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现10亿收购案 曾赔本赚吆喝的物业管理行业已站上资本风口

文 / 商业聊摘
2017-07-03 09:17

“风口”轮流转,物业已排号。

物业管理行业,一个此前并不怎么起眼的传统行业,如今已悄然驶上了快车道。诸如10亿规模的大手笔并购,眼下也是说来就来。

日前,绿地控股旗下的绿地物业,就让雅居乐物业以10亿元收走了100%股权。根据公告,绿地控股后续还将和雅居乐物业探讨股权层面的合作关系。

也就是说,这10亿的股权收购,不过只是个开端。

当然,“开端”这个词,是针对两家当事企业说的;如果针对行业,更恰当的词应该叫做“发酵”。

最近这两三年来,物业管理行业提速明显。大呼口号、排队上市、合纵连横都是家常便饭。

随便举几个例子。

比如万科物业,两年多前就提出分拆上市计划,目标是希望成为中国第一家营业收入超100亿元的物业公司,今年上半年还完成了两家战略投资者的引入。

再看看已经上市的,比如彩生活,这是最早在港交所上市的国内物业公司,上市仅三天市值就超越了它的母公司花样年控股。

还有那些虽还没上市、也没这么强劲风头的玩家,也不乏要在这块市场上豪赌、押宝的。

比如以二三线城市业务为主的中航地产,去年把营收占比超过二分之一的房地产业务几乎全部卖尽,今后要着重发展物业管理。

不难发现,如今的物业管理行业,已经进入了企业涌入、资本热捧、兼并加速的节奏,俨然成为了风口。

但如果再往前看五年十年,物业管理行业其实真是一个“赔本赚吆喝”的行业,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是重要却无钱可赚的状态。

而它之所以会从当初的“赔本赚吆喝”变成今日的炙手可热,也正是因为:在房地产开发市场近年来的蓬勃发展带动下,也跟着蓬勃发展起来,并在几次迭代后摸索出了一套新的发展道路或者说商业模式,变得越来越有钱可赚。

根据中国物业管理协会与中国指数研究院发布的《2015年物业管理行业发展报告》,2007年-2015年,百强企业在管项目总建筑面积总值增长4.1倍,营业收入总值增长5.5倍,净利润总值增长5.5倍。

而2015年之后的增长其实更为迅猛。

以刚刚作价10亿元出售的绿地物业为例,去年实现营收1.26亿元,净利润286.33万元;今年前五个月则实现营收6703.21 万元,净利润382.06万元,已经远超去年全年利润。

另据第一太平戴维斯此前披露的数据显示,预计到2020年,国内住宅物业面积将达到300亿平方米,社区服务消费也将超万亿元。

那么,可作为社区服务入口的物业管理,未来的想象空间自然更大,尤其是在盈利问题上的想象空间越来越大。

那最后咱就来分析分析,这所谓的空间到底是什么。

早年的物业管理公司大多仅提供基础性保障服务,盈利渠道也仅限于收取物业管理费。但在物业费增长水平赶不上人工成本增长水平的背景下,利润空间就会非常有限甚至入不敷出。

因而,扩展业务范围成为了很多企业的首选,盈利模式也就跟着发生了转变。

港交所上市的另一支势头不错的国内物业股是祈福生活服务。去年11月上市,亮相首日就以大涨34.78%收盘。

这家公司的营收结构里,零售、餐饮和其他配套服务的营收占比高达80%以上,物业管理费占比则不足两成。

可见,房地产后服务时代带来了商机,这比单一的物业管理服务更容易产生利润。

总体来说,这是推动行业向前发展的探索,是好事。但有个前提,是掌握好度。

一位“五大行”高管就和主播说,赚钱的机会越来越多,也许就意味着迷失的几率也越来越大。

这话往浅里说,就是物业公司衍生业务和有偿经营服务只是增值服务,不能脱离传统业务而将其作为主业经营,也不能以降低物业服务质量为代价。

往深里说,就是企业需要在模式创新与传统业务中继续摸索以找到平衡,防止被风口的非理性资本运作、投机炒作狂风和一时的逐利心态带偏航向。

毕竟,作为一个劳动密集型的、服务和经验比重略高的传统服务行业,物业管理企业的入门时间短,爬坡时间却很长,而一个机构建立起一支优秀的团队并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如运转,那是非常难的。

从这个角度来说,现在很多机构都还在起跑线上,或者尚未找到精准的企业定位。而在这种状态下就被推上风口,需要敏锐、灵光与杀伐决断,但同样也更需要冷静、理智与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