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群是家校互动群,任何家长都不能被踢出群
9月30日,有媒体报道宁波一小学家长反对乱收费被踢出班级群,事后该家长的孩子被老师“穿小鞋”,该报道引发众多网友热议。10月1日,当地教育局回应称已介入调查。
班级群已经是很多中小学班级老师和家长进行家校互动的重要工作平台,大多由班主任搭建,要求所有家长入群,班主任会把班级信息发布在群里让家长知晓,并通过群商谈班级事务。本来,如果班级群遵循彼此尊重,平等沟通原则,是可以很好地发挥网络平台的作用,加强家校沟通的的,但有的班主任忽视了班级群的工作性质,将其作为管理学生、要求家长的工具,这就令班级群引发争议,反而制造家校冲突与矛盾。
对于班级群,有的家长抱怨老师现在通过家长群每天给家长批改作业打分,这令家长十分焦虑,担心自己的表现拖孩子的后腿;有的家长反映班主任利用班级群,向家长布置任务,家长很难表达不同意见,一有不同意见,就可能被踢出去。这是和其他网友群不同的。其他网友群被剔出群,仅仅是不能获得这一群并不必要的信息而已,而被班级群踢出群,相当于剥夺家长的知情权。这意味着被踢家长将失去通过班级群获取班级信息的机会。
这是十分明显的班主任(群主)利用自己的权力对不配合的家长惩罚。这存在三方面问题。其一,对班主任的要求,或者群里的倡议提出不同意见,这是家长的权利,而不是错误,班主任和整个群应该尊敬家长的表达权,对有不同意见的家长进行惩罚,这是“因言获罪”。其二,了解班级信息,是家长的权利,不管家长的态度如何,班主任不能剥夺其知情权。其三,班主任可以在群里公然把家长踢出群,很难避免不让家长怀疑自己的孩子会被“穿小鞋”。这极其不利于班级工作开展。
据媒体报道,该中心小学李姓校长回应称,这名家长被移出班级微信群,可能是沟通中产生了误会;至于家长反映的班主任给她女儿“穿小鞋”,李校长说情况不存在。校方的回应是不足信的,因为不管沟通有无误会,只要家长还是家长,就不能踢出群;能把家长踢出群,就有可能给孩子“穿小鞋”,因此,这需要由教育部门启动调查,给家长清楚的交代。而且,有必要把班级群的管理,纳入学校工作的一部分,加以规范,明确群规。
班级群并不是一个“虚拟群”,而是实实在在的家校互动平台,因此,线下的班级管理、家长委员会工作规定,也适用于班级群,比如,为保护未成年人隐私,不能公布孩子的成绩和排名,那么,在群里也是不能公布的,现在,有的群,就成为教师公布学生成绩的平台,完全不顾相关规定。还有,本来学校老师给家长布置批改作业、签字的任务,就已经模糊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界限,有的地方教育部门已经禁止学校老师让家长代批改作业,但有不少班级群,每天均在群里给家长布置作业,而公布家长完成作业情况,其实也是对家长隐私权的侵犯,而且也加剧家长的焦虑情绪。对于班级群,很多家长其实很想拉黑(退群),可是却不可能退。
班级群可以说是互联网+时代的班级管理、家校沟通的创新。一些学校的班级群没有起到增进家校互信关系的作用,值得反思。根本的原因在于这些中小学没有实行现代治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的功能模糊,相对于学校,家长还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学校和教师也不尊重家长的权利。也就是说,这是线下问题在线上的表现,技术的发展,让家校的沟通渠道变得多元、便捷,但技术并不能解决现代治理机制缺乏的问题。
从现代治理角度看,班级群不能成为一个孩子学习成绩公布群,也不能成为家长交作业群以及班主任向家长提要求群,而应该是一个讨论给孩子健康家庭教育的沟通群。2015年,教育部出台《关于加强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要求强化学校家庭教育工作指导,各地中小学幼儿园要建立健全家庭教育工作机制,建立班级群,应该纳入落实家庭教育工作机制统筹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