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症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它被污名化!

文 / 拔草部落
2018-06-20 21:25
抑郁症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它被污名化!

这几天是世界杯正式比赛的日子,《这就是世界杯》节目邀请了大张伟作为世界杯足球赛的观战嘉宾一起解说世界杯。

在解说过程中,主持人段暄提出前德国门将罗伯特恩克因为抑郁症而卧轨自杀时,大张伟接了一句「是因为替补一直上不去着急吗?」

大张伟的接话引起了许多球迷及网友的不满,认为他的言论不仅暴露了对足球运动知识储备的不足,更是对已逝者的不尊重。

随后,大张伟在微博上发布了长文道歉信,承认自己说错话「活该这次挨骂」,恳求大家的原谅。

抑郁症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它被污名化!

在回应中可以看出,大张伟并非故意不尊重罗伯特恩克,但他这次随口而接的言论,却反映了一个很普遍的现象——抑郁症及其他心理疾病的污名化。

什么是心理疾病污名化?

一般来说,心理疾病污名化可以分为两种:

(1)社会污名

心理疾病的社会污名一般通过刻板印象、偏见和歧视表现出来——

  • 大众经常会对心理疾病产生一些错误、固化的认知,比如认为心理疾病就是矫情,是无病呻吟,想开点就好了;
  • 在情感上,很多人都厌恶、害怕有心理疾病的人,觉得他们是危险的;
  • 在行为上,人们会躲着心理疾病患者,甚至还告诉别人离他们远一点……

(2)自我污名

除了社会污名,心理疾病患者本身也会产生一种病耻感——觉得自己得了心理疾病是不光彩的,是丢人的,认为自己是低人一等的。

很多患者不愿意主动向专业人士求助,因为他们害怕别人异样的眼光,害怕别人在背后对自己指指点点,害怕自己身边的朋友、亲人讨厌自己、远离自己。

心理疾病就是矫情?才不是!

有一位抑郁症患者说,自己从高中时就患有抑郁症,一开始家人坚定地认为他只是太矫情。他感到非常痛苦,想寻求帮助,却遭到家人的阻拦。直到后来他试图自杀被抢救过来,家人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在确诊的那一天,父亲对他说:「××,到了学校可别告诉别人你得了抑郁症啊。」他点头默认,心照不宣地没有和任何同学讲起自己的病情。

父亲的话里隐藏着一个潜台词——出现心理疾病是丢人的,是羞耻的,要是让别人知道自己的儿子有心理疾病,多没面子啊。

在这个例子里,父亲认为儿子的抑郁症是矫情,认为儿子得了抑郁症是丢人的,就是一种社会污名。只有正在饱受抑郁症折磨的人才知道,抑郁症并不是矫情,也不是想不开,不是打起精神挺挺就能过去的。

而儿子也默认地接受了父亲传递出的观念,认为自己得了抑郁症是羞耻的,就是一种自我污名。

为什么会出现心理疾病污名化?

如果是身体生病了,大家都会觉得去看医生是很正常的,还会贴心地安慰你要多注意休息;但如果是心理生病了,却常会被大家误认为是矫情,甚至遭到嫌弃。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心理疾病污名化的现象呢?

(1)责任度

当我们的身体生病时,可以将责任指向外界环境,比如认为感冒是由病毒引起的,中暑是因为天气太热;而当一个人出现心理疾病时,大众往往认为这是患者自己的问题,是他自己内心太脆弱、太敏感了。

很少有人会歧视感冒的人,却有太多人苛责心理疾病患者,比如,常常有人对他们说「这么点小事儿也扛不住,你也太脆弱了」「怎么别人都没事儿,就你得了这个病?」

(2)危险度

在很大程度上,人们认为心理疾病患者会对自己产生威胁。

在很多新闻里,经常会出现犯罪嫌疑人在犯罪时刚好处于心理疾病发作期的报道;在很多影视剧中也常常将心理疾病「妖魔化」,展现出的形象也是非疯即傻。

这些报道和影视剧让人们产生一种偏见——得了心理疾病的人是危险的。

而事实上,很多心理疾病患者其实是非常善良的人,他们可能在遭遇过一些痛苦的经历后,无法将攻击转向外界,只好将攻击转向自己,才诱发了心理疾病。

(3)罕见度

大众认为,某种心理疾病越不普遍,污名化程度也就越高。因为人类会本能地对自己不够了解的事物产生恐惧。

举个例子,你在森林里遇到了一个不知名的动物,会不会本能地感到害怕呢?因为你不了解这只无名动物的习性是怎样的——是温和友好的呢,还是充满攻击性的呢?

为了保住自己的小命,你会选择远离逃跑,或者干脆拿起武器攻击对方。如果你了解到这个动物并没有那么可怕,也许就会改变自己的行为了。

心理疾病也是同样的道理,当你越不了解它们,就越容易产生偏见;而你越了解它们,反而会以更合理、更平和的目光去看待它们。

抑郁症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它被污名化!

心理疾病污名化带来哪些影响?

(1)耽误治疗,加重病情

心理疾病污名化让患者不仅要承受心理疾病本身带来的痛苦,还要承受外界的偏见和自身的病耻感。

很多人的心理疾病很严重,但在内心无法接受外界给自己贴上的标签,拒绝向专业人士求助,耽误了治疗,导致病情加重。

(2)社会的排斥与隔离

很多人都用异样的眼光来看待心理疾病患者——父母不愿意让自己的儿女找一个有心理疾病的伴侣,公司不愿意雇佣有心理疾病史的员工,很多有心理困扰的人也很难得到理解。

这让心理疾病患者得不到有效的社会支持。

(3)自我效能感降低

因为预期会遭到拒绝,心理疾病患者往往会缩小他们的社交网络,造成被孤立、失业和收入减少,这些「失败」会导致自尊和自我效能感降低。

他们会觉得,因为心理疾病,自己好像没什么价值了,会产生羞耻感,而这种羞耻感会加重精神损伤。

写在最后

台湾作家林奕含曾在一次演讲中,将白血病和抑郁症做过一个类比——

请试想一下今天你有一个晚辈,他得了白血病。你绝对不会跟他说,「我早就跟你讲,你不要跟有得白血病的人来往,不然你自己也会得白血病。」不会这样说吧。

你也不会跟他说,「我跟你讲,都是你的意志力不够,你的抗压性太低,所以你才会得白血病。」

你也不会跟他说,「你为什么要一直去注意你的白血球呢?你看你的手指甲不是长得好好的吗?为什么要一直去想白血球呢?」你也绝对不会这样说。

你也更不会对他说,「为什么大家的白血球都可以乖乖的,你的白血球就是不乖呢?让白血球乖乖的很难吗?」

这些话听起来多么地荒谬,可是这些就是她这么多年来听到最多的一些话。

遭受心理疾病困扰的人们,往往会感到孤立无援,这时,他们需要的是社会的支持、家庭的宽容、温暖的环境氛围,而不是偏见和歧视。我们可以做的,就是给予他们理解和支持。

而患者本身的羞耻感让他们羞于向别人求助,会导致病情的加重。如果感到不对劲、不舒服,一定要及时寻求专业的帮助和心理服务。

抑郁症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它被污名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