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帮孩子克服自卑:让来自河南山区的小狗蛋告诉你

文 / 童书妈妈三川玲
2017-12-11 16:38

如何帮孩子克服自卑:让来自河南山区的小狗蛋告诉你

我的生命是所有条件的组合,就是这些塑造了我。

当我承认了自己之后,我忽然发现这一切都释然了。

我忽然发现,其实这个世界上,并没有真正值得我们一直“自卑”的东西。

我先来做一个描述,大家可以自己找一找,里面有多少个地方,是会让人产生自卑的:

一个男孩儿,出生在河南某山区的农村,为了好养活,起了贱名叫做狗蛋——因为村里已经有了一个大狗蛋,所以就只能叫做小狗蛋。

他小时候来到一个小城市,住在遥远的郊区,紧邻火葬场,路头是烈士陵园。

他只考上了省会一所工科院校的专科,还在学校里因为长期的旷课被勒令退学,后来调了一个系毕业。为了养活自己,他干过发传单、摆地摊、卖机票、卖保险、跑船务……十几个工作。最后一事无成,连固定住所都没有。

他一直都长得又矮又胖又黑,几乎没有脖子,脸上布满了雀斑和黑痣,小小年纪就遗传了少白头。他英语很差,近视眼,脸盲,不善言辞,不懂交际。

这就是我前24年的真实的人生。

不知道大家会不会因为某些东西而自卑,对于我而言,这里面让年轻时候的我感到深深自卑的地方有:

河南,农村,狗蛋,郊区,火葬场,烈士陵园,专科,机械系,退学,没有好工作,没有住的地方,没有钱,矮,胖,黑,短脖子,雀斑,黑痣,白头发,英语差,近视,不会说话……

我知道,有的人看了会说,这有什么?每个人小时候不都这样吗?比你更不堪的生活多了去了!

的确,我承认,我没有写出来的,比如我父亲是专业军人,在当时生活水平还可以等等情况。但是,我想说的是另一个层面,就是以上的这些事实,每一个都曾经给我带来深切的长久的自卑感。

可以给我带来自卑感的源头,以上有那么多,而我也都没有浪费,把能够让我自卑的都自卑了起来:

  1. 我从来不敢跟别人说我的小名是小狗蛋。

  2. 越是长大,越是去到大城市,我越是介意自己出生在河南,而且是很贫瘠的农村。

  3. 我不敢跟同学说我住在哪里,因为我们家最近的地标就是火葬场。

  4. 我不好意思提自己上的大学,也不敢承认自己并没有学位。

  5. 我不好意思讲自己在哪些公司,做过哪些工作。

  6. 我故意假装不在乎个子矮、雀斑等等,心里却很在意。

现在,看起来很矫情的这六个自卑情结,曾经深深地困扰着我、影响着我——从二十出头开始,我又足足用了20年,才把这些自卑给抛在了身后——甚至,反转为“不以为耻,反以为荣”的地步了。

有人说了,自卑怎么了,谁没有点儿自卑的情结呢?影响人生发展,有那么严重吗?我想说,于我而言,是的。

自卑给我带来的人生缺憾

以及转机

这些自卑让我退缩、懦弱、逃避,最关键的是——不自信。

其实,我原来没有觉得“不好意思讲出来”的个人的事情,就是自卑。年轻人嘛,都喜欢为自己贴金,如果没有什么金可以贴,也要把“不那么闪亮的东西”给藏着掖着——这也不算是撒谎嘛,只是选择性讲对自己有利的信息而已。

刚开始,我还挺为这种“小聪明”得意的。

比如,在说到自己家地址的时候,说距离那里几公里的一个公园的名字,而不是说火葬场把别人吓着;在去应聘的时候,故意装作看岔了,在“学位”一栏里写上“大学”;在说到老家的时候,就说自己很小就从农村出来了,是在重庆长大的(其实只待了三四年);无论工作还是私人交往,尽量用文字来沟通,避免直接交流……

但是,我自己也没有觉察到,自己是不是渐渐地变得躲躲闪闪、退缩逃避了呢?而且,是不是在很多事情上,都没有了自信呢?

事实的确是如此,我有很多事业、生活上的想法,都在这种情绪的影响下,甚至连尝试的机会都失去了。

但是,就这样毕业两年之后,我忽然发现我找的工作一是自己不喜欢,二是养活不了我自己。那么,我到底是哪儿做错了呢?

直到有一天,我按照报纸上的招聘广告,来到一个杂志应聘。我去的时候,已经是快到尾声了,连招聘用的表格都发完了。他们只给了我一张空白的a4纸,让我写一份个人的自传。

这个时候,我忽然释然了,不再去想如何“美化”自己了。于是,我就坦诚地写道:写传记,向来都是伟人、有成就人的事儿,和普通人没有关系;自传,更是有自信有功劳的人对自己的人生回顾;我作为一个年轻人,出生低微、毫无功名、生活窘迫,哪有什么资格写自传……

你猜怎么着?就是这么一份写的歪歪扭扭的“自传”,让我真正步入了一直梦寐以求的新闻行业。

进入杂志社之后,我从实习记者、记者,到编辑、编辑部主任,一共也就用了半年的时间。我忽然发现,虽然在开始的时候,我是所有新招的员工里学历最低、专业最不对口的那个。但是,我却是成长最快的那个——我忽然之间,拥有了无比的自信:我就是适合干这个的人!

从那一天起,我在文字工作上的自信,就再也没有失去过——到现在已经近20年了。你可以在任何领域内用任何形式来打击我,但是我对文字的自信,是不会损失一丝一毫的。

我甚至认为,我没有进入文科的名校学习,反而是我现在拥有的独特能力的一个原因:我所有的文字能力都是自学而来的,虽然没有体系,但是极其实用。

在媒体工作中,我陆续接触到很多杰出的人士,有经济学家、社会学家、企业家、艺术家等等。而我和他们的交往过程中,发现他们更看重的是一个人的思想、真实的能力。反正我的那点儿履历在他们面前都是不值一提,我的坦诚、我的思考、我的见解,反而让他们觉得我是一个可以平等以待的朋友。

而他们的宽容,和对世界更高层面的理解,让我又破解了关于籍贯和相貌的自卑。

记得有很多次,我采访香港台湾,以及海外华人的学者时(如香港大学著名社会学家吕大乐),他们听说我的故乡是河南的时候,马上发出真挚的羡慕的感叹:中国文化的发源宝地啊;我每年都会专门去河南、陕西;总是看不完,爱不完……

刚开始,我觉得他们是客套,后来我发现是真的。

而这也促使我重新认识我的故乡,为什么我视为僻壤的地方,他们视为珍宝;为什么全国地域中,河南备受歧视,而在世界文化中,它又那么伟大?

再到后来,我陆续去了很多国家,我看到了历史、文化,对于一个地域的价值何在。这个时候,我开始感受到河南在中国所具有的无可替代的价值,我为自己身为河南人而真正地感到骄傲和自豪。

至于个人外貌,就更不用说了。随着阅历的增加,年龄的渐长,我明白生理的外貌是天生的,但是后天的气质是自己塑造的。

也就是说,小的时候,我们是靠天生的脸和身材来赢得外在的眼球的。我们必须承认,长得漂亮和俊俏的小姑娘、小伙子,的确挺招人喜欢、招人待见的。

但是,在实际的工作中,我们需要的更是能干活的,有能力的。如果自己属于长得不好的,那就多提升自己的能力呗。

而且啊,我发现越是年轻时靠外貌的,他的价值曲线是下滑的——因为谁也无法抗拒岁月无情的力量。而像我们这些长得一般、不善交际,业务能力强、爱看书学习的人,反而越往后越吃香。

慢慢的,自信也有了,气质也就好了,到了中年反而有人会夸你帅——这是我前30年从来没有想到会和我有联系的一个词汇。

后来啊,我在工作中采访到的一些人,就说王石和潘石屹吧,仅从外貌来看的确不是帅哥,但是他们自有一种独特的魅力和气场。你会觉得王石刀刻一样硬朗的脸庞,潘石屹背着手像农民看庄稼一样看他的楼盘时,是有个人魅力的。

我想,其实作为一个人,最后给人的感觉应该是整体的印象,外在和内在的结合,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人格魅力。在人格魅力中,外貌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甚至就算是长得很丑的,这个时候,你也会产生一种“奇人必有异相”的感慨。

所以啊,我对外貌、身材的这些自卑,就这样不治自愈了。而且,我更发现了自己到了这个时候,反而可以凭借我最擅长的最喜欢的内在,来提升自己的个人魅力了。

前一个阶段,大家都在讨论保温杯、油腻中年的话题。恰恰相反的是,我无比喜欢我的中年,享受我现在的人生状态,我觉得现在是我人生中最美好的时期,我更加热爱我的人生和生活,我对以后的生活充满着好奇、期待和冲动。

青少年要认识自我,克服自卑

否则自卑就跟随你一生

作为成年人,很多家长会觉得“孩子的事儿不是事儿”,所以,当孩子的生活中出现一些家长所不认可的“消极”“胆怯”“自卑”“退缩”这表现的时候,家长会很不当一回事儿,觉得“当头棒喝”就可以了。

殊不知,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很多小事儿往往都是大事儿。如果处理不好的话,每一个小事儿都会酝酿成大事儿,甚至影响孩子的一生。

其一,家长不要给孩子酝酿自卑的温床

很多家长自己不觉得,但在日常生活中所流露出的负面价值观,往往是孩子自卑的来源。

比如,很多家长都会说,“孩子,你没有生在富贵人家,就只能靠自己了”“爸爸这辈子没有出息,你可别跟我学”“你可别跟那谁谁玩儿,人家有钱有势的,和咱们不一样”“你就没那个享福的命”“就你那长相,做梦去吧”……

孩子长期生活在这样的生活环境里,除非拥有极其强大的内心,否则的话,很容易被家长心理暗示,接受自己生下来就注定是一个“失败者”的角色。

而且,神奇的是,就算这个孩子很聪明、很努力,上了很好的学校,找到了很好的工作,“悲观和失败”也会主动地找上门来。这,往往就是自己从小自卑、没有自信所吸引来的后果。

其二,对于不可改变的——承认、接纳、自嘲

小孩子很容易会因为个子高矮、身材胖瘦、皮肤黑白、眼睛近视、雀斑痘痘……这些生理上的差异而产生自卑感。

其实,我们要帮助孩子明白一个事实,就是这些所有的生理特征,在长期的人生中,是不会成为一个人的人生价值的核心的。而且,就算在友谊、爱情等等人与人之间关系上看,性格因素也要远远大于外貌因素。

那么,我们首先要承认这就是我们身体的一部分,我们要接纳这就是独特自我的表现之一。当我们不在以外貌特征作为我们的价值、与人交往的条件的时候,你会发现你拥有属于自己的独特的魅力所在。

当然了,随着你其他魅力的体现,你会更加坦然地面对自己,喜爱自己。如果有一天,你可以用这些特征来自嘲,那真的就说明你的内心已经强大到“以此为荣”的新的境界了。

其三,能够通过努力改变的——学习、提高、转变

不是每个人都生在权贵阶层,也不是每个孩子都会就读名校获得博学位士。那么,我们该如何面对后天不可推卸给他人的自卑呢?

其实,我发现“学校学习”和“实际工作”是两个跨度很大的领域。就是说,如果因为种种原因,你并没有就读名校、学热门的专业,获得硕士博士的学位,其实,你在“工作”的领域可以开辟另一个战场。

我们现在有一个误导,就是名校就意味着工作能力强。其实,名校意味着学术能力强,而不是实际工作能力强。绝大多数的领域,在大学是无法获得真正的工作能力的。

比如:营销能力,谈判能力,编程能力,采访能力,管理能力,沟通能力……这些在工作中运用最多的能力,和大学直接的学习并没有关系。而作为企业领导者,谁能够真正解决问题才是最关键的。

在学校里的人生,只是一个人生命中的一个阶段而已。我们要让年轻人知道,做事情的时候,把事情做好才是最重要的。

管理的就把团队带好,编程的就把代码写好,营销的就把东西卖出去,谈判的就把条件谈清楚,采访的就把文章写好……这就是真本事。

其四,要逐一帮助孩子克服自卑,找到人生的自信

我们每个人都有很多的自卑,如果一直都带着这些自卑生活,会很沉重,很拖累。

我一直都梦想着做记者,但大学学的是机械,这让我一直都很自卑。在寻找记者的工作时,我只敢去不知名的、小的,甚至是不正规的媒体求职。

但是,后来我到了中国最好的媒体之一的单位工作之后,我才发现真正的媒体行列的,最需要的反而就是这种真正热爱新闻的人——因为我的自卑,我不敢去最想去的媒体尝试,我的这个选择至少晚了好几年。

我觉得,我们在人生的成长中,要通过阅历和思想,逐步克服自卑。而不是陷入“自卑-失败-更加自卑”的恶性循环。

作为家长,我觉得无论我们遇到多么大的困难,遭遇到什么样的失败,都不要在孩子面前被彻底击垮。就是说,我们可以坦然面对失败,但不能丧失斗志。

作为家长,我们并不是用更多的财富、更大的权力,去帮助孩子减少自卑的情绪(这根本不可能,因为永远有人比你更有权更有钱),而是用面对的勇气去影响孩子。

其五,与其和别人比较,不如发掘自我价值

我真的听到已经四十多岁的中年人,还在抱怨已经年迈的父母:“为什么你们没有给我留下拆迁房,不让我少奋斗二十年”“你们怎么没有当大官,给我找个好工作”。

我当时在心里暗笑,他的孩子听到爸爸这样抱怨爷爷奶奶,他们长大后是不是可以一样理直气壮地抱怨爸爸呢?!

很多时候,我们以为让我们自卑的东西,都只是暂时的。我不否认,这个世界只有相对公平,没有绝对公平。

有的人就是生在好家庭里,就是长得漂亮,就是天生聪明,就是有人帮忙找工作,就是有人给钱去创业……

但是,如果我们甘于承认自己起点低,再努力也不行,从此就自卑下去的话。那么,就算这个时候你把好家庭、聪明,漂亮、权利、财富都给他,他也照样能给玩儿砸了!

反之,那些让你自卑的东西,真的有那么不可逾越吗?我一点儿也不这么认为。凭借自己的能力去获取的话,不是更有成就感吗?

其六,热爱自己的一切,让所有以你为荣

无论是我们的故乡,我们的家庭、自己的身体、还有头脑,都是独一无二的我的组成部分。按照这组合而来的,全世界七十亿人里,只有我一个。

我因此而来,就是这些塑造了我,我如果不承认这一点,就是不承认我自己。

当我承认了我自己之后,我忽然发现这一切都释然了。

我不再因为籍贯、家庭、学校、外貌而自卑,当然了,如果我的籍贯、家庭、学校、外貌本来就高人一等,我也不会因此而骄傲。

我如果是属于我自己的,我应该让籍贯、家庭、学校、外貌因为我而骄傲。就是说,一个人如果一生都是以外在的东西而骄傲的话,那么,这一辈子其实是很没有自我价值,很悲哀,很值得同情,也很容易被遗忘的。

你想啊,一个人活着的时候,以自己是北京人为骄傲,以自己毕业于清华北大哈佛耶鲁为骄傲,以自己出身于高贵家庭为骄傲,以长得英俊漂亮为骄傲……那么,就说明这个人已经不能再为这些增加价值,只是在消耗这些“品牌”而已。

当这个人离开人世之后(这是注定的),那些城市还在,那些学校还在——而和这个人已经没有任何关系。

就像一个学校,因为有了鲁迅,胡适之、钱理群、王小波,才成就了一所名校,我们不是要以考上这样的学校为荣,我们要让那些我们上的学校,以我们为荣。

就像一个地方,因为有了苏东坡之于海南、白居易之于杭州、鲁迅之于绍兴、沈从文之于凤凰、韩愈之于潮州……如果我们仅仅是去消耗这种荣耀,没有去增添它,那么,我认为这样的人反而是无力的、虚弱的。

甚至,就连外貌也是如此。我们现在会觉得一头蓬松头发是智慧的象征,可能就是源于爱因斯坦;而大胡子会是哲学家的象征,可能源于马克思和恩格斯;我觉得以后大家也会觉得个小瘦弱、大头的样子会发财,那是源于马云奇特的长相。

所以啊,我忽然发现,其实这个世界上,并没有真正值得我们一直“自卑”的东西。

所以啊,我们的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如果因某种东西而产生了自卑,造成了困扰,甚至干扰了人生的轨迹,那就实在是太可惜了。

所以啊,无论我们给孩子是什么样的生活,都不要为此自卑,更不要把任何自卑的情绪传达给孩子。

如果孩子有些自卑的话,你就可以给孩子讲一个真实的故事:从前,有一个小男孩儿,叫做小狗蛋……

___END___

作者简介

白滔滔:童书妈妈联合创始人。学机械、转经济,自学写作进入媒体,历经新周刊、南方报业,后创业从事数字出版。著及编著有《我手机》《十三亿》《西方教育三千年》《西方童诗300首》等。喜欢钻研教育思想,开发写作课程,和读书会家长孩子交流。同时,担任北京中致儿童关爱基金会副理事长,致力乡村幼师等项目。他还是每天穿得很酷去接送女儿的爸爸,是女儿小丸子眼中永不断电的故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