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是怎样的环境培养了孩子自卑的性格

文 / 一枚大自然的搬运工
2017-12-02 10:51

01

差旅归途,在大巴上。一个小男孩抢走了小女孩的毛绒玩具,小女孩哇的一声就哭了起来,旁边的年轻的妈妈立即的说:“你再哭,再哭,警察叔叔就把你带走”。听到这略带威胁的话,小女孩果然安静了下来。哄小孩子不哭,这样做是一个方法,就不知会不会给小孩子的成长带来影响。

02

究竟是怎样的环境培养了孩子自卑的性格

80年代的农村,重男轻女的思想非常严重。很多家庭想方设法躲过计生委调查,夜里翻墙逃到大山深处,只是为了生到一个男孩,哪怕生了几个孩子。很不幸,小春就是生在一个重男轻女的家庭。刚出生的时候,奶奶一看到她是一个女孩儿,顿时拉长了脸,好长时间都没有来看过她。

后来,她渐渐的长大,和表弟在一起玩,奶奶总是摆出一副不耐烦的表情。而且还总是对小春说,你不要闹,不要调皮,不要欺负弟弟。有好吃的、好玩的总是给了表弟,即使表弟舔了一口就吐了,小春也只能在一旁看着。从奶的眼里,小春感到自己是不被喜欢的。

后来,妈妈又生了一个孩子,这回是个男孩,奶奶特别高兴,妈妈也特别高兴,因为在农村,如果家里有一个男孩,就相当于有了根支柱,有了顶梁柱,以后有人撑腰了,就不会让人看不起,也不会受人欺负了。奶奶一改往常的态度开始变得热情起来,也不再斜着眼睛看妈妈。妈妈很开心,同时也变得忙碌了起来,因为妈妈不仅要田间种粮,还要做家务,同时也要照顾两个孩子。

因为生活很艰辛,妈妈越来越忙,也就没有时间关心小春。小春很想和妈妈在一起,可是妈妈总是带着弟弟出去,把她留在屋子里,到了快要吃饭的时候,妈妈又回来做饭给他们吃。小春有时候想和妈妈说说话,可是妈妈总是大声的呵斥叫她安静,然后干别的事情,或者是照顾弟弟。在她的印象里,妈妈是一个很凶恶的人,一点也不温柔。因此,小春开始变得懂事起来,她知道,只有自己很乖,妈妈才不会呵斥她,对她大声说话。

究竟是怎样的环境培养了孩子自卑的性格

上学的时候,妈妈对她说,你一定要好好读书,不然就跟你大表姐去打工。那些年生活比较艰辛,妈妈总是唉声叹气,很少见到妈妈露出笑容。因为妈妈压力很大,爸爸又常年不在家,妈妈只能管住他们的吃和穿,至于心灵上的,感情上需要的关怀和温暖,妈妈也无能为力。小春渐渐长大,妈妈好像看这个孩子越来越不顺眼,觉得她长得难看,觉得她不聪明,妈妈就经常在她面前说,你看你长得那么难看还不好好学习。

因为对一个人有了偏见之后,对她所说的话做的事就会自觉带着一种愤怒的情绪。其实小春长得虽然说不好看,但也不能用难看来形容,而且小春的成绩也是班上名列前茅。因为妈妈经常这样说,所以她真的觉得自己长得很难看,小孩子潜意识的相信父母说什么就是什么,因为他们没有辨别能力,久而久之,小春觉得自己什么也做不好,渐渐变得唯唯诺诺起来。

爸爸只会在过年才回来,显然带回来的糖果也全部融化在弟弟的肚子里,爸爸对这个孩子也不满意。爸爸觉得这个孩子怎么这么笨,不会看人脸色,反应也慢,于是爸爸也总是批评她,嫌她这不好,那不好。

从小没有得到关怀,没有得到鼓励,得到的全是批评与责骂,小春很希望得到别人的关注。可是她每件事都谨小慎微,唯唯诺诺。她特别害怕老师不喜欢自己,害怕同学不喜欢自己。因此人际关系,成了她很难逾越的鸿沟,她无法和别人相处得很好,她总是担心别人会看不起自己,也非常害怕别人会议论自己,说自己的坏话。

她不知道怎样和别人相处,和别的同学比起来,非常内向。不敢发表自己的意见,不敢向别人求助,属于自己的东西不敢争取,即使不是她的错也只能默默承受,她总是缩在一个阴暗的角落,不笑,也不哭。

小春的童年过得一点也不开心,在她的印象里,童年只有孤独,批评和眼泪。爸爸和妈妈都是性格急躁,他们没有说过一句鼓励的话,也从未表扬过她,即使考试得了第一名,他们只知道呵斥与批评。

小春觉得这个家没有一点温暖,于是拼命的想要离开这个家,她终于成功了,通过上学的方式,离开了这个觉得充满暴力的家,充满戾气的家。可是从小形成的自卑心态让她很难去拥抱这个世界,去相信别人,她一如既往的孤独。她没有朋友,也不敢去恋爱,有什么开心与不开心都是自己扛着。

她的自卑是那是的社会风气造成的,是重男轻女的家庭造成的。是奶奶的嫌弃,爸爸妈妈的忽视和批评指责造成的。

究竟是怎样的环境培养了孩子自卑的性格

03

国外的孩子,他们无论高矮胖瘦,整个人看起来都很自信,因为从小到大,他们的父母,都觉得他们在这个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他们经常受到表扬和鼓励,即便是长得又矮又胖又丑的,他们也是最聪明的,哪怕考试成绩不是第一名,他们父母也能从他们的身上找到闪光点。

而一对比国内,孩子上学以成绩论人,成绩好的就是好孩子,尽管他性格洁癖,但仍然认为可以改,前段时间著名老师却为此观点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单位里的一个领导,身家数百万,多次有想法辞职回家带小孩但因一系列的原因耽搁了没有实现。他的钱没有想过要留给孩子,但是舍得花在孩子的教育上,他说:“孩子长大后不出息,你给他留钱有什么用;孩子长大后有出息,你给他留钱又有什么用”。

经济社会,没有人能不为五斗米折腰,如果有那就十斗。身边的同事基本都是朝七晚八,在家的时间远远少于在公司的时间,即使中午有两个半钟休息也只能是吃完便当就在办公室眯一会。孩子,就丢给爷爷奶奶老一辈带,但是老一辈普遍持有的观点是孩子吃得饱、穿得暖、睡得香就万事大吉,不哭不闹就是好孩子,殊不知在孩子性格培养的关键时刻得不到重视,后面又如何矫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