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丨当家人患上抑郁,你该如何陪伴?

文 / 怅然入梦说
2017-09-29 18:17

家庭的管理有两个坐标轴,一个坐标轴是爱,一个坐标轴是权力的分配。在这两个方面出现问题,都可能造成家庭管理里的痛苦混乱。

心理丨当家人患上抑郁,你该如何陪伴?

1、你会表达爱吗?

关于爱的讨论已经非常丰富了,可是在生活中确实有时候表达爱是有困难的。爱的表达用怎样的方式比较合适?

表达既有言语的部分又有非言语的部分。有些人在生活中间过于理性,对家人很关爱,但是所有的关爱都隐藏在强大的逻辑或非常好的道理背后。如果一个人过于偏向言语的表达理性的表达,那种更自发的更原始的爱的表达可能会相对较少,从而使沟通产生某种隔阂。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欢乐颂》,小说里有一个女主角叫做安迪,她天资聪颖,有逻辑,智商高,所以生活特别是事业方面发展得很好;安迪也是一个孤儿,早先她的家庭有很多问题,所以她在情感方面的发展比较落后。

心理丨当家人患上抑郁,你该如何陪伴?

小说中有一个片段是她和男朋友包子产生了分歧,她的朋友给她建议,大致的意思是说两个人意见上的冲突,搂一搂抱一抱,可能就好了。安迪觉得这完全不合逻辑。可是接下来的片段不合逻辑的事确实发生了,男朋友抱了抱她,她的情绪就好了,似乎觉得要大动干戈的问题也不那么重要了。安迪的内心独白是“想不到,有时候搂搂抱抱还真有用”。

在生活中有些人会过于侧重理性逻辑和道理的表达,而忽视很基础的非言语的身体的表达。所以脑康君要强调身体的接触是表达爱很好的方式之一。

下面讲讲爱的表达里言语的部分。大家回想一下,在你的经历中是否有那么一个时刻你能感觉到对方真的很关心你很爱你。有时候是言语的,有时候是非言语的。言语的表达最主要的是一种对情感上的尊重,对一个人表达出来的愿望想法情感,我们进行回应。比如说“从你那个角度来看,真的难怪会有这样的感觉”,或者是更简单的“你看起来很生气”,“听起来你很难过”。在心理学里,这个术语叫做共情。

与此相反的是对对方的感情进行一种轻描淡写地驳斥,比如说“这有什么可难过的呀?”“这么小的事都值得生气吗?”这表达出来的是对对方感受的一种否定、不尊重。

情感还包括一个人的愿望,有时我们会表达自己特别喜欢什么事。如果你尊重他的愿望,也许你会说“听起来真的很有意思”。这是对对方愿望的一种支持,同时也是一种尊重。

在爱的五种语言里面第一种语言叫做肯定的言辞,指的就是这个方面。

心理丨当家人患上抑郁,你该如何陪伴?

2、你对爱恐惧吗?

但在有些家庭里爱的表达是非常扭曲的,比如说我们会用批判对方,甚至羞辱对方的方式表达关心。有一些人可能就会对这种不是直接肯定的表达感觉到失望,甚至感觉到伤害。为什么我们不能比较顺畅地去进行爱的表达?在我看来是很多时候,很多人对于爱是有恐惧的。

一种原因是害怕改变:害怕改变自己原来的生活习惯和生活轨迹。每个人生活到今天都会有一套自己习惯的应对生活的模式,包括如何应对生活的压力、挫折,如何感觉到自己是有意义的。

当我们存在爱的关系的时候,对方一定不可能和我们想象的完全一样,无论是孩子还是配偶。所以我们真正的爱,一定是会放弃自己原来的一些要求,根据对方的特点作出调整。

第二种恐惧是害怕失去:有的人在生活中,特别可能是在自己童年的生活中没有得到安全的爱和环境,或者失去过自己珍惜的人那么有可能会害怕失去。应对这种恐惧,人就有可能无意识的不让自己陷得太深。也就是克制自己体会的爱,克制自己表达更多的爱。

心理丨当家人患上抑郁,你该如何陪伴?

3、你会管理自己的情绪吗?

家庭管理里第二个坐标轴是权力,家庭里应该有一个恰当的权力结构,一般会把标准家庭设想成一个倒三角形,父母处于上方,处于管理的主要位置,孩子更多的是被管理的。如果这个三角形反过来尖角朝上,由孩子来管理家庭,那么就会出现很多的问题。这里面我重点说对孩子成长的不良影响。

管孩子的时候常常会引发孩子的愤怒,甚至是抗议。有的家长就会难以容忍孩子表达这些负面情绪,想赶紧消除,比如说退让,比如说尽快的找别的东西来分散注意力。

如果你身为孩子的管理者都不能够耐受孩子的消极情绪,又如何要求孩子自己能够耐受自己的消极情绪呢?生活中是不可能没有挫折和压力的。一个健康的孩子遇到压力时也会自然地有些负面情绪,但他能耐受着负面情绪,继续做该做的事情。父母能够平和地耐受孩子的消极情绪,本身不仅仅是一种榜样,对孩子来说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体验。

从另外一个方面来说,欲望如果不加限制的表达,哪怕是简单地吃糖都可能吃出问题。所以欲望总要调控在一个合适的度。孩子小的时候调控力差,需要依赖于外在也就是父母来帮助他。这时父母来约束他,孩子虽然表现出来反抗,但其实这是带给他安全感的。孩子会收到这样一种信息:你不必害怕你自己的欲望,当你的欲望可能会伤害自己的时候,我身为父母会帮助你来管理。

心理丨当家人患上抑郁,你该如何陪伴?

通过这种外在的控制,孩子才慢慢的培养出自我控制的能力。所以适度的管束是有利孩子安全感的,也有利于孩子的自信心。

然而当孩子表达负面情绪时,我们自己可能也会失去冷静。因此,当我们希望能给别人提供安全的支持,提供一个管理的框架时,先需要调整好自己。

这个调整可以是适度的心理上的隔离和建设。比如情绪来了你会提醒自己“我需要去冷静一下”,“我可能需要去歇一会儿”,这是一种空间上的隔离。我们处在一种相对安静的情况下再来平复自己的情绪,因为有时候在更强烈的情绪下会偏离自己想做的事情。

心里上的隔离是当我们面对孩子的负面情绪时,我们可能会有一些情绪是与自己的想法有关的。比如说“让一个孩子痛苦成这样,我是不是一个狠心肠的母亲?”那么,当我产生对自己的怀疑甚至内疚的时候,就会影响我适度地坚定地温和地管理孩子。

4、你会陪伴抑郁的家人吗?

当面对有负面情绪家人的时候,自我管理和情绪调控里最重要的是保持积极的信念。但是我指的不是过于积极的信念,是你需要觉察到自己消极的信念和非常主观的信念,从而保持开放性,保持一种积极的可能性。

心理丨当家人患上抑郁,你该如何陪伴?

比如陪伴一个抑郁家人时,我们看到他有一定的进步,某天起得比较早给家人买了早饭,并且主动出去散步,我们可能会非常的欣慰。接下来发现他又退回到原状,我们可能就感到很忧虑,甚至说出不太恰当的话,进一步损坏关系。是什么让我们难以忍受退步或起伏呢?往往是因为我们有一个比较夸大的消极信念。

“长此以往怎么得了?”“这样下去问题是不是会越来越严重?”“如果我什么都不做,那我是不是错过了一些非常重要的促进改变的时机?”这种信念有时让我们非常焦躁沮丧。但它真的符合现实吗?

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就需要评估现实的证据,有哪些依据可以这样说?这种情况一定会持续下去吗?持续下去的可能性是百分之百?还是百分之七十或百分之多少?有没有一些反驳的证据?

情绪本身并没有对错,但情绪背后的信念、想法是有准确和不准确之分的。

正面和反面的证据都不是百分之百可以确定的。但是当消极情绪上来的时候,我们会以为那个消极的想法是百分之百为真。把主观而消极的信念换成比较积极的开放的信念,指的就是当我们有情绪的时候找找情绪背后的想法,对这个想法检验一下判断一下,然后你可能会调整成一种更复杂但不那么极端的想法。

比如说“看到家人这样起伏不定,我真的很担心,担心他可能情况变得更糟”。但是过去也有过他自己情况变得更好的一些例子,比如说前一天他好像状态就还不错。所以没有理由完全确定未来一定会变得更糟糕。

心理丨当家人患上抑郁,你该如何陪伴?

医生并不主张大家直接用一个积极的信念来鼓舞自己,比如说未来一定会更好,或只要坚持下去一切困难都会克服。这种积极想法本身并没有什么问题,可有些时候我们因为没有力量去面对消极的部分,直接用一个积极的想法来赶着自己,那这个积极想法是脆弱的虚假的。只有我们对于自己的想法找到各方面支持不支持的证据,进行一个现实的评估时,这个信念才更巩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