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以为你以为的那个抑郁是那个抑郁吗?

文 / 心匠工作坊
2018-07-16 17:27
心匠工作坊你以为你以为的那个抑郁是那个抑郁吗?

对于大部分人来说,这个世界是丰富多彩,充满了乐趣和阳光的。买到网红店的爆款,拿着新款的电子产品,跟家人朋友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给自己的爱豆爆灯打CALL,努力学习升职加薪……这些大大小小的事情会让他们对生活充满了期待和希望。而对有一部分人来说,这个世界褪去了色彩,没有什么再能勾起他们的兴趣,人民币的厚度,亲情爱情友情,成就感……似乎也不能让他们多驻足一刻,他们的世界就是一个巨大的黑洞,看不到尽头。世界卫生组织在2012年发布的报告中指出,预计在2030年抑郁症将上升至世界疾病上升首位。这个让人看不清实体的病症到底是什么,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人们对'抑郁'的理解

抑郁情绪不等于就是抑郁症,但很多人会将出现抑郁情绪想成抑郁症,随意给自己的抑郁情绪贴上抑郁症的标签,造成不要必要的担心,因为不了解疾病本身造成的过度担心,反而生病了。有人不仅给自己,也会随意给他人贴标签,给不了解抑郁症的他人也会带来了很多不必要的负担。

而对于真正有抑郁症的人,因为不了解病情本身,觉得抑郁症就是抑郁情绪,或者怕被人嘲笑看精神科丢了面子,不愿意去看医生,错过了采取治疗措施的黄金时期,发展越来越严重甚至自杀。因为缺乏对抑郁症的了解,对已经诊断出抑郁症的患者无法给予足够的理解和支持,甚至有人评价说是矫情,闲得慌。

总体来说,现在社会上大家对抑郁的了解还是非常片面或不准确的,很多人会持一种逃避、拒绝、否定甚至批判的态度。因此,普及抑郁情绪和抑郁症相关的知识,让大家了解它们各自的意义、区别和联系,及时发现问题,采取相应措施,才能更好的照顾好自己的情绪,照顾好他人的情绪,对'抑郁症'有准确的认知,做出适当的表达。

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千差万别的态度呢?

抑郁情绪≠抑郁症, 大家平时常说的抑郁大部分是指抑郁情绪,对于一般人区分起来确实不容易。就像我本科学医的时候,有段时间特别敏感,经常学习一个病就会往自己身上套,还会去请教专家老师。其实根本就不是那回事,因为刚开始学习,所以了解还比较肤浅,心又比较急想用起来,缺乏足够的耐心和严谨,所以会出现这种状态。

现在对于大家也是,随着各种知识的普及,抑郁症一词被越来越多人熟知,有被过度引用的嫌疑,各种将自己的情况往上套,比如"今天好疲惫,我好像得抑郁症了。""最近做什么都提不起精神,是不是得抑郁症了。"等等这样的话我们经常能听到。但是是否有得了抑郁症不是根据自己感受简单就可以下判断的,需要经过专业医生的专业诊断。

什么是抑郁情绪呢?抑郁情绪和抑郁症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呢?

情绪是每个人都有的,抑郁情绪也不例外。我们会有开心的时候和不开心的时候,开心就是属于正面的情绪,不开心就是属于负面的情绪,抑郁情绪。谁都会因为一些人,或者一些事情不开心,而产生抑郁情绪。像是有的人在公司里受到不公正待遇时,和同学朋友发生矛盾时,考试成绩没有达到预期,被分手或离婚时,都会令人产生抑郁情绪。这时候我们会直接说不开心,心情不好,难过,感到烦恼,什么都不想做就想躺着等等。因此抑郁情绪包括郁闷、悲伤、苦恼、沮丧、空虚、孤独等情绪,可以表现为郁郁寡欢、闷闷不乐、沉默萎靡,情绪低落,让人觉得整天心事重重等。但如果这些都是有原因的,原因解除了就不会继续有这些负面的情绪,并且在有这些负面情绪的时候,并没有导致平时的学习、工作、生活受到影响,那么可能只是情绪而已。但是对于不同人可能需要的时间不同,比如本身性格孤僻、想法偏悲观的人可能花的时间会长一点,甚至需要通过心理咨询来缓解。如果排除了以上因素,还是不确定的话,还是建议大家随时去医院进行专业诊断。

情绪每个人都有的,抑郁情绪也是,所以没有感受过抑郁情绪的人是没有的。抑郁情绪可能发展成为抑郁症,但也不一定,但大多数抑郁症的源头是抑郁情绪。导致产生抑郁情绪的情况和原因得到解决后,抑郁情绪会随之缓解,同时通过运动,和朋友聊天,看电影听音乐等休闲兴趣活动也能帮助缓解抑郁情绪。

抑郁症的表现如何呢?

抑郁症在精神医学中被称为抑郁障碍,抑郁障碍包括破坏性心境失调障碍,重性抑郁障碍(包含重性抑郁发作),持续性抑郁障碍,经前期烦躁障碍,物质/药物所致的抑郁障碍。而我们所熟知的抑郁症一般指的是重性抑郁障碍

抑郁症的病理表现如下: 食欲或体重变化显著,失眠或睡眠过多,精神运动性活跃或迟滞(坐立不安或迟钝),几乎每天都感到疲劳或经历不足,无价值感或过分感到自责和内疚(可以达到妄想的程度,并非患病),思考能力和注意力集中减退或犹豫不决,甚至反复出现死亡或自杀的想法等。以上这些症状在2周内出现,而且这些症状令人很痛苦,或导致社交、职业或其他重要功能损害,并且这些症状不是因为吃药或躯体疾病产生的。但也并不是每个症状都有才能诊断,抑郁症属于精神疾病的一种,其具体诊断还是有严格标准的,其诊断过程也是很复杂的,所以一定要去医院接受专业的诊断,切不可随意贴标签。诊断出来是轻度的话,一般接受心理咨询与治疗可以缓解,但中度及以上都是需要药物治疗的,光心理咨询的效果很甚微,一边接受药物治疗一边接受心理咨询,咨询的效果也会提高的。

有抑郁症的人也会有抑郁情绪,但它一般是没有缘由的,或者对事情‘小题大做’产生的,不是引起疾病的原因。患有抑郁症的人遇到事情总是以消极的态度对待,感觉自己被整个世界抛弃了,容易放大自己的缺点和错误,忽视自己的优点,对于未来过分预想最差的结果,疑心重,喜欢杞人忧天,另外喜欢走极端,一点挫折会被放大为天塌下来了。另外抑郁症患者也可能对几乎所有活动丧失兴趣或感受不到乐趣。

抑郁症通过药物治疗的原理是什么呢?

虽然总把抑郁症比喻成心理的感冒,但抑郁症本身是脑功能的紊乱,在遗传,环境等因素的相互作用下产生的,并不是很多人认为的性格不好,意识薄弱等等,抑郁症长期下来,是会改变大脑结构的。有的轻度的人通过心理咨询就可以治愈,但中度以上或慢性的都要服药的,并且有可能同时存在其他疾病的。所以药物治疗,在抑郁症治疗中是广泛使用的。要明确的是,抑郁症并不是单纯靠自己的意志力可以胜过的。

慢性抑郁症,是什么样一种情况呢?是抑郁情绪已经变成了一个日常习惯了?

可以这么说。因为长期的原因导致的抑郁情绪,比如性格原因,过去的某个事件一直纠结放不下等,靠自己无法缓解,这时也需要寻求专业的帮助。但是,长期持续这样,不能单纯只考虑性格因素,也有可能是人格障碍,或者是某种应激障碍。

另外慢性抑郁症,是根据2年内的症状来诊断的。慢性抑郁症并不是一直存在,而是2年内大多数日子,一天大多数时间出现抑郁心境,出现食欲不振或过度进食,失眠或睡眠过多,缺乏精力或疲劳,自尊心地,注意力不集中或犹豫不决,感到无望症状等等,同样也并不是要都同时出现,是有专门诊断标准的。所以这也不是一般我们可以随意判断的,一定需要去医院进行诊断。这种持续的抑郁障碍通常是儿童青少年或成年早期隐袭性起病,症状达到前面说的抑郁发作的程度后,可能减轻,但与前面提到的类型相比,缓解的可能性更小。并且发病早更可能同时存在其他人格障碍或物质滥用障碍。

其他类型的抑郁症类型

还有破坏性心境失调障碍,它也是慢性的,主要表现为严重而持续性的容易被激怒。首先是在最近12个月或更长时间内,严重的、反复的发脾气。这些通常是对挫折的反应,可能是通过语言、也可能是通过行为表达,比如骂人、攻击他人,破坏财物等,但发脾气的程度和持续的时间和所处情况或受到挑衅的程度不成比例。其次表现为在脾气爆发的之间,存在持续性的易激惹或发怒的心境,并且可能被父母老师同学等观察到。这个类型主要发生在青少年中,首次诊断必须在6岁到18岁,而且脾气爆发与其发育阶段式不一致的等其他诊断标准。诊断还是需要去医院接受专业医生的诊断。

女性还有经前期烦躁障碍,也属于抑郁障碍的范畴。在大多数月经周期中,症状要在月经开始前1周出现,在月经开始后几天内症状开始改善,在月经1周后症状变得轻微或不存在。第一,需要有“明显的情绪不稳定,明显的易激惹或愤怒或人际冲突增多,明显的抑郁心境、无望感、或自我贬低的想法,明显的焦虑、紧张或感到烦躁或有站在悬崖边的感觉“中至少一种症状。第二,需要有”对日常活动的兴趣下降,主观感觉注意力集中困难,睡了难以醒来、易疲劳或精力明显不足,明显的食欲改变,明显的睡眠改变,感到被压垮或失去控制,乳房疼痛、关节肌肉疼痛等身体上的症状‘中至少一种症状。结合第一第二,感受到的症状一共要有5个或以上,同时这些症状影响到了生活、工作或学习,也不是因为药物或其他疾病所造成的。

可以说抑郁障碍不是单纯的情绪问题,它的影响从生理反应到心理状态,从人际关系到社会功能。有研究结果显示,抑郁障碍很少单独存在,常常与焦虑障碍、人格障碍、精神分裂、物质依赖障碍等同时性存在,所以是很复杂的。因此随意贴标签的行为是不可取的。如果出现我们给大家列举的抑郁障碍的症状,且持续了2周或2周以上,一定要去正规医院接受诊断和治疗,不要只是在网络上提问。另外据媒体公布的WHO统计结果显示,中国的抑郁症发病率在7%左右,2/3患者为女性,其中10~15%的患者最终可能选择自杀,抑郁症患者的自杀率比一般人群高出20倍,是15~29岁人群死亡的第2大原因。

如何有效预防抑郁症的产生呢?

为了预防抑郁症的产生,我们先要了解一下产生抑郁症有关的因素。为什么经历了同一个事件,有的人还能正常生活,有的人却抑郁了呢,这说明抑郁和人的心理素质有很大关系,对外界刺激的心理承受力大的人得抑郁症的几率相对较低。另外人们不同的应对方式也与抑郁症有关,如果自我评价过低或觉得事件超过自我承受范围,便会采用非积极的应对方式,比如否认、逃避、歪曲认知、情绪性等,导致怨天有人,推卸责任,容易造成对他人的不满怨恨或谴责。另外抑郁症还与人格、家庭社会支持、身体的健康状况等各种因素有关。

首先, 保持乐观些心态,学习积极的思考和应对方式,识别自己的歪曲的认知,比如非黑即白的思想,即全或无的两分法来看待事物,没有中间地带。过度概括化,即过分夸大某一单独消极事件的影响,把这个事件看作永远会持续下去的失败模式。还有揣摩他人想法,即不去查证,个人武断地认为他人就是这么想的,而造成误会。标签化,即在没有客观、仔细分析和描述自己的错误后,便给自己贴上负面的标签,为自己贴标签意味着将自己所犯的错误扩大为一个完全消极的自我概念。等等。

其次,多了解自己,对自己进行准确的定位,提高自尊感,不过高或过低评价自己,不给自己制定不现实的无法实践的目标和计划,找到自己喜欢做能做的的事,并积极去尝试。

再次,需要建立自己的社会支持体系,可以包括家人、朋友等,在这样的团体中寻求温暖,增强自尊和自信,在遇到烦恼心情低落时,有人可以诉说,让自己不会觉得是一个人在战斗。

总之,通过保持积极心态, 提高心理素质、抗压能力、心理弹性,提高自尊和自信,提高处理问题的实际能力,提高应对可能遇到的外界刺激的能力。如果在一个人应对困难或很累的时候,可以求助专业的心理咨询师。

如何对待身边患有抑郁症的家人或朋友呢?

没有经历过抑郁的人事非常难理解这种感受的,很多人会觉得抑郁症没什么大不了的,我们无法去要求一个没有经历过的人去完全理解这种感受。所以在你无法感同身受的时候,你可以直接告诉患者,虽然我无法完全感同身受,但是我知道你现在肯定很不好过。这可以帮助患者面对并承认自己有抑郁症,鼓励患者说出自己的感受而不用担心被歧视或看不起。实在不知道说什么的时候,也可以什么都不说,千万不要提供建议,只是陪伴或倾听对抑郁症患者就已经很好了,因为抑郁症患者会很害怕孤独。有些不该说的话还是要提前知道的,并且在跟抑郁症患者接触时候避免提及的,专业的咨询和治疗就留给专业的人员来进行吧。

虽然说抗压能力弱的人容易产生抑郁情绪和抑郁症,但是绝对不要对一个抑郁症患者说,你完全是抗压能力太弱了。因为不管事实是不是这样,但抑郁症的产生很多事跟某一具体事件无关的,多是无缘由产生的,所以当一个人抑郁的时候,任何事都可能触发其爆发,这可能是老师父母的一句批评,没有买到自己想要的东西,走路不小心被人撞了一下等等。也不要跟抑郁症患者说你多出去走走,见见朋友,多运动运动,或者多听听歌,马上就会好的。抑郁情绪可以通过休闲方式来缓解,但是抑郁症是病,需要治疗,并不是只通过这些休闲的方式就可以缓解的。这样说抑郁症患者反而会觉得不被理解,反而可能加重抑郁情绪。但是可以跟患者说我们一起出去走走,一起去运动,一起去做什么,这对患者来说是个陪伴和支持,是患者非常需要的。有人会说,不要再抱怨了,有人比你更惨。这句话对抑郁症患者是无效的,也会让患有抑郁症的人觉得你不理解自己,患有抑郁症的人是无法准确看清自身情况的。另外WTO的研究也指出,情绪、行为等的反复变化,即抑郁症的特征,可能会增加个体患心脏病和糖尿病的风险,还可能会出现各种小病小痛。

另外,抑郁症造成自杀的风险是非常高的,所以作为家人或朋友需要密切关注患者的想法、行为和情绪的变化,如果有反常行为和话语,要特别小心。跟抑郁症患者要经常保持交流,但切记不可带着情绪,或进行评价和教育,而应该告诉患者有我在,并且多给患者鼓励,帮助他们树立可以治愈的信心,让患者能积极配合治疗。有机会可以给患者多提供一些海鱼,海鱼中有能改善抑郁的成分。也可以带患者多晒晒太阳,让心情舒展,或者爬爬山跑跑步,以调节中枢神经递质,来帮助抗抑郁。如果知道患者之前的爱好,也可以一起去做,对病情恢复也是有积极效果的。美国一位心理学家及医生曾说过,你试图跟患抑郁症的亲友交谈的最好的方式就是牢记:单凭你是无法“修复“他们的,但你可以减轻他们孤单寂寞的感受。

我们要如何对待身边有自杀倾向的抑郁症朋友呢?

朋友告诉你自己想自杀,其实本身传达的是这个人痛苦到了想自杀的程度,更多的是想寻求帮助,在向你表达生的欲望。你作为朋友,先将他所表达的对行为的描述转换成情感上的共情,即告诉他你知道他现在非常非常痛苦。你愿意更多地了解他的痛苦,也可以问问他为了自杀所做的准备,了解一下他最近的情况和感受。如之前也表达过自杀想法即上次跟你表达想自杀后,发生过什么让他痛苦到想自杀的事情等,帮他面对当下的困难,并且告诉他会跟他一起面对。

如果你确定朋友有比较严重的抑郁症但现在没有在进行药物治疗,可以陪他一起去医院接受治疗。特别是本人表达很想接受治疗时,你可以告诉他治疗后会好转,你可以陪同他一起去接受治疗,让他得到支持不再害怕一个人治疗。当然还有可能其他原因,同时让他接受心理咨询。另外,和朋友之后一起生活的过程中,平时注意观察他是否有为自杀做的准备(比如和平时反常的行为、留遗言、跟朋友亲人告别、收拾东西、跟以前比一个人的时间变多、食欲和体重改变,睡眠改变等),每次遇到可以以同样的方式支持帮助。如何帮助有自杀倾向的人,具体的方法可以参考我们上一篇文章的内容。作为朋友能做到以上这些就已经足够了,其他可能都不在非专业人士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了。为了朋友也为了保护自己,我们需要把责任分散,把情况分享给能帮助到他的其他人,需要告诉他的父母或其他监护人朋友现在的状况,同时不要自己一个人来决定下面该怎么做,而是跟学校、咨询师、医生、家人等一起来商量。有时候想自杀的人会威胁说你要告诉其他人我立马自杀,但实际情况当中,大部分是通知家人学校自杀预防中心后停止自杀,积极在采取更有效的恢复手段。

本文仅代表心匠工作坊观点

(作者:李莎莎 编辑:周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