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陷抑郁泥潭的孩子们

文 / 临界冰
2017-10-17 00:03
2016年7月消息:抑郁症在全球的发病率约为11%,已成为全球第四大疾患。儿童抑郁症的发病率为4%,青少年抑郁症的发病率为6%。

深陷抑郁泥潭的孩子们

图片发自驴光掠影

01、乖孩子竟然得了抑郁症。

11岁上小学五年级的琦琦,原本在班里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没想到刚开学一个多月,学习成绩竟然下滑到班里的倒数几位,老师给孩子的妈妈打电话来说,孩子在学校情绪低落,除了成绩下降之外,还变得不爱说话,经常一个人抹眼泪,老师建议赶紧带孩子到医院就医。

到医院检查的结果,被确诊为中度抑郁症。琦琦的父母得知诊断的结果震惊不已,一直以来抑郁症这个名词似乎只在新闻媒体中听到,没想到现实生活中它竟然真真切切的发生在自己身边,而且还发生在这么小的孩子身上。

在跟父母的沟通中得知,升入五年级以后孩子的每一次考试成绩都会作为小升初推优的依据,无论学校还是家长都在不停给孩子灌输这样的理念,每次成绩都要优秀才有可能被推优,才有可能升入理想的中学,重压之下,成绩优秀的乖孩子开始焦虑,开始不知所措,陷入抑郁的泥潭。

许多人可能很难将抑郁症与孩子联系起来,然而事实上,有些孩子不仅仅是抑郁情绪,他们得的是抑郁症。抑郁症是一种严重的精神类综合症,它不仅包含沮丧悲伤,还有丧失兴趣、疲倦、焦虑、厌食或暴食、失眠或嗜睡等因素。

简书上有个14岁的少女自述自己得抑郁症的经过。也曾经是个品学兼优的孩子,在自己喜爱的艺术爱好和繁重的学习任务中,无法平衡,不堪重负。

为了达到父母的期望,她拼命的努力,然而事与愿违,成绩一直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更可悲的是,在出现早期抑郁症状的时候,没有得到家里人的重视,最终因长期压抑无法释放的情绪陷入抑郁的泥潭。

得了抑郁症的孩子对任何事情都失去兴趣,世界变成了灰色,他们不知道在为什么而活,生命失去了意义。大部分孩子出现胃痛、恶心、头痛、腹痛的躯体症状,还有一些孩子出现厌食、失眠、焦虑等症状。甚至有些孩子用自残自杀的方式寻求解脱。

02、一场心灵的“感冒”。

深陷抑郁泥潭的孩子们

图片发自网络

著名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曼将抑郁症称为精神病学中的“感冒”。

抑郁症患者高发于顺从型的人群。顺从型人在萨提亚心理学派也称为讨好型人,他们在意周围人,会为了周围人高兴而刻意配合和讨好。

1、微笑的背后是讨好的忍耐。

很多人觉得性格内向的人比较容易得抑郁症,然而事实上,很多看起来活泼开朗乐观的人也不能幸免。

今年6月,英国东米德兰兹的诺丁汉郡的16岁少女,以自杀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生前在周围所有人眼中,这个名为Maisie的姑娘,活泼开朗,学习不用父母操心,笑起来没心没肺,在他人眼里,永远展露出最可爱的样子

直到孩子死后,父母才从警方的调查中得知孩子因为重度抑郁而选择自杀。在孩子温顺的表象背后是不愿意发生冲突的忍耐的讨好,而不是真正的内心平静。

许多抑郁症患儿,经常被父母教育“要为别人着想”,经常活在和邻居家孩子的对比中,经常只有满足了父母的期待才会被表扬甚至被爱,经常被父母教育“我们为你付出了这么多、你应该…”

习惯了为父母而活,习惯在意父母的感受和评价,在意老师同学的感受和评价,唯独自己的感觉却被忽略了。而让所有人认同是一件多么难的事情。

而高压之下的孩子的心灵,如同被拉扯到极限的橡皮筋。

2、压抑的内心,痛苦的自责。

“我有抑郁症,所以就想去死,没有什么重要的原因,大家不必在意我的离开。拜拜啦。”这是一个叫“走饭”年轻女孩生前在微博留下的消息,她在学校宿舍自缢身亡。在她留下的日记中,看到了她的孤独和无助。

顺从的孩子经常会压抑自己的真实想法,远离自己内心真实的需要。在抑郁的时候,他们常常把不是他的错也揽到自己身上,他们常去负不需要负的责任。

如果经常因为犯了一点错误就会被家长打骂及苛责,那么他就很容易形成“我是一个失败者”的自我否定的信念。就算他日后表现得再好,也很难会对自己满意。

曾有记者追踪调查了一些患有抑郁症的日本女孩,她们的心灵就像她们的身体一样,伤痕累累,无法愈合。她们选择用刀片划开光洁的肌肤,看着鲜血从身体里溢出,旧伤口的血痂还未愈合,新伤口的鲜血就已溢出,一条又一条的伤痕,像是扭扭曲曲的蚯蚓,附着在少女们的身体上,诉说着不堪的过往。

这些女孩子大多在很小的时候遭受过性侵,还有一些饱受家庭暴力的折磨。那些压抑的不堪回首的伤痛深埋于记忆之中,在潜意识中留下自我谴责的信念。

3、“被忽略”所引发的“不安全感”。

很多抑郁症病孩都有一个相似的特征,那就是曾经有被家庭忽略的经历。“被忽略”引起的恐惧、焦虑和愤怒是导致儿童抑郁的重要因素。

在孩子的心灵世界里,他会问自己:“爸爸妈妈为什么不管我?不爱我?”在等待、要求未果之后,渐渐长大的孩子会变得很失望,并转向攻击自己。

8岁的东东被医院确诊为抑郁症,他的父亲和母亲常年在外打工,爷爷奶奶经常在家里激烈的争吵,内心的不安全感显然对引发东东的抑郁症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03、远离泥潭。

深陷抑郁泥潭的孩子们

图片发自驴光掠影

现实中的父母对待孩子的抑郁症总是后知后觉的,即使到了孩子轻生自杀这样严重的程度,他们也不愿意接受现实。殊不知,早发现早治疗对孩子才是最好的,否则将给孩子造成终身的遗憾。

对于出现轻度抑郁情绪的孩子,要给予关注:

一、“把握灵魂”的教育。

积极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曼说,我现在终于明白教养孩子绝不仅仅只是修正他的缺点,同时还要发掘他的优势与美德,帮助孩子在社会上找到一个安生立命之所,使他的积极人格特质得以全面发展。

他认为,教育的任务应该是培养孩子的优势,从她表现出来的优势中去引导启发她,他把这叫做“把握灵魂”。

对待孩子,应该给予正面的鼓励,发挥他们的优势,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对于孩子的缺点,他认为只要给予他们足够的鼓励,完全可以让他们自己改正掉缺点。

我想这一点,对于我们抑郁气质的玻璃心孩子至关重要。

二、区分“我”和“我做的事情”是自我接纳的关键。

很多孩子在遇到挫折和困难时,急于否定自我,是没有分清“我”和“我做的事情”这两个概念。“成绩差”只是我做的事情不够好,而不是“我”这个人不够好。父母不喜欢你犯的错误,并不是不爱你。

能够分清这两个概念,能够帮助孩子摆脱自我否定的误区,实现自我接纳。

三、跟孩子一起学习宇宙的世界观。

若停在自己的痛苦里,你的痛苦就是整个世界,但如果能把自己的世界变大一点,让我们的心离开自己出去看一看,那么痛苦不过是个点而已。

四、让孩子勇敢表达自己的感受,健康的活着比活在别人心中的样子更重要。

有愤怒就痛快发一次火,有委屈就大声哭出来,不高兴就不要勉强自己笑出来。

那些被压抑的情绪需要被看见,需要表达。活着不是为了别人都满意。

对于已经重度抑郁的孩子,一定要勇敢面对,积极治疗:

一、有界限的建议。

正面接受孩子生病的事实只是走过第一关。每个抑郁症孩子的父母,要承认自己同样也是心理疾病的人,孩子的行为是父母内心的折射。

父母感同身受的体会到孩子的感受,比直接给出正向的建议要有效得多。过度正向的鼓励、指导、或建议,对抑郁症的子女来说,只反映着父母虽然想接受自己的病,但还是无法理解自己在疾病中的经验与感受。

二、无条件的陪伴。

对生病的孩子而言,父母无条件的陪伴,是给予他们最大的接纳。

对于抑郁症的人,无论成人还是孩子,他们体验最大的感受就是无力感,他们没有办法集中自己的注意力去做某一件事情。

而父母无条件的陪伴,无疑是对他们内在价值的一种认可,无形中会增强孩子的存在感和安全感。

三、增加户外活动,多晒太阳。

适当的运动,对增加体内多巴胺分泌调节负面情绪非常有益。同时增加户外活动,增加晒太阳的时间也会起到同样的作用。有时间就陪孩子出去走走吧。

04、父母是一辈子都需要精进的职业。

没有人应该规定孩子必须要做怎样的孩子。但父母应该做怎样的父母,却是可以去探讨去学习的。

让我们都学会表达,学会释放,学会做自己。

临界冰,简书签约作者,心理咨询师,美式催眠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