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循善诱|有拖延症情节的孩子,如何引导?

文 / 甘承栋
2017-09-29 18:17
循循善诱|有拖延症情节的孩子,如何引导?

问:孩子子6岁过半,吃饭睡觉起床拖拉情况厉害。从前总是催促他,现在让他自己安排。如今经常不吃饭或玩到下午饿了才想到吃饭。晚上到12点才去睡觉,这样上学总是迟到。家长一直忍着没有去催,这样很苦恼。希望在坚持爱和自由的教育理念下,也能找到引导他的方法。

循循善诱|有拖延症情节的孩子,如何引导?

宁夏蒙特梭利国际学校

班主任及数学老师——姜洁分享:

针对这个现象,我们可以看到几个点:孩子做事情拖拉,以前家长有催,后来就不催了,让孩子自己安排。可孩子却出现更加拖拉的现象,家长比较忧心。

大家从两个方面来分析,一个是拖延行为背后的原因,也就是子背后的需求是怎样的;另一个就是从规则面,看看如何去建构。

首先,来找拖延的原因,拖延是一种被动表达自己的方式。一件事-本身给孩子所形成的-体验,孩子一时还无法用语言清晰得表达自己的需求。要知道,做某件自己不想但别人认为应该做的事情时,拖延这种现象是很正常的,而孩子就更不用说了。

还有,拖延或许是寻求关注、逃避、甚至是破坏性的行为。需要找到原因是根本,同时倾听孩子来帮助他们解决心理的困惑:主要是看之前家长对孩子的催促,孩子究竟是被动型地完成?还是身体无法真正的去体验反射型地完成?又或许关注度不够造成的被动型完成。孩子是想寻求关注了、无法面对而逃避、还是觉得这件事情与自己没有关系而形成的拖延?

例子:日常生活中吃饭时,家长要看是否孩子内在需求,他感觉到饿了,觉得要吃饭,还是家长认为到吃饭的点了,孩子就要吃饭了?

或者是,睡觉休息时间,他觉得很困了,需要休息,还是家长觉得孩子需要休息了?

起床的时候,孩子的情绪究竟是怎样的?他是没有休息好还有点闹?还是前一天他的情绪并没有调整好而入睡了,导致第二天起床时还有点小情绪?

这样的一个状况,家长们找到拖延背后的原因,才是真正解决这个问题的一个核心。

循循善诱|有拖延症情节的孩子,如何引导?

现在我们聊下家庭日常规则的建构。日常生活中,大家要保证家庭内有一些活动是有时间观念的,要让孩子体验到因为拖延而造成的后果,以及执行了规则后的感受,让孩子们明白规则可以让自己获得更大的自由。

关于起床:可以用爱、音乐、亲吻等形式。这样比一早叫醒孩子,更好得让ta从睡眠状态到逐渐清醒到正式起床有个时间过程。睡前的一些亲子沟通,与孩子共同制定睡觉的系列活动,家长与孩子一同去执行完成,而不是家长反复催,或是让孩子自己来完成。

吃饭这件事要有一个明确用餐时间段。如果过了最后用餐时刻,只能等下一次的用餐点了,让孩子体验拖延造成的后果。这样做并不是惩罚孩子,而是让孩子体验拖延所要承担的责任。如果孩子在吃饭前玩游戏时间过长,就能用规则来提醒。如果几次提醒无效,那么家长就可以让孩子离开游戏环境。或者在吃饭前请孩子帮助准备餐具,达到让孩子到餐桌用餐的目的。这样,孩子就能够学会给自己规划一个时间观念,不必把拖延作为自己不喜欢事情的逃避方式。

我们都明白爱和自由的教育理念,同时希望给孩子提供一个爱和自由的教育环境。在这个过程中,除了给孩子爱和自由的环境外,还需要帮助孩子建构具体的规则,能够让孩子在爱和自由的环境中成长。

问:孩子今年读三年级,做作业时,特别喜欢边做边玩。在我陪伴的时候,他能安心做作业。一旦我离开,他就开始玩玩具。家长也试过给他自由,但孩子总是在最后关头才做。家长心里也觉得做作业是他自己的事应该让他自己面对,可又忍不住要提醒他,现在该怎么做呢?孩子每次都说明天回家就做作业,可一回家就是玩。有时候家长会强制他做作业,明知这样效果不好,这是唯一的办法,该怎么办呢?

关于这个问题:首先,孩子还没有形成独立、自律的状态来管理自己做作业,需要家人每天的陪伴才能完成。其次,关键是父母的情绪问题,因为问题中提到”强制”,家长的情绪管理也是要调整的。

当然,孩子的做作业是家长们的共同话题。家长们有时候感到焦虑和急躁,经常去提醒和催促。时间长了,孩子们的作业变成了在父母外力下完成的。如果没有提醒的话,那么孩子就一直不做。孩子觉得做作业是父母提醒后的事,不是自己的事情,那是家长的事情。

循循善诱|有拖延症情节的孩子,如何引导?

其实,作业是为了巩固课堂学习内容。在家里给孩子一些自己做事情的机会,同时作业是要根据孩子的状态和能力而来的。一般中低年级的学生,家长陪伴完成家庭作业很普遍。其实,陪伴不等同于监督,更不是手把手教作业,而是给孩子心理和精神上的能量与支持,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关于作业内容可以和孩子适当沟通,而不是为了完成作业。其实,作业是一种父母和孩子交流与连接的互动过程。父母在这过程中了解孩子们的学习情况,或者父母发现孩子们的兴趣倾向。

在这个问题中,孩子一直拖延作业、边做边玩。那么要探究孩子不愿意专注完成作业的原因,有时孩子是对作业有压力感,有时候是孩子情绪不稳定,有时候是孩子在考验父母,也许还有一个原因是孩子没有能力去完成,学科的内容相对较难。那么找到孩子一直拖延作业、边做边玩的原因之后,就能有针对性地得解决。

从问题的描述来看,孩子作业的习惯还没有建构,需要家长陪伴来完成。先共同把完成作业的时间段定下来。时间段,不用细化到具体的几点几分。因为那样的话,低年级的学生会有压力。所以定一个时间段是比较宽裕,也可以调节。

父母还可以经常和孩子探讨在什么时间段作业比较合适。同时,也可以使用很多的方法提醒孩子,如定时器、闹铃。家长也可以和孩子说在完成作业的时候,需要父母怎样的配合这样就可以根据孩子的内在需求来给他精神上的、外在的引导和帮助。

实际上低年级的学生是建构家庭作业习惯的阶段,这个阶段的孩子是透过不断地体验和调节才能够建构自己主动做作业的时间表,一种自律的状态。因此孩子需要通过每个时间段来尝试去找到属于自己作业的时间————精准的时间段。

因此,这个阶段,家长最好在一旁陪伴孩子,但也要视孩子的状态来定。如果孩子的状态与能力已经到了“不需要陪伴就能够独立完成作业”的情况,那么就可以一周陪伴一次,陪伴时和孩子交流学习的心得,了解孩子一周内学习的状态即可。

所以孩子完成家庭作业是需要在家人的支持下,逐渐透过他律,最后形成一个自律的状态,作业是由他自己来完成,并且在思想意识上让孩子要明白,做作业是他自己的事情,而不是父母的事情。

需要注意的是,在整个陪伴作业的过程中,父母要管理好自己的情绪。陪伴作业如果催促或者提醒过多,会造成孩子对做作业这件事情本身有压力,一到做作业的时候,他就会拖延。因此,家长需要管理好自己的情绪。作为父母我个人的建议是:在陪伴作业的时候,自己的情绪不能伤害到孩子。陪伴作业的时候,如何管理自己的情绪方面,以下方法可以借鉴:

第一个,自己叫停。如果在陪伴孩子作业的时候,你当下觉察到自己有情绪时,自己在内在立刻叫停,让自己停下来,那一刻静静地去呼吸、去觉察。停止不断地说教、批评孩子。

第二个,如果父母达不到让自己内在叫停的状态,可以告知孩子。“妈妈/爸爸现在需要自己调整一下情绪,然后离开那个你陪伴作业的场域,到另外一个房间去自我调整。”这样就避免你的情绪会波及到孩子,伤害到孩子。

第三个,替换家长陪伴孩子。当你在陪伴孩子的时候,你觉得你有情绪了,你不能接纳孩子的某些状态、习惯:比如有的孩子在做作业的时候累了,他就要反复去喝水,反复上卫生间;有的孩子习惯咬铅笔头;甚至有的低年级孩子还会不断地将橡皮推到地上捡起来再推到地上。类似这样的行为,当你不能接纳的时候,就会有情绪。这个时候你的方法是,和你的爱人协商好,当你有情绪的时候,让另一方过来替换,互相协助,陪伴作业。

还有一个方法是当我陪伴孩子的时候得到的经验。我发现孩子在管理情绪方面,有时候比成人做得更好,因此在我陪伴孩子做作业的时候,我会邀请孩子或者和孩子协商,时刻来提醒我。孩子一提醒,你就开始有觉知,有呼吸,然后开始自我调整。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办法。


其实,实际上父母要在情绪方面有一个管理和调整的过程。时刻觉察自己的情绪,并且主动调整自己的情绪,就事论事,尤其是在陪伴作业的时候,只说这件事情本身,一定要剥离自己的情绪和孩子做作业的事情,这件事情和孩子个人的品质没有关系,不要把做作业和孩子个人的品质相关联起来,这样会使孩子觉得做作业是一件非常痛苦、困难的事情,他的自我价值感会变得很低。


这就是父母在陪伴作业的时候需要注意的事情。


循循善诱|有拖延症情节的孩子,如何引导?

文章转编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