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大症状+3项注意+5类药物:关于抑郁症,你需要了解的都在这里

文 / 麦豆医生
2018-05-24 16:16

当遭遇“情绪感冒”心情跌入深谷时,我们很难自愈或自救。抑郁症就是这样的“情绪感冒”——在我国每年因自杀而死亡的人里,有近50%在自杀时患有抑郁症。

即便没有走向死亡,许多抑郁症患者的生活也困难重重,常被贴上“小心眼”、“内向”、“爱逃避”、“情绪化”、“爱找借口”等标签,这些误解让患者蜷缩在内心的小角落,甚至成为压倒希望的最后一根稻草。

抑郁不是懦弱,而是身心出了故障

抑郁症的病因现在尚不清楚,医学界认为它的出现可能是遗传、创伤性事件、躯体疾病等多种原因造成的。从生理指标上看,主要体现在大脑中负责传递情绪的“邮差”——多巴胺、五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这类神经递质出现了问题。通过药物治疗和心理干预,使这些递质回到平衡的状态,就能有效减轻抑郁症状。

如何尽早发现抑郁症?

在抑郁症的确诊中,要从临床症状、病程、严重程度三个维度进行鉴别,同时参考排除标准,确定是否存在抑郁症的困扰。

临床症状
  1. 显著而持久的情绪低落(核心症状);
  2. 兴趣丧失没有愉快感(核心症状);
  3. 精力减退持续疲乏(核心症状);
  4. 精神迟滞,行动能力降低;
  5. 自我评价过低,自责,觉得自己一无是处;
  6. 联想困难,思考能力下降,仿佛“脑袋生锈了";
  7. 反复出现想死的念头,有自杀、自残行为;
  8. 睡眠问题,入睡困难或早醒几个小时;
  9. 食欲降低,体重明显减轻。

当以上9条里出现4条以上,就要考虑是抑郁症的问题了。

病程

暂时的情绪低落、身体疲劳人人都有,但当上述的症状持续半个月以上,就要引起个人及家人亲友的重视。

严重程度

患者的社会功能明显受损,给本人带来了痛苦或引发不良后果。

排除标准

身体的一些器质性疾病与躯体疾病,也会引起抑郁,如甲状腺功能减退,就会导致情绪低落。

当家人出现以上症状时建议尽快治疗,如已出现自残、自杀行为,家属就需要加强监护,必要时住院治疗。

谨慎用药,加速康复

太晦涩的术语不便多讲,精神专科使用的抗抑郁药物,经历了研发与临床试验,疗效有一定的保障。但很多有严重副反应的药物已退出临床一线,可能会对患者带来不良的影响。

※精神类药物仅专科医生可以开具,此总结仅适用于患者参考,切勿在非正规渠道购买药品。

帕罗西汀、舍曲林、氟伏沙明、S-西酞普兰、西酞普兰和氟西汀,属于选择性五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s),十几年来一直是临床最为常用的一类抗抑郁药。

文拉法辛、度洛西汀、米那普仑,属于选择性5-羟色胺与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SNRIs),是常用抗抑郁药,临床使用量仅比SSRIs少些,对于重症和难治性抑郁症有较好的作用。

米氮平和米安色林,属于去甲肾上腺素和特异性五羟色胺抗抑郁药(NASSA),也有一定程度的应用。

吗氯贝胺、苯已肼、优降糖、司来吉林等,属于单胺氧化酶抑制剂(MAOI) 。最早期抗抑郁制剂之一,疗效无特别优势,不良反应多而且重,我国精神科医生已不再选用该类品种。

丙咪嗪、阿米替林、多塞平、氯米帕明等,属于三环类(TCA)抗抑郁制剂。不良反应较多,病人常难以耐受,临床越来越少选用。

专业的医院和医生能做什么?

在医学领域,精神科临床水平与药物研发能力相对落后,医疗机构又存在良莠不齐的情况,建议首先选择正规公立医院的心理科和精神科就诊,若当地无相关医疗资源,建议选择省内或附近的三甲医院或正规精神专科医院就诊。

专业的心理医生会对患者进行基本的体格检查、量表测评等,并通过交流和对既往经历和病史的探讨,确诊并发现患者的问题,部分医疗机构还需要辅助检查排除其他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