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伊德:人终其一生都是和自己在较量,直至和解!

文 / 心理笔记
2018-08-10 00:11


上期和颜值与才华并存的华生学习【行为主义发展理论】,今天开始学习著名的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心理发展理论。

弗洛伊德是奥地利著名的精神分析学家,心理学家,是西方文化史上绕不开的人,西方的知识分子一般没有不知道他的,因为无论你是研究什么,研究政治、研究文学,神话、宗教、道德都绕不过他。

《泰坦尼克号》中有这样一个场景,在船上,女主露丝问土豪:“你听说过弗洛伊德吗?”土豪回答:“弗洛伊德是谁?乘客吗?”

似乎在西方社会, 知不知道弗洛伊德已成为逼格高低的标准之一。当然那时还没有“逼格”这个词,人们用的词是“素质”。

电影《泰坦尼克号》剧照

敲黑板,为了自己和对象,一定要认真学习今天的内容,以免当你遇到一位心仪的对象时,一句:“你听过弗洛伊德吗?”就把你淘汰。

在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一书中,关于精神分析学派的心理发展理论,主要从三个方面围绕讲解:

一、心理发展的动力

二、心理发展阶段

三、儿童焦虑情绪发展

弗洛伊德的心理发展理论

一、心理发展的动力。

1900年,弗洛伊德的著作《梦的解析》出版,标志着精神分析心理学的诞生,弗洛伊德认为,个体心理的发展,特别是其人格的发展是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者相互斗争,相互协调的结果。


本我

1、本我类似于“无意识”,是最原始的本能,它是人格中最难接近的部分,也是最强有力的部分。比如饿是一种本能,渴是一种本能,性是一种本能等,这些都是我们与身俱来的,是自然而然就出现的。

本我受快乐原则的支配,即寻求最大满足和最小痛苦,如果本我长期得不到满足,人体就会产生紧张心理。

比如,刚开始肚子饿时我们并不会感觉很难受,但过一段时间就会坐立不安,再过一段时间身体就会出现不适反应。为了让肚子饿这种状态缓解,我们本能的反应就是去找食物,好让我们恢复一个舒适的状态。

弗洛伊德总结出本能的四个特征:

(1)来源:即肉体的某种欠缺(比如口渴需要喝水,饥饿需要食物)

(2)目的:消除肉体的欠缺并重建内在平衡。(比如想要消除口渴的需要,想要消除饥饿的需要)

3)对象 :即减少或消除肉体欠缺的事物(比如口渴去找水,肚子饿去找食物)

(4)原动力:即决定肉体欠缺的程度(比如去找水这个动作的执行强度依赖于我们饿了多长时间,到底饿到哪种程度。即动力来源于你对某些事物的渴望程度,你越渴望你的动力就越强,结合实际生活想一想就能大概明白。)

如果还不明白,我们来想像这样一个场景:

在炎热的三伏天,你已经持续工作了4小时,你突然觉得口干想喝水(来源)。此 时你的第一个想法是喝水(目的),水就在离你身后3米远的地方(对象)。

但手上还有一些工作没有处理完,你觉得还可以再忍耐一会,于是继续工作(有了来源、目的、对象 ,不一定会产生行动,即原动力不够强)。

1个小时又过去了,口渴的感觉加剧,口干上升到口干舌燥,甚至感觉喉咙都要冒火的程度,此时手上的事仍然没有完成,但你还是立马放下手上的工作,拿起杯子去倒水(原动力强弱程度依赖于个体对目的的需求程度)。

本能很多,但弗洛伊德主要研究两种本能,一种是求生的本能,另一种是死亡的本能。

在个体心理发展中,本我的作用很重要,婴儿几乎全部处于本我状态。他们无忧无虑,整天只要吃好睡好就不会吵闹。随着年龄的增长,自我才会慢慢的从本我中发展出来。

自我

自我是意识的结构部分,弗洛伊德认为,作为无意识结构部分的本我不能直接与现实世界接触,为了促进个体和现实世界的交互作用,必须通过自我。

当我们小的时候,我们是全凭冲动随心所欲的,所以常听妈妈在耳边大喊,不要玩水!会感冒!不要玩火!很危险!不要吃泥巴,不能吃!

观察我们身边1—2岁的小孩,是不是看到什么就是碰什么,拿到什么就往嘴里塞。但慢慢的,随着年龄增长,孩子就会考虑到行为的后果,考虑到环境的制约,这个就是自我。

自我遵循现实原则,即社会可能允许的范围,它位于本我与超我之间。

超我

超我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是良心,第二部分是自我理想。

弗洛伊德把本我与自我的关系用一个比喻形象地说明 ,本我是马,自我是骑士,马提供能量,骑士指挥马前进的方向。

小结:如何理解本我、自我、超我

通俗来讲,本我就是魔鬼,超我就是天使,自我就是老好人。他们三个天天在你耳边吵,每个都想满足自己,如果有一方对结果不满意或一方占了优势,就会导致心理异常,一旦他们三个关系完全失调,就会导致严重的精神疾病。

本我是我们一出生就拥有的结构,它的主要特征是自私、只想满足私人欲望,想干嘛就干嘛,只要我开心就好。

自我是在生命的头2年里才逐渐发展出的结构,它的主要特征是既要满足本我要求,又要考虑现实原则;

而超我是在5岁左右才开始发展出来的部分,它的主要特征是代表父母及社会的道德标准,以及他们“好坏对错”的价值判断。

比如你在路上走着走着,看到前面有位哥们的口袋里滑出N张百元大钞,你不是立马奔跑过去把它捡起来,而是先要做一番争斗。

本我:“哇塞!天上掉陷饼啦!这么好的机会,终于不用卖肾就可以买心仪已久的iPhone了,赶紧把RMB捡起来!”

超我:“拾金不昧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把别人的东西占为己有是不道德的,如果这样做以后都不用见人了。”

本我和超我不断吵吵着,“捡”!"别捡!“捡”!"别检

他俩吵得不可开交时,自我这个和事老出来调和到:“还是把钱捡起来,还给那哥们,如果不这样做,被人发现了,可能会被拍成小视频传到网上,到时就没脸做人啦!把钱捡起来还给人家,或许这哥们会把钱分一半作为感谢也说不定,就算不分,被夸几句,也算没白做好事。”

自我这话,不但安抚了本我,还满足了超我,最后都相安无事。所以说,人终其一生就是本我、自我、超我在不断争斗,最后达成和解的结果。而那些情商高的人,就是自我修养高的人,他们能轻松的让本我、自我、超我长期处于一种平衡的状态。你今天看懂了,也可以试着去认识自己的本我、锻炼自我,懂得超我,你的一身会过得幸福、开心得多。

NED

以上为学习《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初次心得体会,仅供学习交流!不代表以后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