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身边那个讨人厌的家伙,其实是老天送给你的一份珍贵礼物

文 / 郁金香抗抑郁
2021-12-16 00:29

生活中,你是否会遇到一些让你看不惯的行为、讨厌的人?不听管教的孩子、嘴碎的同事、严厉的上司、胡乱插队的人.....他们让你厌烦、排斥、不舒服、心烦意乱,可是,你又会发现,你越想要逃离,那些让你讨厌的人事物,越是会接踵而至。

今天分享的作者,是一位老师,最近班级里几个“不乖”的熊孩子的行为,引起了她的厌恶情绪,让她心绪不宁,冷静下来后,她开始分析这种“讨厌”背后的深层原因,越挖掘,她越发现,其实我们讨厌别人,本质上是在讨厌自己。

许多家长经常被孩子身上的那些让人痛恨、无法忍受的缺点气得跳脚,殊不知,孩子正是一面反应你压抑着的潜意识的镜子。

过不去的不是病魔,而是自己的心魔,折磨你的不是那个让你讨厌的人,而是你自己的情绪。看到讨厌背后反映出来的自己内心的需求,疗愈和满足它,那么那个让你讨厌的人,便为你带来了一份礼物。

著名作家欧·亨利写过一个故事:一位年轻人身患重病,终日躺在病床上看着窗外发呆。 秋风阵阵起,树叶一片片被吹落,只剩零星挂在枝头。年轻人望着即将光秃秃的枝干,身心状况越来越差,常常念叨:“等最后一片叶子落下,我也得去了。”



有位老画家听闻此事,在最后一片叶子掉落的那个深夜,带着画笔在墙上的枝头画上了一片叶脉青翠的叶子。自那以后,叶子一直“挂在枝头”,年轻人因为看到了生机,身体也恢复的越来越好。



人这一生,总能遇到低谷期,那些日子就像是我们生了一场重病,时时深陷痛苦,久久难以痊愈。但其实,过不去的不是病魔,而是自己的心魔,折磨你的不是琐事,而是你自己的情绪。身处困境时,先要学会放过自己。

那群让我讨厌的熊孩子



这两天心绪不宁,工作上有些许烦躁,起因是班上总有几个孩子开始不交作业,一而再、再而三地挑战我的底线,我于是有点疾言厉色。但自己都意识到这并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样只会把孩子推到更疏离的地方,甚至会导致破罐子破摔。



可是,我又特别讨厌这几个孩子,他们身上几乎都存在懒惰、自私、自大、虚伪、狡猾,欺骗的毛病。我觉得自己对他们爱不起来,特别是苦口婆心的劝导无用时,甚至有时连我自己都搞不清到底讨厌对方什么,就是觉得莫名的厌烦、排斥、不舒服。



比如我在讲一道很重要的阅读理解,别的孩子都在奋笔疾书,可是这几个懒散的孩子要么漫不经心地戳着橡皮,要么在拽教室里的窗帘,要么在东张西望神游太空……我内心愤怒,却因为不想耽误其他孩子学习懒得再说他,或者怕自己说起来情绪失控难以收场。



但事情往往没这么简单,这些熊孩子,天天在你眼前晃,你逃不开、也躲不掉,他们总有让你生不完的气,催个作业搞不好还要做个心脏搭桥手术。



怎么办?这个问题横亘在我心里有一两年了,这种挫败的感觉总是如影随形。

你讨厌别人,本质上是讨厌你自己

好在我一直都在自我修复的路上慢慢摸索,以前不明白的,现在可以一点点觉察。



在身心领域,有这样一条铁律:你抗拒什么,什么就会扩大;你观察什么,什么就会消失。由于我的排斥和抗拒,我喂养了讨厌的力量,就算我远离一个讨厌者,还有千千万万讨厌者接踵而至。重点是:与其排斥、抗拒,不如想个更好的办法来化解这一糟糕的情绪。

先来看看讨厌背后的心理机制。



那些我们看不惯,让我们心烦意乱和厌弃的坏成分,往往就是我们自己没有解决的问题。我们对他人的负面评判,常常就是我们无法接纳自己的那部分的投射。

我们一般能自我意识到的那些缺点,比如:拖延、迟到、熬夜等,它们往往也是很多人所共有的,因而不足以让人痛苦至极,与“优点”一样,全被放在意识层面,以保护我们的自恋不受挫。



而那些意识不到的不足,则是我们希望自己没有的事物、不想活出来的情形、不愿意纳入自己身份认同的部分。



这些缺点一般发端于幼年或更早。小时候,由于我们做了一些长辈不允许的事情,于是就会听到很多个“不行”、“不能”、“不可以”。幼小的我们,如果没有父母长辈的爱,就无法存活下去。于是,为了得到爱,不再让自己痛苦,就必须将那些大人不允许的部分看成“坏的”压抑下去,放进潜意识里,这就是卡尔·荣格的阴影学说。



但排斥、抗拒或不承认,不代表它们不存在。我在主持共修的时候,经常听到家长们的各种琐屑。郁金香大家庭中大抵孩子都会出这样或那样的状况,很多家长都会有这种感慨:熊孩子比讨厌的客户还难搞定。孩子身上总有我们最痛恨、最无法忍受的缺点,常常让我们气得跳脚。



这是因为,孩子和你朝夕相处,他一定能读懂你的潜意识,他们越是用整个身心来感受父母,吸纳来自父母的一切能量,你压抑的那部分,就越容易被他们生生活出。



另一方面,作为遗传了你一半基因和受你一半教养方式熏陶的生命体,他不仅承载了你身上那些“糟糕”的先天特质,也“遗传”了来自父母对你“糟糕”的教养结果,因而最能反映你的“阴影”。

如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回到前文,我对班级不交作业的熊孩子远离、躲开、不理,是因为我不愿面对镜子对面那个不堪的自己;指责、抱怨、评判,则是因为我对自己不堪的那部分感到愤怒。因为面对自己会更加痛苦,索性直接把愤怒的矛头指向外部。



这些做法,会暂时帮助我们避开问题,但无法根除。如果我们不去疗愈背后的创伤,它们就会像磁铁一样,不断吸引更多让我们讨厌的人来到我们身边,一而再再而三提醒我们应该做的人生功课。



要想从根上解决问题,需要我们具备巨大的勇气:



第一,看清这个真相,承认这个法则:你讨厌别人,本质上是讨厌你自己。

第二努力保持觉知,当这样的人出现在你的意识里,去觉察那些让你排斥、反感的核心点。

第三,反躬自省,做转念作业:你“嫌弃”和讨厌的东西,背后藏着你真正的需求。

根据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理论,人类的需求主要有七个层次,从基本需求,到自我实现的需求。哪些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就会成为匮乏性需求,深藏在你潜意识中,冥冥中影响你的认知和行为,甚至指引你的人生。



然而,我们常常不知道自己真正匮乏的需求是什么,更加不知道该怎么满足它,于是,通过“嫌弃”、“抱怨”的方式去发泄,结果“适得其反”。那些没有被满足的匮乏性需求在你脑海里叫嚣、翻滚,让你焦躁、不安,恨不得做点什么来满足它,然而却是越做越不得,变成恶性循环。

偶尔读到一段话很戳心:为什么会有很多父母活到了四五十岁,依然有着不成熟的情绪反应?如果别人不把他们的情绪感受放在第一位,他们就会有崩溃的危险。他们像小孩子一样需要许多的关注、服从和积极的反馈,只有这样他们的情绪才能保持稳定。



但是他们却不像小孩一样,能够从关注中收获成长。他们童年早期经历的创伤和情感匮乏,加强了他们的心理防御。不论得到多少滋养,他们都会陷在旧有的防御模式中无法脱身。扪心自我:以前的我是这样吗?



弗洛伊德说:“未被表达的情绪永远都不会消失,它们只是被活埋了,有朝一日会以更丑恶的方式爆发出来。”



看见不是为了改变,可一旦看见,改变就已然发生。这些情绪如不加以觉察、不去梳理、不给他一个出口,它会积聚在体内,让身体形成瘀滞、气滞,会造成很多身心问题。



在心里腾个空间,允许自己去容纳焦虑、悲伤和挫败,也允许自己去包容失落、担忧、痛苦和不安,然后我们需要反思,去承认,去看见,去理解,才会释然。



于是我让自己静下来,慢下来,厘清自己,看见它们,看见那些让你讨厌的特质背后的伤痛,看见里面藏着的那个无助的小孩……

那个身边你讨厌的家伙

其实是老天爷送来的礼物



明媚的眼光下,我坐在柔软的沙发上,怀抱自己的内在小孩,泪流满面。我仿佛看见生活中的我,潜意识里都有着某些未被满足的需求:或许是从未被爱过,而特别渴望被爱、渴望情感的爱恋需求;或许是小时候总被否定、打压,而特别渴望成功、证明自己的成就需求;或许是从小被强制管控,没有自由,而特别渴望能掌控自己的操纵需求……



当我看见里面藏着的那个无助的小孩时,我深深地抱住了自己,不再向外投射,不再向外求索,只是安然地回到内在,慢慢地滋养和疗愈自己。我知道:过去的已永远过去,当下的我是可以选择正确的认知模式。



到头来,我们也许都会发现:身边那个讨厌的家伙,他其实是老天爷送给我的珍贵礼物。此刻就是转念,当下你不但不会讨厌对方,反而还会充满感激。孩子们所要求的,无非就是被看见,被允许,学生如此,自家的孩子亦如此……



电脑用久了,运行的速度就会慢,需要及时清理。人的压力和负面情绪积累到一定地步,也需要觉察和复盘。今天我把这段心路历程记录下来,当成是心灵的“情绪体操”,不管情绪来得多汹涌澎湃,总是可以在文字里净化。善于净化自己的情绪,不困于心,不乱于情,是处事的智慧,更是生命的修行。



祝福看到此篇的读者,愿您在纷纷扰扰的世界里,享受自己的安静时光,沿途皆美丽……

- end -