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肥胖率下降27%!北大王海俊教授团队找到适合中国儿童的方法

文 / 银屑病医生杨淑莲
2021-12-22 18:09

▎药明康德内容团队编辑

《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数据显示:中国儿童青少年的体重管理不容乐观,6-17岁儿童青少年中,超重率为11.1%,肥胖率为7.9%;6岁以下儿童超重率为6.8%,肥胖率为3.6%。

儿童期肥胖会增加成年期肥胖、心脑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等慢性病发生的风险,给个人、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既往研究报道,儿童肥胖干预的效果不一致,很难在人群中推广。那么,有没有适合中国儿童的肥胖预防有效策略?

近期,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王海俊教授团队在国际知名期刊《美国医学会杂志·儿科学》(JAMA Pediatrics)发表一项重磅研究,介绍了有效预防中国儿童肥胖的多中心整群随机对照试验(cluster-RCT)研究成果。该研究的第一作者为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刘峥副研究员,通讯作者为王海俊教授。

该研究成果以网页封面论文形式在线发表于JAMA Pediatrics

北大研究团队研发了一套预防肥胖的干预措施,通过针对儿童、学校和家庭的综合干预,干预组儿童平均体重指数(BMI)相比于对照组降低0.46kg/m2,与研究开始相比,干预组儿童肥胖率相对下降27.0%,明显高于对照组(5.6%)。该研究结果为今后在中国推广儿童肥胖干预措施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美国医学会杂志·儿科学》同期社论也高度赞扬了这项重要研究成果。社论中指出,儿童肥胖的原因相当复杂,包括社会、行为、环境和遗传因素等,该研究为综合干预推广于不同经济水平地区提供了证据。在本研究随访期间,儿童的平均BMI降低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儿童肥胖是全球公共卫生面临的重大挑战,未来儿童肥胖的预防干预措施,应该建立这项研究基础上。

药明康德内容团队邀请研究作者,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王海俊教授,对该研究成果及其意义进行介绍。

王海俊

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妇幼卫生学系主任、国家妇幼健康标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学生营养与健康促进会肥胖防控分会主任委员、中华预防医学会生命早期发育与疾病防控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卫生信息与健康医疗大数据学会妇幼保健信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儿童生长发育、肥胖流行病学、环境与妇幼健康等。主持多项国家级、部委和国际课题。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学术论文161篇,其中86篇SCI论文。作为主要完成人获得中华预防医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宋庆龄儿科医学奖等。

王海俊教授点评

01

目前中国儿童肥胖的现状如何?

近三十年来,全球儿童肥胖率急剧上升,中国是儿童肥胖率上升最高的国家之一。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显示,1985~2014年,中国学生超重与肥胖检出率持续增长,超重检出率年均增长值在0.27%~0.63%之间,肥胖检出率年均增长值在0.10%~0.58%之间。2014年中国7~18岁学生的超重及肥胖检出率为19.4%。据2019年第八次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学生超重肥胖率上升,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02

这项研究的干预措施在设计和开发上有哪些异同?

哪些是干预成功的要素?

相比同类研究,早些年中国儿童肥胖干预研究存在方法学局限性,证据质量较低。后来,中国儿童肥胖干预研究结果尚不一致,研究地点局限于某一个发展水平较高城市(如:上海、南京、北京、广州)。这项研究设计严谨,是一项整群随机对照试验,研究开始前在国际期刊BMJ Open发表研究方案,纳入了中国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多个地区(东部的北京;中部的山西长治;西部的新疆乌鲁木齐)的小学和儿童。

儿童还不成熟,很难靠自己养成良好的饮食和运动行为习惯,所以需要家长的支持。但是,有的家长更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忽视了肥胖问题,甚至认为胖一点没事,这就不利于预防儿童肥胖。

我们的干预技术包是以社会生态理论为基础,在儿童、家长和学校三个层面开展干预,不仅改善儿童的饮食运动行为,而且动员家长参与,并由学校支持,帮助儿童改进行为,同时采用移动健康技术定期监测儿童的饮食运动行为和体质指数并给予反馈和指导。

03

将来在更广范围内实施儿童肥胖预防策略,您有哪些建议和期待?

2020年10月中国国家卫生健康委、教育部、体育总局等6部门印发了《儿童青少年肥胖防控实施方案》,为了有效地落实该方案,建议推广这个行之有效的干预技术包,遏制儿童肥胖的流行,并在实践中评价干预效果的可持续性。

图片来源:123RF

研究论文介绍

这是一项设计严谨的整群随机对照干预研究。研究者纳入了来自北京、山西长治和新疆乌鲁木齐的24所小学中的1392名8-10岁(平均年龄为9.6岁)的儿童。其中12所小学的儿童被随机分配至干预组,12所小学的儿童被随机分配至对照组。

面向干预组儿童,研究者开发了一套基于社会生态模型的综合干预措施,其中包括三大项针对儿童的干预,以促进儿童养成健康的饮食和体力活动习惯,以及两大项针对儿童环境的干预,让学校和家庭支持儿童的行为改变。

具体来说,针对儿童的三大项干预包括:

健康教育:每个班级一名教师,由项目工作人员培训,然后在儿童常规健康教育课程中提供10节课程(每2-3周一次)。将健康知识以简单易懂的方式,系统地教授给儿童。5条核心信息(简称为“两不两少一多”)为:不过量饮食、不喝含糖饮料、少吃高能量食物、少坐少宅、多玩多动

加强校内体育运动:每天在学校内进行1小时中高等强度身体活动。

BMI监测和反馈:每个月测量儿童的体重和身高,并将数据输入智能手机APP。通过智能手机APP协助管理、监测儿童的饮食运动行为和BMI,由专业人员查看,并给予反馈指导。另外,儿童可利用在每个班级放置的体重秤,每周自我监测体重。

针对儿童环境的两大项干预包括:

学校支持儿童的行为改变:项目工作人员向学校提供了干预指导和建议学校实施的政策,比如不在学校内销售、吃或购买不健康的零食或含糖饮料,保证健康教育课程和学校体育课的正常实施。

家庭支持儿童的行为改变:健康教育课程开始时,父母需要参与面对面沟通,知晓并鼓励儿童养成健康的饮食和运动习惯。此外,家长也使用APP,一方面了解儿童每月的BMI和反馈,帮助儿童记录自己的行为,查看行为进展和可能出现的相关问题;另一方面,帮助儿童设定目标和解决问题。

图片来源:123RF

研究主要结局是儿童的BMI变化,次要结局是和肥胖相关的结局变化,例如,BMI的Z评分、肥胖的患病率、血压、身体活动和饮食行为改变等。

一个学年后,干预组的儿童,平均BMI从18.5kg/m2下降至18.4kg/m2。而对照组的儿童平均BMI从18.8kg/m2上升至19.0kg/m2与对照组相比,干预组的儿童BMI平均低0.46kg/m2(P干预组的儿童,肥胖率下降27.0%,明显高于对照组(5.6%)。对于超重肥胖儿童的干预效果,好于体重正常儿童。

与基线相比,干预组的儿童平均BMI下降,而对照组的儿童平均BMI上升。(图片来源:参考资料[1])

此外,无论是试验开始前体重正常还是已经超重或肥胖的儿童,干预组儿童,普遍还改善了其他肥胖结局,如BMI Z评分;并改善了不健康的饮食习惯、久坐和身体活动行为,增加了儿童对于肥胖相关知识的认知。干预过程中无不良事件发生。

在不同地区、性别的儿童中,以及无论母亲教育水平如何、主要照顾者是谁,干预效果都相似。

研究论文也提出了一些潜在局限性。比如,与肥胖相关的行为由儿童或父母报告,提高了偏倚的可能性;在某种程度上,24小时饮食回顾法缺乏客观评估,且耗时。

虽然干预措施能有效改善儿童的饮食、久坐和体力活动行为,但是研究中并没有观察到儿童的中高等强度身体活动、身体素质、血压的改善。世界卫生组织建议,儿童每天应至少进行60分钟的中高等强度身体活动。未来的研究需要制定具体的干预措施,提高儿童的运动强度。

图片来源:123RF

论文最后总结指出:这些干预措施有效地降低了中国不同地域小学生的平均BMI和肥胖患病率,这也意味着,针对儿童本人和环境的系统化干预,对于中国儿童肥胖十分有效。而且,这些干预措施也很新颖,不仅使学校参与了执行支持性政策,还可以改善父母的行为监测和参与感。对于大多数父母来说,这种个体化的干预是可接受且有用的。这套综合干预措施具有全国规模化的潜力。

[1] Liu Z, Gao P, Gao AY, Lin Y, Feng XX, Zhang F, Xu LQ, Niu WY, Fang H, Zhou S, Li WH, Yuan JH, Xu CX, Wu N, Li HJ, Wen LM, Patton GC, Wang HJ, Wu YF. Effectiveness of a Multifaceted Intervention for Prevention of Obesity in Primary School Children in China: A Cluster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 JAMA Pediatr. 2021 Nov 8:e214375. doi: 10.1001/jamapediatrics.2021.4375. Epub ahead of print. PMID: 34747972.

[2] Aris IM, Block JP. Childhood Obesity Interventions—Going Beyond the Individual. JAMA Pediatr. Published online November 08, 2021. doi:10.1001/jamapediatrics.2021.4388

免责声明:药明康德内容团队专注介绍全球生物医药健康研究进展。本文仅作信息交流之目的,文中观点不代表药明康德立场,亦不代表药明康德支持或反对文中观点。本文也不是治疗方案推荐。如需获得治疗方案指导,请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版权说明:本文来自药明康德内容团队,欢迎个人转发至朋友圈,谢绝媒体或机构未经授权以任何形式转载至其他平台。转载授权请在「医学新视点」微信公众号留言联系。

分享在看,传递医学新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