定按照我们的想法去做,通过有效的沟通,我们仍然很有可能满足自己的要求。

在一生当中,我们会经历成百上千次需要沟通来协商或者解决问题的情况。沟通的对象可以是伴侣,家人,朋友,同事,上司,邻居,店员或者陌生人。需要沟通的问题,可以小到像请求别人把他的车子挪一挪,也可以大到像情侣分手。不论是哪一种情况,沟通的方式都会决定我们说话的口吻,解决问题的效果,事后的感受,友情的保持。

良好的沟通应该让我们在人际关系中保持友好的姿态。这就是说,我们要避免传递疏远别人的信息。在与别人的协商过程中,我们寻求双赢的解决之道,让双方都感到满意,不让任何一方吃亏。要想进行有效的沟通,关键就是我们要讲道理,并且愿意和解。我们不发号施令,不威胁恐吓,不横加指责。我们并不一定要满足自己的要求,我们只是想交流自己对事情的看法。

愿意和解=我希望事情对大家都公平。

愿意和解,让你更有可能满足自己的需要,他让你更有说服力,让你避免大吵大闹,避免冲突升级,避免承受随之而来的压力和焦虑,和解也是为了你好。有时候,把自己的想法咆哮着说出来,这很容易,这不仅解决不了任何问题还容易让人际关系出现紧张。

在此基础上,你得学会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我们得学着坦诚的表达自己的想法,感受和要求,同时考虑到别人的权益。我们不认为自己高人一等,但也不觉得自己的需要不如别人的重要。良好的人际关系应该包含协商和让步。我们只是愿意坦诚的表达自己,并且争取满足自己的正当要求。特别是当我们发现别人说话做事,让我们感到不愉快时。同样的,当别人告诉我们说,我们的某些做法让他们感到不高兴,也会促使我们改变自己的某些行为。所有良好的人际关系都是这样的,只要在人际交往中相互体谅,并且通过沟通达成和解,我们就更有可能解决问题。

如果你不把自己的体验告诉别人,即使是你最亲密的朋友,和你一起生活的伴侣或者你的家人,也不可能知道你内心的真实想法。因此沟通要及时,而不要拖延到以后,才能减少我们的压力,并且避免事态升级。问题被摆到桌面上来以后,才能得到处理,如果我们能够进行理智的沟通,问题就常常可以得到解决。虽然沟通并不能保证我们满足自己的意愿,但我们知道:如果默不作声,事情只会维持原样。

事情不会发生改变,除非我们加以改变。

当我们逃避沟通,或者进行拖延,需要处理的问题就会永远得不到解决,我们的压力也会越来越大。当我们最终不得不面对这一问题,长期积累的憎恨已经扭曲本来面目,结果可能导致愤怒的爆发。

如果我们有一个问题需要处理,除非我们当时感到怒不可遏,不然就马上去做,此时我们需要一段冷却期,把商讨推后几小时或者几天,让我们有时间冷静下来,让我们更理智的看待事情。

每个人在沟通中都会遇见这样一件事,说谎。大多数人都偶尔撒点小谎,人们说谎的时候,通常是因为他们想表现的更好,或者不想伤害别人的感情,有时候我们撒谎是为了保护自己,或者为了避免冲突。有些人说谎是为了给别人留下好印象,或者为了促使别人办某些事情。

有人可能会说,在个别情况下,善意的谎言或者疏忽能够避免别人受到不必要的伤害。然而,在大多数情况下,谎话会在人与人之间设置障碍,产生距离。说谎妨碍我们处理真正的问题,也妨碍别人了解我们的真实想法。谎言破坏信任,而健康的人际关系,必须以信任为基础。我们一旦发现别人对我们撒谎,就很难再相信此人。我们确实需要保持友善,讲究技巧,还要顾及别人的感受,但是,健康的人际关系是以诚实的沟通为基础的,这意味着我们要如实的表达自己,而不要偷偷摸摸,半遮半掩。

发布虚假或者夸大的信息,必然产生问题,因为我们最终会发现真相,从而失去对这种人的信任。你歪曲事实,想给别人留下好印象,但是,你说的越夸张,人们对你的印象越差,当我们发现某个人不诚实的时候,我们就会疏远他,因为谎言制造障碍。

有些人在沟通中喜欢揭伤疤,在争吵之中,或者在相互发泄怨气的过程中,我们可能会提起过去的伤心事。这些事情与当前讨论的话题并没有多大的联系,往往是自己过去的失望或者受到的伤害,或者受到的不公平的待遇。这些过去的伤害与当前的问题,可能有那么一点点联系,有时候却毫无关系,我们提起这些陈谷子烂芝麻的事情,只是为了加强我们的防御,就好像说:“你很差劲,这就是证据。”提起过去的伤疤,会偏离现在的沟通主题,妨碍问题的解决,突然之间,我们会争辩过去的事情,忘记了本来的话题,结果变成了两个人都在证明自己是对的,对方是错的,变成了指责对方,促使对方进行辩驳。

任何讨论都会面临一个挑战,就是如何把注意力集中到当前的问题上。这并不是说,提起以前的某些没有得到解决的问题是毫无意义的,在某些情况下提起过去的伤害,有助于排解怨恨,这就要看时机是否恰当。最好另选时间来讨论其他没有解决的问题,否则在不相关的情况下,提起那些问题,往往没有好处。

至于在沟通中不消极抵触,不逃避讨论、要认可别人的情绪、保持冷静,这些内容我们在好好说话,有效沟通系列中,都分别有涉及到,在这里就不一一展开讲了。

这里是硕博心理,这一讲的内容到这里就结束了,希望大家喜欢。如果你很喜欢关于思维改变生活这方面的心理学知识,也欢迎你持续的关注我们。

这里是硕博心理,我是刘老师,虽然我们只是心理学界的一颗小树苗,但是我们努力做到我们的最好;用真诚的态度、客观、专业的方式向每一个愿意关注我们的人,分享一切你想知道,而我们又恰好了解的心理学知识。

请记得不管你在哪里,世界和我陪伴着你。

刘刚

中国科学院心理学研究生应用心理学-临床与心理健康方向博士(在读);

教育学硕士 毕业于青海师范大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专业-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方向

美国心理学会国际会员;

中国心理学会会员;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高校心理学讲师

参考文献:

1. 《认知行为疗法》作者:(美)莱德利出版社: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出版时间:2012年02月

2. 《思维改变生活:积极而实用的认知行为疗法》(澳)埃德尔曼,黄志强,殷明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年1月

3. 《儿童与青少年认知行为疗法》作者:(美)西盖蒂(Szigethy, E.)等著,王建平 等译出版社: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出版时间:2014年10月

4. 《认知疗法:基础与应用(第二版)》作者:(美)贝克出版社: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出版时间:2013年06月

5. 《认知行为疗法:技术与应用》(心理咨询与治疗系列教材)作者:[英]大卫韦斯特布鲁克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4年09月

6. 《认知疗法:进阶与挑战》 作者:(美)Beck出版社: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出版时间:2014年01月

7.《心理治疗(一) 》郑日昌 北大医学出版社 2007年04月版 北大医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