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我妈选择放弃了临终治疗,所有人都骂我不孝

文 / 读点书吧
2018-05-05 18:15

这是一个来自读者真实的故事。

A的母亲得了癌症,检查出来的时候就已经是晚期不治了。医生说,哪怕用最先进的技术最好的药,可能也活不了半年了,医学的手段只能延缓死亡的过程,没有治愈的可能性。

而如果放弃治疗的话,可能就只有3个月时间了,这还是在理想状态下。

A的母亲坚决要求不治了,听天由命,活了大半辈子也活够了。其实A知道,母亲是想为自己省钱,害怕连累自己。

思虑再三之后,A做了一个痛苦的决定,她决定为妈妈放弃治疗。她想的不是省钱,而是想让妈妈在生命的最后时光能少受点罪。

她不想看着自己的母亲,生命的最后时间,躺在病床上,身上插满各种管子,每天都在抽血、化验、吃药,最后冷冰冰地死去。

和母亲认真地沟通了这一想法后,母亲也表示赞同。

可是所有人都不理解,他们都觉得A这样做简直是太不孝了!

1.

我们是一个“百善孝为先”的国家,谁都不愿意看着亲人的离去。

所以,当面对亲人临终的时候,大多数人的做法都是,宁愿花再多的钱,也要尽可能的治疗,为了能延长亲人的生命。

他们觉得,这就是对亲人的爱。

可是,他们却从来不会考虑,当死亡已成定数的时候,医学治疗只会越来越无奈,而病人所受的折磨也会越来越多,密密麻麻的针眼和插管,让人不忍直视。

试想,如果病人有权利选择的话,他们会愿意这样度过生命的最后时刻吗?

他们会不会,更希望能体面一点地走完最后这段路呢?

让一个人以一种极端痛苦的方式,再“苟延残喘”般地多活几天?

这样,真的是对病人好吗?

不,这其实是一种对病人的过度治疗。他们只是在“被活着”。

2015年,经济学人智库发布了“全球死亡质量指数”,中国仅仅排名第71位,仅好于一些非洲贫困国家。

我在网上看到:绝大多数美国医生在知道病人的生命已经无可挽回后,选择的不是用最先进的手术来延长生命,而是将精力放在了享受最后的时光上。

而,如何让病人“死亡质量”更高,这一点太多人不会了。

2.

面对去日无多的病人,怎样的临终关怀才是正确合理的呢?

首先,我们要明确,死亡是一件不可避免的事。

尼采说:“不尊重死亡的人,不懂得敬畏生命。”

亲友的死亡,我们当然会悲伤。但悲伤不意味着沉溺其中,拒绝接受死亡。

其次,我们需要真正地去了解将死的病人最需要的是什么?关于临终关怀,我们最应该做得是什么?

我觉得有两点很重要。

第一,人在临死前最害怕什么?

是孤独,他们会害怕一个人,害怕被世界抛弃,害怕一个人孤零零地死去。

这个时候,你需要做得,是给予他们足够的爱和陪伴。

让他们感觉到温暖,让他们感觉到安心,消除他们的害怕和恐惧。这比生理上的过度治疗重要多了。

第二点,一个人在临死前,势必会有很多想做而未做的事。

我们能做的是,尽可能地去帮助他们实现这些未完成的心愿,让他们能够了无遗憾地离开。

他们难免会有一些牵挂的和难以割舍的东西,你需要帮助他们。

陪他们去完成吧,不然,以后也会成为你心里永远的遗憾的。

不要让我们彼此都留有遗憾。

3.

浙江大学医学院博士陈作兵,在明确得知自己的父亲生命已经所剩无几的时候,决定陪父亲好好地安享这最后的时光。

他停掉了工作,带着父亲回到他出生长大的故乡,去走一走那熟悉的土地,去呼吸一下乡间清新的空气,去和那些还在种地的乡亲们有聊有笑.....

虽然停掉了医学的治疗,但是父亲的状态似乎还有那么一点点的好转。

他们最后一起过了一个幸福的年,尽可能地在一起多吃一顿团圆饭,拍了一张又一张开心地笑的全家福。

后来,他的父亲宁静而安详地离去了,是带着笑的。

我们常常讨论如何活得更有尊严的问题,但其实,死也是一件需要尊严的事。

索甲仁波切说过:“没有哪一种布施,会大过于帮助一个人好好地死亡。”

死亡面前,我们也同样需要尊严和体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