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一个“无条件爱自己的人?心理学家是这样解释的

文 / 暖心理
2019-03-06 16:07
找一个“无条件爱自己的人?心理学家是这样解释的

找一个“无条件爱自己的人?心理学家是这样解释的

你认为安全感是什么呢?你觉得什么东西能够给你带来安全感呢?我们很多人都把没有安全感挂在嘴边,于是去追求那些使自己看上去更加安全的东西,而且要比别人多、比别人好才行。可是到头来却发现这些东西带来的安全感并不能持久,这又是为什么呢?

事实上,安全感不能等同于安全,而是我们对于安全的主观感觉。

我们首先来看一看,为什么说安全感不能等同于安全呢?你可能会说了,我现在之所以缺乏安全感,就是因为我没有足够的使自己更加安全的条件,等我有了使自己看上去很安全的东西,如金钱、地位、房子等,我自然就会有安全感了呀。

可事实真是这样吗?那些买彩票中奖暴富的人,是不是会有更强的安全感呢?不是这样子的。

美国的科学家曾经对20个中了乐透奖的人进行跟踪调研。调研结果显示,中奖六个月之后,一半人的幸福指数已经回归到了之前的水平,一年之后,几乎所有人都回到了之前的水平。

找一个“无条件爱自己的人?心理学家是这样解释的

我们可以将这些人中奖之前的安全感水平看作一个锚点。生活中的愉悦或创伤性事件,虽然会使安全感起伏飘忽,但它永远都是向着这个锚点回归的。当我们获得那些梦寐以求的、看上去能够给我们带来安全的东西时,虽然会有短暂的满足与幸福感。但是当最初的欣喜逐渐褪去,新的焦虑与欲望会再一次占领我们的内心,我们的安全感又会回归到往常的水平。

所以说,一个人安全感强烈与否,受物理上安全与否的影响较小,而是一种恒定的心理感受,是人们对自身现状及未来可能发生危险的一种主观感觉。

为什么说安全感是我们的主观感受呢?因为面对同样的情景,不同的安全感水平的人会有完全不同的感受。假设我们面临即将失业的窘境,那么没有安全感的人就会觉得天都塌了,自己再也找不到更好的工作了。而安全感强的人则会感觉这是一个调整人生方向的好机会,可以停下来好好审视一下自己到底想做什么,稍作休息,然后重新出发。

拥有安全感就是相信无论怎样,都会有人爱我,无论飞得多高、跌得多惨,都会有一个温暖的怀抱在等着我们。安全感强的人即使处于人生逆境也能怡然自得,对未来充满希望。

好了,我们已经知道了安全感是内心深处的一种感觉,那么,这种感觉究竟来源于哪呢?

找一个“无条件爱自己的人?心理学家是这样解释的

安全感的一个重要来源与载体,就是重要他人。所谓重要他人,就是与我们有着亲密关系,我们非常信任的人。在遭遇挫折、伤痛时,我们会第一时间想到他们。小孩子跌到受伤了,第一个反应就是回头找妈妈。甚至很多成年人,生活中遇到了挫折,都会回到家里寻求疗愈。所以说,父母,就是我们的第一个重要他人,是我们安全感的重要来源。

一方面,3岁之前,孩子与母亲的依恋关系,就已经决定了我们基础安全感的好坏。如果母亲对于孩子的需求特别敏感,通过孩子的哭声,她就能知道孩子究竟是饿了呢,还是需要换尿布了。这样的养育方式,会让孩子觉得这个世界很温暖、很安全。反之,如果母亲忽略孩子的感受,孩子哭到没有力气了,都没有理他,那么,他就会觉得这个世界是冷冰冰的,是残酷的,自然就会胆小、畏缩。

另一方面,家庭成员间的亲密度也会影响我们的人际安全感。我们都渴望被关注、被需要、被认同、被接纳。而当我们长大一些,不得不离开妈妈的怀抱去探索世界时,父母对我们的关注与认同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找一个“无条件爱自己的人?心理学家是这样解释的

孩子刚刚学会爬行或走路,虽然可以暂时离开妈妈的视线,但是他需要知道妈妈在关注他,妈妈需要他,他才能带着这份期待,好好地去探索世界。父亲对于我们安全感的形成主要体现在我们与人交往上。和父亲的连接是孩子接触社会的第一步,我们需要从父亲那获得认同与接纳,才能更好地完成自我社会的身份认同。

因此,我们与父母的互动亲密与否、父母对我们的反馈是否是及时的、正向的,会影响我们一生的安全感。

像作者有一位叫雅彤的来访者,就因为她的父亲总是对她说“没事儿不要总叫我”,母亲也是需要她叫3次以上才能不耐烦的回应一下。因此,她老是故意在学校里惹是生非。因为只有这样,父母才会对她多一些关注。成年后,雅彤把她和父母的相处模式迁移到了恋爱中。她总是认为自己不值得被爱,害怕对方会突然不理自己、突然抛弃自己。于是总是采取各种方式企图证明对方的爱,也就成为了大家心中特别能“作”的女孩儿,几段感情都没有修成正果。

因此,我们会发现童年时没有得到足够爱的孩子,内心对亲密关系总是渴望拥有、又害怕失去,长大后会特别希望找到一个无条件爱自己的人,弥补生命中的遗憾。但又经常因为缺乏安全感,影响感情的稳定性。

找一个“无条件爱自己的人?心理学家是这样解释的

父母确实会影响我们安全感的养成,除此之外,曾经的伤痛经历也会在我们的心里留下永久的印记,影响我们的安全感。

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我们总是在某种特定的情境下才会感到不安?面对相似的情境,我们的情绪反应甚至都是相同的?其实,我们的记忆会不断闪回,闪回到之前创伤性体验之中。有些经历记忆深刻,我们能够回想起当时的体验。而有些经历我们早已忘记,但是当时的感受却留在了潜意识中。那些使你忐忑不安的情境,很可能就是潜藏的记忆又跑了出来。

如果一个小孩子经常被大人训话,甚至在人多的时候被批评,那么长大后,他在面对他人的质疑,或者公开演讲等情境时,就会特别羞愧、不自信。因为那一瞬间,他仿佛又回到了无助的孩童时代,被人指着鼻子说“小屁孩,你不行,你是个废物。”这些伤痛就像影子般跟随着我们,伺机而动,让我们不时回望那个弱小、无助的自己,重温恐惧不安的感觉。

找一个“无条件爱自己的人?心理学家是这样解释的

好了,以上就是今天第一个重点内容,安全感及其来源。我们已经知道了安全感不等于安全,而是人们对于安全的一种主观感觉,每个人对他都有自己的定义。父母最为重要他人对我们安全感的形成起着决定性作用。我们的记忆还会不断闪回到过去的经历中去,重温曾经的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