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失败的家庭教育,都是因为错过了最好的育儿时间

文 / 家有小童鞋
2018-06-25 18:45

人之初,性本善!孩子在出生的那一刻都是空白的,长大后之所以有了各种各样的性格,都跟父母的教育有很大关系。

天下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够成龙成凤。所以在当下,年轻的爸爸妈妈们,绞尽脑汁、想方设法、苦苦寻觅着育儿的锦囊妙计。

而事实上,往往认为正确的教育方式却是犯了大忌,我们今天就谈谈父母在教育孩子时间上的错误理解:

很多失败的家庭教育,都是因为错过了最好的育儿时间

3岁之前孩子什么都不懂,谁陪伴都一样

我有个表弟,大宝三岁,二宝一岁,夫妻俩之前呆在家里,现在反而要出去打工,理由是:趁孩子现在还小,什么都不懂,谁带都一样,赶紧出去挣几年钱。

这种情况在农村很常见,理由也跟我表弟他们的基本一样,认为孩子三岁之前是不懂事的,谁陪伴都一样。

事实是这样吗?当然不是!

俗话说,3岁看大,7岁看老,心理学发现这是有规律的,3岁是孩子个性、行为的形成期,所以3岁所具有的性格特征也将深深影响其一生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尤其是早期,需要陪伴、互动,但我们恰恰忽略了,觉得1岁、3岁内有什么好教育的。

很多失败的家庭教育,都是因为错过了最好的育儿时间

如果你有这样的想法,那你就错了,3岁以前的教育比3到18岁重要得多。因为3岁前是情感的抚养,情感抚养的多少会决定后面的很多东西。

比如对孩子一生都会产生影响的安全感,就取决于三岁前父母对孩子的陪伴。

通常来说孩子与父母的关系主要分为三种类型,一种类型为依恋型,依恋型是指父母对孩子的行为积极相应,孩子自身感觉到安全,孩子安全感也大为增强;回避型关系,是指父母很少关注孩子,孩子与父母之间形成隔阂;矛盾型则是父母与孩子的关系时而回避,时而依恋,孩子与父母关系不够确定。

心理学看来,孩子只有与父母关系是依恋型,那么孩子未来的人际关系将较为顺利。

很多失败的家庭教育,都是因为错过了最好的育儿时间

6岁前讲道理孩子听不懂,大一点再说

很多父母认为6岁之前孩子处于幼儿期,讲一些道理他听不懂,这就导致了一个家庭教育的普遍问题:小时候孩子愿意听父母说,可父母觉得孩子听不懂;孩子大了,父母愿意说了孩子却不愿意听,比如青春期的孩子,最烦的可能就是父母的说教了。

其实这也是一个误区,因为教育孩子最好的时间恰恰就是6岁前,我们认为孩子“听不懂”的那段时间。

很多失败的家庭教育,都是因为错过了最好的育儿时间

著名心理学教授李玫瑾老师说过:有的家长说孩子不爱跟自己说话,有的孩子偷拿家长的钱,还有的孩子每天玩电脑,甚至不爱上学,有的孩子则是父母说两句就离家出走……

谈到上面几个问题的时候,会发现这些孩子基本都在青春期。

但事实上,这种行为在孩子6岁甚至小的时候就已经有征兆了,只不过家长没有重视。

很多失败的家庭教育,都是因为错过了最好的育儿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