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一天到晚动个不停,怎么还缺乏运动?来看看你对儿童运动有多大的误解
“我家孩子一天到晚动个不停,都怀疑他有多动症了,怎么还缺乏运动?”
这是很多家长的疑惑。
家长们认为,孩子整日精力旺盛、蹦蹦跳跳的,身体活动已经很充分了,不需要专门去运动。真的是这样吗?
其实,你高估了孩子的日常活动程度。
来看几个调查研究。
第一个:
来自美国国家运动与体育教育协会(NASPE)。
根据学龄前儿童(2-6岁)体力活动领域的相关研究表明:在基于国民体育与体育教育协会(NASPE)对学前儿童的体育运动指导原则进行测量,约半数儿童未达到身体锻炼建议的标准。仅有54%的参与者达到每日至少60分钟的身体活动水平。其中,男童比女童更多地参与体力活动。
第二个:
来自世界卫生组织(WHO)
这是一份WHO发表于2019年《柳叶刀-儿童与青少年健康》杂志的一篇报告。
该报告全名为《青少年身体活动不足的全球趋势:基于298个人群研究、160万参与者的综合分析》。
相关数据涵盖2001-2016年,146个国家所做、和身体活动相关的调查。包括有计划的体育锻炼、步行、骑车、游戏和做家务等,纳入分析的人群为11~17岁。
结果显示:若以每天至少1小时中等运动量为基础,全球85%的女孩和78%的男孩都没达标。
其中,中国儿童和青少年的运动不足比例在80%-89%之间。
第三个:
来自深圳发布的《青少年体能发展研究报告》。
结果显示,3-10岁儿童,肥胖程度比北方偏低,但是与之相应的,骨骼肌偏低的比例很高,运动能力较差。
其中,针对“最活泼好动”的3-4岁幼儿园小班儿童的抽样检测显示,体脂肪偏高和骨骼肌偏低的比例,皆超过50%。这两项的指标与运动能力、身体健康息息相关,骨骼肌标准偏低的比例达70.32%,说明运动能力较差,正常的比例仅在20%左右,且这一状况在9-10岁的青少年群体中也较明显。
此外对于身体功能性测试,低龄段儿童,柔韧性不合格占65%,平衡能力处于较差的比例更是达到73.33%,55%以上的儿童心肺功能较差。而深蹲等FMS身体动作筛查的结果也很不乐观,各年龄段的孩子均不合格。
这说明了什么?
我国一半以上的青少年儿童运动不足,已经影响了他们的正常生长发育。
为什么会这样?
很大程度上就是由于家长的不重视,而且对儿童运动有很大的误解。
家长们对儿童运动的五大误解
误区一:出去溜达,游乐场玩一下就等于运动
上了小学的孩子,放学后的第一件事是做作业,或直接进了晚托班。作业完了再下来溜一圈;幼儿园的孩子活动时间相对多一些,放学后可以和小伙伴们在游乐场玩一下,滑滑梯……
溜达、玩耍都是身体活动,但是否算运动,还要看有没有达到时间和强度的标准。
根据美国儿科学会一项研究显示,青少年和幼儿在运动上每天至少要保持1个小时,并且强度在中高度以上。我国学龄前儿童运动指南中也认为,学龄前儿童需要60分钟中高强度的运动,还需要2小时左右的户外活动时间。
孩子的日常游戏活动,如奔跑、跳跃、爬梯、滑滑梯、玩单杠、接抛球和翻滚等,如果时间能保持60分钟左右,并且在运动过程中或运动后,孩子呼吸比较急促,即只能讲短句子,不能完整表达长句子,还伴有微微出汗等特征,都算是中高强度的运动。
每隔一天,还要进行大强度的运动,比如互相追逐跑,表现为很费力,心跳很厉害,大口喘气。
误区二:孩子还小,跑来跑去容易跌倒,等大点再加强运动
当看到兔+熊儿童运动馆还有2-3岁孩子的运动启蒙课时,很多家长都很疑惑,觉得这么小的孩子路都还走不稳,跑步常常跌倒,来上运动课太早了吧,会不会很容易受伤?
事实上,3岁前是开发婴幼儿动作潜能的敏感期。适宜的运动不但能强体健身,而且可以提高身体活动的平衡协调能力、敏捷性和自控能力。
1-3岁的幼儿积极地投入到身体大运动发展与精细运动发展的过程中,会产生很多意想不到的积极作用。
幼儿专家研究表明,幼儿运动能力与呈现出来的个性特征是有一定关联的。比如大运动发展到位的幼儿,平衡能力会更好,而平衡能力发挥到位,会让幼儿更自信从容。
另外,
幼儿运动能力的高低也是衡量大脑成熟度的一个重要指标。
婴幼儿在学习控制肌肉和运动时,能够促进大脑髓鞘的发展,髓鞘发展较好,神经系统的效率越高,也能够提升孩子的记忆力。通过运动,大脑会不断发出各种信号锻炼幼儿的协调能力和运动能力,让孩子的肢体动作正确、熟练,并帮助其左、右脑均衡发展。如果孩子运动不足,则会影响大脑发育。
所以,婴幼儿运动十分关键。“英国国民健康指导”指出,5岁以下的孩子,每天应该进行至少3小时的锻炼。英国政府要求托儿所的初学走路儿童每天至少步行15分钟,而婴儿们也要在“婴儿健身房”进行游泳和拉伸锻炼。
那更小的孩子要不要锻炼呢?参与英国国民健康指导制定的萨利·戴维斯博士指出:“对于那些还不会走路的孩子,让他们尽早在地上爬、玩或者滚动是至关重要的。孩子们必须进行有健身作用的游戏,每天至少3小时。”
首先,体育成绩好不代表体育永远都好,也不代表身体素质好。
每个孩子的生长发育时间不一样,有的孩子发育早,个子高,力气大,体育考试成绩好,有的孩子发育晚,体育考试成绩差,但所有这些都是暂时的。如果不坚持运动,锻炼好身体素质,体育成绩不会一直优秀。
我们也不是为了体育考试才运动,而是培养运动的习惯,增强身体素质。
少年儿童阶段是培养终身习惯的关键期。小时候没有良好运动生活习惯的人,成年后往往也没有良好的运动习惯。
尤其是2-8岁,正值大动作能力、精细动作能力、神经系统发育、骨质发育的敏感期。良好的运动习惯,对于孩子的运动能力发展、智力发育都有很大影响。过了敏感期,则运动效果大打折扣,而且达不到理想效果,造成成年后动作笨拙,对运动缺乏自信。
而且,体育锻炼不仅能增强孩子的体质,更能在注意力、记忆力、执行力、生活能力上给他们带来贯穿一生的益处,家长们一定要重视,并努力培养孩子热爱运动。
70后、80后家长的成长环境并不如现在的孩子这般应有尽有,生活的贫苦让多数孩子在小小年纪就开始分担家务、农活、生计,在这样的生活环境中,有很多运动、活动的机会。加上家长教育竞争意识没那么强,管得少;孩子也没有电子产品的诱惑,户外游戏和活动的时间比现在的孩子多很多。
所以不要说现在的孩子娇气,他们只是缺乏运动的条件和机会。
城市化的发展,钢筋水泥森林里的小家庭模式,科技的进步,网络的发达,让我们和我们的孩子都习惯于电子娱乐、屏幕社交,孩子们的生活越来越趋向于“静态模式”,主要表现如下:
1)好看的动漫、好玩的而游戏越来越多,孩子沉迷电视,或手机、ipad等电子产品不离手,运动时间被大大缩减,甚至所替代;
2)上小学后,繁重的作业压力让孩子长期静坐,运动时间大大减少甚至没有;
3)家长本身不爱运动,加上重学业轻体育,忽略了运动对孩子的重要性;
帮助孩子培养一项运动特长,这是好事。但是,在孩子7岁之前,不应过早进行专项训练。
对于儿童和青少年来说,运动必须首先是符合生长发育规律的,其次才是运动技能的提升和挑战性。
美国春田大学健康体育和休闲学院体育健康系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刘展指出:过早地进行专项运动开发,比如4、5岁开始专项练习踢球、打高尔夫、击剑、跆拳道等,由于训练多集中在单侧躯体,很容易造成运动损伤,如肩内扣、左侧肌肉比右侧肌肉发达,发展下去就会导致脊柱侧弯。
合理、适度、科学的体育锻炼对孩子的发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2-7岁时期,是基本运动阶段,7岁-成人才是专业运动阶段。
在基本运动阶段,儿童最重要的是进行身体功能训练,和身体动作模式训练,发展体适能。
随着基础体能的提升,儿童青少年会在将来参与某项特定运动项目时发挥出更优秀的能力,如:在奔跑时投掷、躲避多人防守、比赛中的快攻等。从根本上说,学前儿童运动,是为了 “专业学习”打基础。
那么,
儿童运动不足到底有什么样的危害呢?
大量的研究证实,体力活动不足是健康的重要独立危险因素之一。且现有证据表明青春期或成年后的肥胖、运动不足或积极运动的习惯,都与童年时期建立的运动习性密切相关。
如
前庭觉失调,从而出现坐不住、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不持续
等一系列影响学习的问题。
最新的研究表明,即使是三岁大的儿童也可能存在运动不足的问题,运动不足严重影响他们的正常发育、健康成长,甚至成年后冒很多患病的风险,对他们心理的发育、行为方式以及学习能力等都可能产生不利影响。如:肥胖、疾病、发育迟缓、身体素质差、免疫力低下、大脑发育、心理健康、视力问题、学习.....
综合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儿童肥胖问题
要知道儿童的肥胖问题会影响儿童身体和心理的正常成长和发展,严重时部分儿童会产生高血压、 高血脂或者心脏病等慢性疾病。并且不单单是影响孩子现在的发育状况,它带来的影响将延续在孩子的将来,伴随他们到成人甚至到老年阶段。
从当前我国当前针对学生体质所参照分析出来的数据显示,我国的儿童的肥胖症现象已经非常突出和明显,尤其是随着近年来城市化不断地加快,城市儿童的发胖率更高,已经与发达国家的水平相当,其中男孩是肥胖和超重率最高的一个群体。
有关研究分析表明:
一个儿童如果在一天之内,看电视的时间随着每天增多1个小时,那么这个儿童所可能产生的肥胖率则会呈上升趋势;在对各种可能产生的影响因素的排除之后,如果每个儿童平均每天3个小时的看电视时间,造成儿童肥胖的危险指数会是每日平均看3小时以内电视儿童的114倍。
所以许多研究共同表明,儿童通过增加运动锻炼和尽可能的降低静态生活方式,能够有效降低超重肥胖的问题。家长需要注意的是,让孩子多进行与他年龄相符的运动。
2、儿童的生长发育
儿童的生长发育受遗传、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这种影响会在不同的阶段、不同的个体、不同的生长轨迹中有所体现,诸多的影响因素也导致了孩子们成年后的生长差异。
其中,运动对青少年儿童的身高及骨骼发育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缺乏体力活动,会让孩子的身体骨骼肌肉得不到健全的生长发展。会让孩子的身体素质变差,容易生病,发育迟缓,身材矮小......
还会影响孩子身体的平衡性、协调性,往往会导致不能很好地控制自身,表现为坐不住、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没有持续性等诸多影响学习的问题。
目前普遍认为,运动有利于骨骼、肌肉、脂肪及全身代谢;运动可加速骨细胞的增殖,促进骨骼发育,肌肉重量增加,最终促进骨生长;长期运动可加速新陈代谢,有利于生长发育;有利于强壮孩子的体魄;有利于孩子的大脑发育;有利于孩子的手眼协调及身体的平衡能力、协调能力等。
当前社会,“运动不足病”日益剧增,对处于生长发育中的正常青少年和矮身材儿童,运动无疑是一个简单、易行、无不良反应、值得推荐的方法。
3、儿童心理健康
我们经常会发现,不爱运动的孩子容易表现出不自信的状态,并且容易有自卑情绪。
青少儿时期,孩子的主要精神负担主要来自于学习上的压力、父母的负面评价压力、同伴交往的压力.......因这些压力而产生的负面情绪如果得不到及时排解和释放,严重时会引起抑郁症和焦虑症等心理疾病。
而
运动是最好的释放情绪的方式。
爱因斯坦曾在鼓励自己儿子的信中说:“生活就像骑自行车,要想保持平衡,就要不断运动。”
有关研究表明,运动与焦虑呈负相关,经常进行运动训练的人,其焦虑症的症状会有所减轻。
如果儿童定期每周进行有氧运动,并保持运动时最大心率在134次/min,那么孩子可以有效减轻缓解他的焦虑、抑郁状态。
运动对儿童心理发展的积极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运动能促进认知发展;
运动有助于调节情绪;
运动有利于积极自我的形成。
心理学家Robert Thayer 花费了20年的时间研究运动对情绪调节的影响,他说:据数据表明,运动是最好的整体情绪调节器。
Thayer还指出,除了受控制的激烈的运动之外,轻松的散步是老师影响学生情绪的最有效的方法。一项长期的体育教育计划不仅能为学生带来较积极的情绪,而且通常还可以提高学生的成绩。
当然,儿童体力活动不足、运动量少的危害不仅仅是以上所描述的这几点,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缺乏运动所带来的影响远远超乎我们的想象。
为了让孩子能够更加健康快乐的成长,我们现在需要做的就是改变。
其实让孩子们多运动并不困难,因为他们天生就是运动好手。关键是父母要足够重视,并给予正确引导,为他们提供尽可能多的运动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