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也是基因病,《自然》子刊发现202个失眠相关基因座

文 / 鲁南安神补脑液
2019-03-13 17:30

有这样一群人,每个月总有那么二十几天迟迟不能入睡,对睡眠呼吸法、数羊、牛奶、小米、百合……各种安神助眠妙招通通免疫,服用安神助眠药物也是治标不治本。对于这类人来说,任何助眠措施都是纸老虎。

失眠也是基因病

对于这类顽固性失眠,《自然》子刊的新发现给出了完美的解释。荷兰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学和荷兰神经研究所合作,组建了一个拥有1331010人的基因数据库,数据库中失眠人数占比约为三分之一,与失眠流行病学数据基本吻合。

通过对失眠患者的基因分析,研究者们发现了202个与失眠相关的基因座。这些基因集中在大脑皮层、额叶皮层、前扣带皮层和小脑半球等4个区域,研究人员还发现,这些基因与抑郁症、焦虑症、主观幸福感等精神状态相关基因有很高的重合度。这解释了,为什么失眠患者往往伴有抑郁、焦虑情绪,比较容易闷闷不乐。也让失眠在生理上更多地被归类为精神问题。

女性更易受失眠困扰

对数据库中失眠人群年龄分析发现,大多数失眠者年龄在45岁以上,其中女性患病率为34.6%,男性患病率为24.5%。由此可见,中年女性失眠的发生率要比男性高出许多。


既然失眠是基因病,为什么患者的年龄段集中在中老年呢?从遗传与变异的角度来讲,几乎所有的疾病都与基因结构的变化有关。基因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受环境和个体衰老等因素影响会产生一些变异。

但遗传变异并不会直接引起疾病,而是影响一个人对环境因素的易感性。对环境因素易感性高者要想保持健康,就需要在生活习惯上就要严格要求自己。而对环境易感性低者,在某些不良生活习惯下往往也能保持身体健康。

就像同为吸烟者,有些人就容易引起肺癌,而有些人吸烟一辈子非但没有患肺癌,还比较长寿。在众多吸烟有害健康的科普文中,我们经常能看到“我爷爷吸了一辈子烟,也没患癌”的评论。

据此,我们可以推测失眠群体多集中于中老年人,是由于这类人长期处于诱导失眠的状态下。而由于女性生活环境、精神状态、社会认同等与男性的区别,使得她们更容易受失眠困扰。

基因多样性与个体差异

除环境因素易感性外,疾病易感性、疾病进程、药物药效等等都拥有特定的基因控制,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释医学上的个体差异。一般情况下,这种差异可以忽略不计,如抗生素对大多数人来说都具有抑菌的作用。但在极端情况下,就需要区别对待,像对抗生素过敏者应绝对避免使用抗生素。

基因的遗传与变异就像一家企业的沿袭与革新,是共存的。遗传让我们知道自己来自哪里,变异让我们拥有更多可能性。与失眠相关基因的发现为很多生来具有睡眠障碍的人提供了病因解析,也为失眠治疗方向提供了指导。而环境与衰老对基因变异的影响,也提醒我们养成良好生活习惯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