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监督服务”治拖延症可有效? 关键靠自己

文 / 东南网
2018-04-03 10:08

拖延症 网疗可有效?

网上“监督服务”治拖延症可有效? 关键靠自己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明朝诗人钱福一首脍炙人口的《明日歌》,劝告世人珍惜每一天。然而,当今生活,人们明明有大把时间可以学习、工作,却忍不住刷微博、刷朋友圈、玩手游……直到最后,才发现一件正事也没干,开始感慨“时间都去哪儿了”。你是不是也这样?那恐怕是得了拖延症。

事实上,拖延症并不是医学或心理学上认证的一种疾病,国际拖延症研究领域权威专家蒂莫西·皮切尔在《战胜拖延症》中写道:“拖延症是一种结果有害,不必要的自愿推迟。”

最近,网上流行卖起监督服务——通过电话、微信等方式督促网友早睡早起、定时学习、坚持减肥等,并且销量还不错。记者调查发现,有的买家觉得对自己很有帮助,有的则表示“并没有什么用”,而店主坦言“成功的案例不多”。

心理专家提醒,网上监督服务其实是一种外界压力,固然能起到一定的提醒和约束作用,但指望外力改变内在问题是不现实的,“战拖”关键要靠自己,调整心态和注重规划可以有效摆脱拖延症。

■记者 苏玮杰 文\图

“网上监督”治拖延 成功案例并不多

近日,火爆网络的《拖延症之歌》,字字血泪地控诉了拖延症对学习、生活、工作带来的“毁灭性”影响。其经典歌词有“我先看集美剧”“刷刷微博就睡”“稍微等会就开始”等等,欢快节奏中道出了现代人在压力下养成的拖延习惯,这些贴切的歌词让网友们纷纷大呼“中枪”。

与此同时,网上“拖延症监督服务”应运而生,提供专人监督,提醒买家按部就班完成任务,摆脱拖延症。记者调查发现,有的买家觉得对自己很有帮助,有的则表示“并没有什么用”“要靠自己自觉”,而店主坦言“成功的案例不多”。

【记者调查】

监督服务形形色色 买家评论褒贬不一

记者在淘宝输入“拖延症监督”等关键字搜索发现,有180多家各式各样的店铺在出售类似服务,针对学习、减肥、早起等各类项目,按日、周、月进行不同程度的收费,同时还推出单项、多项监督服务选项。大多数的付款人数为0,最多的则有120多人购买。监督服务一般分为单项和多项,单项收费价格分别为一天6元、一周36元、半月78元、一个月147元;多项收费价格分别为一天10元、一周66元、半月126元、一个月246元。监督员和用户通过微信或QQ建立联系,按照制定计划,随时要求用户检查,没完成的任务晚上需要加班完成,当天如果没有完成将会受到惩罚。

如果用户欺骗监督员怎么办?有店家表示:“如果是欺骗,要罚款100元。”有店家回复:“不是有计划吗?自己花钱买的服务,连自己都骗的人,不应该吧?工作学习可以拖着,但想做事却坚持不了,又自欺欺人,对得起自己吗?”

根据店铺的累计评论,购买过监督服务的顾客评价褒贬不一,有的顾客评论称“并没什么用”“买完就后悔了”“还是要靠自己自觉”,也有顾客表示“对自己有用”“每天监督让自己更有动力了”。

【服务体验】

需按时拍照“打卡” 每日收费10.5元

近日,记者进入一家“卖监督服务”店铺发现,该店当月已经累计销售出211笔。记者下单体验了一次每日收费10.5元的多项“监督服务”。卖家介绍,监督主要是通过微信和QQ。客户在下单前告诉自己的目标,下单后卖家根据客户的具体情况制定监督计划。每个顾客情况不同,监督的方式方法也不太一样。比如学习监督,会让客户在学习过程中拍张照片发给监督员。如果客户在规定时间内没有完成学习任务,会有惩罚机制。有的客户喜欢温和一些,监督员就会发一些“心灵鸡汤”鼓励对方,有的则希望能强硬一点,每个人的偏好不一样,工作方法也要随时调整。

按照选择的叫醒和监督学习服务,监督员与记者敲定叫醒和学习监督服务细则。对方表示,将根据计划上的时间表准时发微信提醒、督促,记者则需要按时“打卡”,确保达到目标。若提醒五次仍然没回应,默认为没达到目标,要接受惩罚。

当天下午,监督员准时现身,用微信知会记者之后,不一会儿,提醒记者把看书的图拍给他。到了4点,监督员又跳出来,提醒记者该“做题”了。接下来5点和6点的学习计划依然是通过提醒和“有图有真相”来达到监督效果。其间,不知是什么原因,监督员竟然两次错过计划上的时间而没提醒记者,反而是在记者的提醒下,监督员才慌忙发来提醒。

晚上8点,一天的监督基本完成,监督员询问记者是否有意向购买一星期的套餐,他表示,曾经服务过的一位买家就治好了拖延症,“她体验了一两个月的监督服务后,养成了习惯,后来再也没来找过我们”。得到“不需要”的答复之后,监督员没有再和记者说话。

【对话店主】

兼职辛苦收入少 成功的案例不多

据了解,提供服务的监督人员大多是兼职,有自己的学业或工作,因此他们的服务时间是每天早上6点到晚上12点,不在时间区间内不进行监督。但有的店主的服务则不同,他们一共有8个监督员,一个监督员最多服务4个顾客,根据顾客的时间计划进行监督,“每天晚上12点睡,6点起床,没有午休,全年没假期,有顾客熬夜就得陪着”。

客服说,为拖延症患者提供监督服务的工作看似简单,但是却辛苦至极,也赚不了多少钱,要是全职肯定养活不了自己。

据店主介绍,开店只是他的一个副业,主业是做心理咨询的。“当初是听一个学生抱怨说,小时候学习没有人管,长大了爸妈也忙没时间管,自觉性也不高,手机诱惑性强,所以我看到别人在做这个生意,自己也就做了。”

店主声称,现在有几个帮手和他一起做监督员,其中有学生,也有已经工作的人,虽然什么专业的人都有,但绝对都是非常阳光、积极向上的人,在监督别人的同时进行情感开导,给予用户正能量。

“我们早上6点起床,晚上12点睡觉,非常辛苦,但是每人月收入几百元。我们是有正式工作的人,只是把做这项服务当成是一种帮助。”店主说,而且,店铺非常害怕收到差评,因为他们卖的是服务,一个差评可能就会毁了一个店。通常收到差评后,他都会第一时间和顾客联系,查清问题具体出在哪,比如觉得监督员服务不够好,那就换个人,如果是其他问题,可能会对顾客进行补偿。

“客户一般是学生、上班族都有,还有一些留学生。学校考试、工作考证、减肥的监督比较多。”店主说。在被问到是否有通过监督服务成功摆脱拖延症的案例时,店主坦言,以前有过成功的案例,但不是很多,只是看被监督者有没有下定决心改变自己。“以前有一位老师就通过我们的服务克服了拖延症,也有考研成功、减肥顺利的。”

战胜拖延症 靠外力不如靠自己

中国社科院、新华网等多家机构研究发现,在中国,拖延症患者以大学生和职场人士居多,80%以上的大学生存在拖延症,86%的职场人士称自己有拖延症。在国外,一项美国和加拿大的统计数据表明,普通人中有20%的人每天出现拖延行为,若按此推论,全球有10多亿人患有拖延症。

如果拖延症是一种自己治不了的病,那么花钱请别人协助“治疗”真的有效吗?不少市民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大家“没那么简单”。心理专家建议,时间管理应靠自身心态及工作方式的调整来完善,不应交由外力代劳。

市民故事

加入拖延症互帮群 总结经验改坏习惯

市民何女士是一家世界500强企业的行政人员,每周一上午公司开例会,她都要编写会议记录,下午分发到各部门。通常情况下,在何女士打开电脑后投入工作之前,她还得刷刷朋友圈,上微博逛一逛,吃点手边的零食,依次点开网页看新闻……事实上,当她真正摒除杂念开始工作,已是两三小时之后。

对于自己是拖延症患者的事实,何女士并不否认,但要真正改掉这个习惯却很困难。为此,今年1月,何女士购买了一个月的网上“监督服务”,希望能尽快改掉自己的拖延症。然而,结果并不遂她心愿,一个月后没有任何效果。在朋友的推荐下,何女士加入了一个“拖延症互帮群”。

群里有近30人,有销售人员、作家等,何女士发现他们都或多或少有拖延症,并常常在群里抱怨,比如:要考驾照理论的人考试前一天才通宵做题;信用卡账单也要拖到最后一天才还;中午12点多,突然发现自己还没吃午饭,想想还是先打完这局游戏再去吃。群主建议让每个成员轮流公布本月的计划,以及如何保证贯彻实行和需要达到的短期目标等等,并接受大家的监督。每晚,大家都在探讨如何戒掉拖延症,并总结出一整套对抗经验。“有找到组织的感觉,在群友的帮助下,正在慢慢戒掉拖延的坏习惯。”

下软件对抗拖延症 意志薄弱终告失败

在泉州一所大学读大三的学生小于是个严重的“手机控”,睡前总要掏出手机玩上一阵,“感觉睡前看手机成了一种习惯,戒都戒不掉”。手机让他成为拖延症患者,为了改掉这个毛病,他下载了一款叫“专注”的软件:每执行一段时间,即可种植一棵树;如果在执行时间内,跳出软件界面,即视为这个时间被打断,正在种植的树将枯死掉。

“一般在做英语阅读理解会设定1小时,英语写作会设定20分钟,以及睡前设定,这样抑制我打开手机,因为一旦打开,这棵正在成长的树就会枯萎。”小于说,在使用期间,这款软件确实起到让他少玩手机的作用。“这个可比网上的监督服务便宜多了,上次买了一周的监督服务,根本没用。”然而,面对这款软件,小于还是没能逃过懒惰的“魔爪”,“效果再好也起不到强制的作用,如果我实在想玩手机就不会设置了”。手机桌面上的“专注”渐渐成了摆设,不久后被无情卸载。

“用手机来管理自己其实并不是那么好,本来就应该杜绝手机,还反而用手机来管理。”小于表示,以后还是会采用手写计划的方法来治疗自己的拖延症。

同样使用手机软件来管理时间的大四学生小许认为这种软件虽然操作简单,但是很“鸡肋”。在备考期间为了防止自己玩手机,她下载了“番茄”——一款目标管理和习惯养成的软件,让自己能够在25分钟内专注做事,不被干扰,但是大概使用了两个星期,“番茄”便被卸载。

“因为它是25分钟一次的,使用过程中如果25分钟内自己还是无法专注管理好时间的话就会产生挫败感”。原本意志力不强的她在受了几次挫败后便不愿意再触碰“番茄”。

专家声音

外力约束效果小 “战拖”关键靠自己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连丽双认为,形形色色的“习惯养成和目标管理”软件和网上监督服务说白了就是一种外界压力,它们对于拖延症患者固然能起到一定的提醒和约束作用,但指望外力改变内在问题其实是不太现实的。“寄希望于某一个软件或服务来根治‘拖延症’是不太可能的,如果使用者的心理无法改变,仅靠外力无疑是以卵击石。”她同时也表示,不同的软件和监督服务各有特色,因而适用于不同人群,建议大家要理性对待、各取所需。

从心理层面,连丽双对造成“拖延症”的原因作出分析。有些人对于要做的工作或者生活中预定的目标缺乏掌控感、自主感,越是拖延的人,内心越紧张,心理压力越大,工作效率也因此降低。

连丽双介绍,生活环境带来的心理变化也是拖延的诱因之一。现在很多年轻父母本身就存在严重的拖延症,做事拖拖拉拉,没有很好地以身作则,如何教好孩子?

此外,一些人的性格缺陷也是拖延的直接原因。如自控能力差、过度随性或过度追求完美、优柔寡断等,都可能导致拖延。

“外力固然重要,但关键还是要靠自己。”连丽双表示,摆脱“拖延症”主要还是要靠“内在动力”来实现,也就是对个人心态和工作生活方式的调整。她建议,首先可以从改变环境、调整心态做起,比如说清理自己的办公桌,摆上一些自己喜欢的植物,贴上自己喜欢的画作,丢弃长期不看不用的材料,在细小的改变中找到新鲜感,进而调整自己的心态。同时,要克服畏难心理,不断给自己积极的心理暗示,多鼓励自己、提升自信心。

连丽双还建议,大家可以尝试将工作任务细化分割,按期完成。在书桌的醒目位置贴上纸条,提醒自己当天要完成哪些工作;在记事本上把每天要完成的工作逐条列出,完成后再逐条划去,“那么,已经被部分完成的工作将会给你再接再厉的勇气,全部完成任务也就不再那么艰难了”。

符合心理诉求 注重规划行动

“购买监督服务、设置叫醒软件等,其实暗合当代人的心理诉求。但不论什么方法,归根结底还是要靠自律。”华侨大学通识教育学院副教授肖北婴表示,“有些软件的设计,不是以说教的方式来管束手机的‘主人’,而是以各种幽默、诙谐的方式来‘管教’你,而有些监督员也经常会发些‘心灵鸡汤’,既满足了年轻人渴望被管理的心理诉求,又易于被他们接受。”

肖北婴介绍,80后、90后的一代独生子女,在学生时代受到了家长和老师的严格管教,令他们形成了一种被管理的惯性,而当他们离开家庭和学校走进社会,任务重复、缺乏动力导致拖延。“现实生活和工作中,人们常常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重复单调而枯燥的内容,目标任务缺乏新鲜感,完成后也很难有满足感,久而久之就容易懒散、拖延。”肖北婴说,很多人习惯打开电脑首先登录QQ、微信,工作时刷刷微博、玩玩游戏,时间很快就会过去。不少人一开电脑就被网络信息“诱惑”,而“手机强迫症”更是影响了原有的工作进程。

肖北婴解释称,其实,购买监督服务和下载监督软件等行为,意味着个人已意识到自己有这样的问题,尝试借助这些“外力”去改变。当有这些“外力”提醒,确实能让人有紧迫感,减少拖延。但是,以罚钱或者纯粹的体罚等方法作为惩罚,并未教人究竟该怎么做。“这些‘外力’,可能颇有效果,但真正能使人有效摆脱拖延症,还得提前规划、立刻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