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慌,抑郁症这东西不是那么好中招的!

文 / 医瞳
2018-10-08 18:24

撰稿 │龙善糖


关于气郁体质,很多人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得抑郁症那么容易吗?抑郁症的郁”,是不是“气郁”的意思呢?

至少我们现在还不能轻易下结论,他就是抑郁症,因为西医看指标,而中医重整体,并关注人的自身感受。这两者的概念是不同的,抑郁症是西医的医学名词,而且特指精神方面,主要是一种心理性疾中医里所说的“气郁”更多的是一个人的气机不畅的失衡状态,身体层面上的。


虽然这种体质的变化也伴随着一些心理症状判断一个人是否抑郁症是要非常谨慎的,有些情况下,他可能只是有些事情一时想不开,使得体质与心理发生了偏颇,在情绪上有些抑郁,这个时候你要帮助他积极地调整,就不会出什么大问题;而一旦诊断为抑郁症,可能会加重病人的自我暗示,使得治疗困难重重。

所以我们只是判断这个人是一时间的气郁,或者是气郁体质,而没有抑郁症。但是,气郁体质人必须要警惕,气郁体质是抑郁症的温床。


如何理解这个关系呢?

如果形容一下的话就是:气郁质的人在天桥的这端,抑郁症就在天桥的那端,其实我们从另一个角度来理解抑郁症群体,他们有相当一部分都是要求完美的人,他们要求自己的角色完美,所以要百分百地投入。

还有很多人追求的只是一个梦想,一种成就感。把自己逼得太紧了,中医说的“忧则气结”其实就是气机郁滞了通俗地说,就是由于急迫或者强求,而忘记了各人身体或者心理的基础条件,导致低油号驾驶高马力的跑车,你想能不出现问题吗?这些问题反过来影响心理的平衡,时间久了,就会不通畅,堵在哪里,哪里就会出现问题。甚至会出现轻生的可能。

说到气郁体质,最典型的莫过于“林妹妹”。现实生活中,林黛玉的扮演者陈晓旭也成了大众心目中“林妹妹”的唯一标准,而她们虽然时空相隔,却同怜葬花,空留叹息于世,陈晓旭属于气郁体质吗?



扮演和演变不是一样的,不能说因为扮演了林黛玉就演变成了气郁体质,难道专门演日本特务的人,就变成日本特务了?但是在我的体质学里面,有形神相关论的阐述。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演员要塑造好一个角色他(她)一定得回归到角色本身,替那个角色活过一次。

陈晓旭之所以成功地扮演了林黛玉,是因为她深刻地揣摩了林黛玉的性格特征和心理状态,融入了这个角色,那些忧郁和伤感的情感基调,可能也扎根在心里了,从性格到体质可能会发生演变。

我们可以推想一下。当年红楼梦的拍摄过程很长,从体质学的角度来说,如果这个人不注意调整的话,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都保持着一种心理状态,维持那样的“生活”,不能及时地从角色里面走出来,她自己的身体和生活确实会不知不觉受到影响。



还有张国荣,媒体说他是先天的气郁质,曾经拍过一些同性恋题材的电影,一些诡异、惊悚的片子,拍完了很久也一直没能走出角色,后来成了真正的抑郁症,选择了自杀。

这两个演员的例子说明什么呢?除了天生的体质和禀赋以外,长期的外因刺激,持续影响一个人的心理和生理,是体质可变、可调、乃至形成的另一方面条件。

大家要知道,不要谈虎色变。因为普遍的、一过性的郁闷并不代表气郁体质的形成。我们先不说这种“郁闷”现象对与否,至少应该明白,多数人心里还是存在问题的,或许这种问题是正常的,是成长过程里面的秋天与冬天,问题是谁来关注这些心灵的“麦城”?怎样告知大家这种暗淡与灰暗是人生的必然经历与色彩?或者是一个修正自我的工程“亮点”。但是,不要以为这些仅仅是心理层面上的问题,他会直接影响体质。

那么气郁体质是如何形成的呢?

是因为长期的情志不畅导致的气血郁滞情志在哪里?情志在肝,这个不是西医的“肝脏”,而是中医的“肝气”情志顺了,肝气才能通畅,就不会郁闷,在这个变化飞快、物质丰富的现代社会,人们想要追逐的东西太多,又不能每一样都顺心意,情志自然就不顺,气机就不顺畅,就郁结。


《伤寒论》里张仲景写道:“怪当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我们现代人其实不只是“不留神医药”,而在根本不留神自己的情况下,去更多的留神名利。

其结果必然是“覆巢之下岂有完卵”,事实上,就连小孩都会郁郁不欢,为什么?他想要的玩具大人没有买给他,为什么不买给他呢?因为爸爸妈妈没有那么多的钱呀。你把道理讲给他,他明白了,就不哭了,就忘了这件事,笑着去玩了。其实我们成年人也会向社会这个“父母”要东西,要不来就郁闷了这里面还有一个层面:你要的东西是你的吗没有这个东西你是不是也会很好的生活下去呢?


最后,如果大家对此有什么疑问欢迎留言讨论交流。



编辑 │李佑微

校对 │鱼果医医

PS:文章为医瞳原创,图片均来自于网络,图片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否则将追诉其法律责任,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