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重塑孩子稀缺的“感恩心”?

文 / 积极家庭教育
2019-02-13 09:03

有一位老爷爷带着他的孙子在森林里行走,他们渴极了,一条汩汩歌唱的小溪挡在前面,老爷爷和孙子喝了个够。然后,老爷爷从包里拿出一个工具,从小溪里挖出几勺淤泥扔在一旁,并且说:“谢谢你呀,小溪流。”小孙子看到这一幕之后笑了,他问:“爷爷,为什么要对小溪说谢谢呢?它根本就听不见您的话。”老爷爷摸摸小孙子的头,说:“小溪什么也听不见,假如是狼喝了水,他可能不懂感谢,但我们是人!孩子,你知道为什么要说‘谢谢’吗?因为这个词能使人变得高尚。”这是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对他的每一届学生都要讲的故事。文中的老爷爷,无疑是个智者,他没有告诉孩子应该如何去做,而是用自己的言行去打动孩子,将感恩的种子播撒在孩子幼小的心灵里。“栽什么树苗结什么果,撒什么种子开什么花。”充盈感激的心田,必将利于感恩的种子萌生长大。

如何重塑孩子稀缺的“感恩心”?

一. 感恩心的重要性。

美国耶鲁大学校长彼得•沙洛维在2014年毕业典礼上的演讲《学会感恩》阐述的很透彻:

1. 感恩的人更幸福。

毫无疑问,当我们心存感恩时,就很难同时感受到妒忌、愤怒、仇恨等负面情感。事实上,那些说他们会表达感激的人——这些人积极回应调查项目,如“我有时会感恩不起眼的小事情”“我感恩很多人”——往往也会在所谓的主观幸福即生活满意度的心理测试上获得高分。为什么感恩的人更幸福? 与表达感恩不相容的一种个人倾向是社会比较,尤其是与比我们拥有更多的人相比较的潜在倾向。心怀感恩的人很少会妒忌他人。充满感恩的人能更好地应对生活的压力,具有更强的抵抗力。即使在困境中,他们也能发现美好的东西,其他人也会更喜欢他们。更重要的是,人们更愿意帮助那些过去一直感恩他们的人。

2. 感恩是社会和谐的关键

心理学家芭芭拉·弗雷德里克森认为,感恩能够拓展人的思维,换句话说,感恩能让人们考虑更广泛、更具创造力的可能性、选择和替代方式。思维的开拓会产生一种个人智能和自我效能感。弗雷德里克森认为,这些情感能培养同情心与助人为乐的精神,并促使人们尝试一系列可能帮助别人的方法而远非简单的互换互惠或一报还一报。人们观察到,非人类灵长类动物也会做出这种形为,比如当一只黑猩猩与另一只黑猩猩共同分享食物时,得到食物的黑猩猩会把分享食物的黑猩猩搂在怀里。或者,一只猩猩持续给另一只猩猩梳理毛发一两天后,被梳理毛发的猩猩会与给他梳理毛发的猩猩分享食物。正如这些例子所暗示的,感恩是社会和谐的关键。的确如此,感恩可以增强人们的社会归属感,增强作为好公民的责任,使人们对善意更忠诚。当今社会需要以多种形式将感恩贯穿于各种文化中。对每个人的贡献表达感恩,从而使社会变得更加和谐、团结。公开表达的及其他各种形式的感恩会使人们保持乐观并有共同目标感。

如何重塑孩子稀缺的“感恩心”?

二. 父母是教会孩子感恩的第一任老师

感恩,是为了让孩子们懂得尊重别人,对别人的给予心存感激。教育孩子感恩就从父母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家庭是孩子第一个也是永远的学校;父母是孩子第一个,也是永远的老师。父母自己做到关心、感恩老人,关爱、感激他人,孩子自然会受影响。特别是接受帮助时,一定要表示感谢。父母要知道,孩子的好品质、好行为是不断培养出来的。父母要让孩子从细微处入手,从小事做起。人都是在经历中懂事,如果只是简单浅显地对孩子说,要孝敬父母长辈,要感恩,他们根本无法理解,要培养孩子养成一种习惯,他们才会渐渐形成一种责任和义务。

三. 如何重塑孩子稀缺的“感恩心”?

1. 言传身教,让孩子识恩。

生活中,我们必须以身作则,以自己的行动影响孩子。当孩子向老师问好,老师应该积极回应:“谢谢!你的问候让我很高兴。”当孩子为你捡起掉在地上的笔,或给你端来一杯水,你一句“谢谢你,你真能干!”会让孩子感动不已。当孩子受到别人的帮助时,老师和家长要示范孩子对别人表达感激之情。当孩子们受到这种影响,感谢他人的善行时,第一反应常常是今后自己也应该这样做,这就给孩子一种行为上的暗示。我们还要在平日的一言一行中,给孩子贯穿感恩的思想。要知道,有时一个歉意的表示,一个抱歉的微笑,一句温柔的话语,哪怕是一个不经意的举动,都会让别人感受到爱。久而久之,孩子在这样的氛围下,会不自觉地表达自己的爱与关心。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我们所熟悉的一则公益广告,其中有这样两个画面:一个镜头是女儿每晚都把热乎乎的洗脚水端到妈妈的房间,为妈妈洗脚;另一个镜头是一直都在旁边观察的儿子,颤悠悠地端着洗脚水,来给他的妈妈洗脚,画面感人至深。做父母的如果不关心和感激上一代人,孩子就会模仿父母。因此,父母要有意识地激发和呵护孩子的感恩之心。

2. 时时事事,教孩子知恩。

对孩子进行感恩教育,首要的是让孩子知恩,老师和家长应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要让孩子知道,对给予自己生命的父母,对照顾自己的亲人,对帮助自己的同伴,对教给自己知识的老师,对做出可口饭菜的厨师阿姨,甚至一棵树、一朵花、一棵小草,都对自己有恩。只有时时事事提示孩子,才能给予孩子熏陶。让孩子从小就浸润在感恩的环境里,真心感受,每天怀有感恩地说“谢谢”,不仅仅使自己有积极的想法,也会使别人感到快乐。在别人需要帮助时,伸出援助之手;而当别人帮助自己时,以真诚的微笑说一声thank you。这些小小的细节都是一颗感恩的心。

3. 体验教育,助孩子体恩。感恩是一种心情,也是一种心境。老师和家长要运用体验的方法,让孩子将自己置身于他人的处境,为他人着想。培养孩子互助、分享、谦让和感恩的行为。例如,要让孩子体贴、关心、孝敬父母,可通过“护蛋行动”等感恩主题教育活动来进行,让孩子从“护蛋”的不容易和辛苦中体验父母养育自己的辛苦,体验父母对自己无微不至的爱。再如,当孩子撕坏图书、捏死小蚂蚁时;当他们摘树叶、践踏小草时,可以启发孩子想想自己被别人踩了是什么感觉,被别人打了又是什么感觉,让他们从中知道,对比自己弱小的生命应给予帮助,从而反省自己的不良行为。

4. 节日活动,引孩子感恩。

虽说大恩不言谢,但感恩一定不要仅发于心而止于口。对自己需要感谢的人,一定要把感恩之意说出来,把感恩之情表达出来。要让孩子以行动回报父母、老师、同学以及亲人的恩情,让他们在一些特殊节日活动中知恩、感恩、报恩。比如“三八”妇女节时,我引导孩子给奶奶、外婆、妈妈送上一句祝福;父亲节时给爸爸送上一张自己亲手做的感恩卡;重阳节时给爷爷奶奶唱一首感恩的歌;教师节时为教师做一件小事等,以此表达自己的感恩之心。要让孩子知道,别人给予自己的,哪怕是再微不足道的帮助和关怀,也不要忘了感恩。

5. 让孩子学会给予

偶尔“示弱”,让孩子为父母做些事。比如假装拿不动衣服,让孩子帮忙拿一两件;假装累了,请孩子倒杯水给爸妈喝……让孩子学会给予,懂得父母和别人的给予与帮助是一种“恩惠”,而不是理所当然或者欠他的。

6. 培养家庭责任感

根据孩子的年龄,指导孩子承担一定数量的家务劳动。参与社区服务,如访问敬老院,感受为他人服务的快乐,体验父母的辛劳,更加珍惜家庭生活的幸福。

如何重塑孩子稀缺的“感恩心”?

7. 多让孩子读感恩格言

a. 活在世上,我们应该学会感恩。学会了感恩,你才会体会到幸福,你才会体会到快乐。

b. 草木为了感激春的到来而吐露新芽;鲜花为了感激夏的到来竞相开放;硕果为了感激秋的到来挂满枝头;雪花为了感激冬的到来把大地母亲银装素裹。自然界尚且如此感恩,人更应该具有感恩之心。

c. 帮助,只是举手之劳,而感谢却是永无止境的。

d. 感恩是一种美德;感恩更是一则芬芳的誓言;感恩是一种幸福;感恩更是一个永恒的支点。

e. 父母是我们生命的一大部分,没有他们,生命就不完美。

f. 怀着感恩的心情去生活,让自己快乐,更让别人感到快乐!.

g. 每一盏熄灭的心灯后面,都有一个令人感伤的故事,而点亮那盏灯,有时候只需一句温暖的话语、一点微不足道的帮助。如果我们都不忘点亮身边的一盏心灯,世界将会充满希望和光明。

h. 天道酬勤,凡事感恩。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i.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j. 感恩之人亮若璀璨星光,仇怨之人,暗若惨淡愁云。

k. 感恩之心,人皆有之;感恩之人,世皆敬之。

l. 感恩是别人的给予,更是给予别人的馈赠。

m. 幸福源于对生活的满足,感恩源于对幸福的感知。

n. 学会感恩,学会做人,塑造完美人生!回报他人,回报自然,共创和谐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