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中被忽略掉的陋习, 你占了几个?

文 / 稀饭你的笑
2017-07-02 15:42

教育家马卡连柯说:“一切都给孩子,牺牲一切,甚至牺牲自己的幸福,这是父母给孩子的最可怕的礼物。”

家长常常把这个可怕的礼物完完整整地送给自己的孩子,这个礼物对孩子造成的负面影响就是“重智轻德”。其表现是中国父母对孩子溺爱成性,片面注重智力的培养。俗话说:“宠儿多不幸,娇儿难成才。”

这是告诫家长怎么样去教育自己的孩子,怎么样去给孩子一个良好的道德教育。教会孩子如何做人是每个家长义不容辞的职责。孩子良好习惯的养成需要家长首先走出爱的误区。家长的过分呵护,直接剥夺了孩子独立战胜困难与挫折的机会,而战胜挫折是孩子形成良好意志品质与行为准则的必由之路。家庭教育中被忽略掉的陋习,你占了几个?

一.缺少规则意识

不少家长学习西方的教育经验,认为家庭教育要民主,所以从小万事都惯着孩子,孩子想要什么不管是否合适,父母都会同意,其实不然,外国的教育是很有规则的,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而不少中国的家长不仅没有这样的意识,认为孩子还小,不懂事,等年纪大了就知道了,不必过于强求。其实,我们大人不能做的,孩子更不能做。曾听到有的爷爷奶奶看着自己的孙子孙女打的比别人厉害,还夸奖“贼哇”(厉害)。

因为规则意识的缺乏,导致孩子特别任性,随意破坏公共设施,看看超市里孩子哭着喊着要买东西的情形,很多父母仿佛没有任何一点办法。其实,孩子比你聪明,他不知道面子,但他知道你要面子,所以就通过耍无赖的方式和你对抗。就拿最简单的吃饭来说吧,什么时候吃饭,怎么吃饭,又有多少学生合格呢?

二.缺少谦让意识

一直有这样的家长,用“他打你,你也打他,打到他不敢打你为止!”“你尽管打好了,手臂打断我会来赔的”来教育孩子,这种价值观的扭曲导致孩子特别野蛮,只要同学之间稍微有点纠葛就会武力相向,一点没有谦让精神。其实谦让不谦让,夫妻是最好的样板,有的夫妻只要有点小事就你不让我我不让你,“相骂”不断,甚至分床、冷战,一点都不能吃亏。其实孩子都看在眼里。如果孩子从小没有谦让意识,其他的影响不得而知,但一定会影响孩子今后的婚姻生活,稍有不如意,直接离婚。其实婚姻谁也不欠谁,大家相互尊重,相互谦让是家庭幸福的基础。其实谦让还有一个存在的问题,很多年轻人对于长辈或者亲朋好友因为礼尚往来特别计较,送出的多,收回的少,其实亲情又何必在乎这点小钱。

三.多了暴力意识

对孩子最大的杀伤力不是拳头,更不是武力,而是那“严肃的表情,杀人般的眼光”,并不是你的拳头有多大,你的手掌有多厚。对于那些陋习明显的孩子家长,或者经常要拔出拳头的学生来说,往往家里已经有暴力倾向。夫妻双方吵架扔东西,甚至打架。有的要么不管,对孩子百依百顺,突然孩子不乖,就从小开始打,打一遍骂一通又不管,等孩子对你的打慢慢承受了,你突然发现没作用了,越大越厉害,要么打过之后自己偷偷抹眼泪。当孩子力气大过你的时候,你不是打的问题,而是被打的问题。

对于有陋习的孩子,必定源于家庭的影响,更源于家庭教育的缺失,很多家长太把孩子当回事,天天围着孩子转,其实,孩子小时候最怕家长不去管他,他就会觉得很孤单,特别希望父母能跟她一起玩。从孩子一出生,就面临着各种巨大的挑战,孩子是在战胜困难中不断积累自信的,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所遇到的事情每天都在变,新的东西不断出现在孩子的面前。

四.溺爱意识

当孩子长到7岁的时候,他的脑部发育已完成90%,这个时候,家长可以适当放手,可以减少一些对孩子呵护的行为,孩子会在战胜困难的习惯中进步,这是孩子成长的自然法则。

家长对孩子的溺爱是一种畸形心理,在这种溺爱里,父母的温柔变成一副枷锁套牢孩子的心灵,父母的疼爱化作一个圈套拘束孩子的成长。

孩子上幼儿园时还不会穿衣、穿袜子,不会整理散落一地的玩具,连鞋带儿开了绊个跟头也要哭着去告“鞋带儿”的状。

到孩子读小学的时候,上学放学都要有家长接送,在日常生活上孩子被家长照顾得无微不至,更有甚者仅仅因为学校没有坐便设施,就憋着忍着回家再解手。

孩子长到了十几岁进入了中学,但在生活上依然没有学会自理,孩子前脚走出家门,后脚就会有家长追出来喊:“你忘记这个了,你忘记那个了……”转身就是一副无奈的表情,叹息着:“这孩子,什么时候才能长大呀?什么时候才能不让大人操心哦?”

孩子20来岁了,终于考上了大学,一家人高兴坏了,全家总动员,在送孩子的路上背着的、扛着的,那情景简直是举家搬迁。

孩子大学毕业了,就业的烦恼又堵心头,送礼求人托关系,好职业不容易找,不好的职业又觉得太丢人,不好不赖的孩子又不满意。这种无私奉献式的呵护,其实从小就抹杀了孩子的独立性,抹杀了孩子自我发展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